长沙旅游区
  长沙,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主要风景游览区有岳麓山、桔子洲、天心阁,主要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开福寺、贾宜故居、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
  岳麓山 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游览区面积553.3公顷,最高峰海拔295.7米。山涧幽壑,峰峦挺秀,树木葱翠,风景幽美。又名灵麓峰,乃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汉魏以来,历代都有文化遗迹,以晋初麓山寺、隋舍得塔、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岳麓书院、禹王碑、明云麓宫、清爱晚亭最为著名。近代革命家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刘道一、陈作新、刘昆涛、黄爱、庞人铨等葬于此。这里又是重要文化教育区,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汇集于此。1975年辟为岳麓山公园,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后,岳麓山、桔子洲和长沙市区连为一体,游人日众。
  岳麓书院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世界最早高等学府,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现存的屋舍、景观,大部分为清代遗构建筑群,80年代按原貌修茸一新。书院的大门两边,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二门闾上,则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门联。现存的遗迹有:讲堂,(当年朱熹等著名学者为门徒讲课授业之地),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崇道祠,濂溪祠,四箴言亭,半学斋,教学斋,文庙,赫曦台等。较为重要的文物则有:颜真卿、朱元章、司马光、朱熹诸名人手书的石刻,以及欧阳正焕(清乾隆御史)、王 运(清著名学者)等人的遗墨。讲堂厅上,原悬金字木匾,大书"道南正脉",为清乾隆时所颁发。
  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崛起有着巨大的影响。近代湖湘文化与古代湖湘学有某些关联。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批判继承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主要倡导者、发展者周敦颐、胡安国、朱熹等,都先后在岳麓书院讲学任教。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各种类型的著名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等;书院改为学堂后,大批爱国志士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及革命先烈邓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后在此求学;毛泽东同志于1916年暑假曾寄居于岳麓书院,以后还多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这些志士仁人是在湖湘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哺育之下先后成长起来的。 他们成材以后,各自在政治、外交、教育、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业绩卓著,建树良多,他们的成绩和著述反过来又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及华夏文化。
  麓山寺 位于岳麓山腰,为湖南最古寺庙之一。西晋泰始四年创建,历代主持禅灯不替,昔称长沙第一道场。历经圯建,保存至今。南朝刘宋元徽元年至四年(473-476),湘州刺史王僧虔曾重修。梁绍泰二年(公元556年)湘州刺史王琳开甘露门,重修殿宇。隋开皇九年(589年)建感应佛舍利塔,宋元 元年至八年(1086-1093)重建殿宇。明万历(1573-1620)间敕赐名"万寿宫",明藩吉王于此建讲台,明末均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建麓山寺,后屡经修葺。
  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又名藏经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于1944年被侵华日军炸毁,1986年至1988年修复,为仿唐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施黄琉璃瓦,面阔七间,殿内重塑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及阿弥陀佛等佛像。山门作牌楼式,门额横题"古麓山寺",门侧石镌一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观音阁前存古罗汉松两株,相传树为六朝时植,称六松,实为后人补植。殿后有泉,水出石隙,极清洌,称"龙泉",亦称"玉泉"。寺内原有唐李邕《麓山寺碑》,现存岳麓书院。1983年,国务院公布麓山寺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之一。现寺内设宗教管理机构,接待中外游客及宗教界人士。
  云麓宫  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顶,为明吉简王就藩长沙时于成化十四年(1478)倡建。旧有宫殿,废没已久,明嘉靖太守孙复令道士李可经增树松柏桐梓篁条三千本,茂蔚更奇。穆宗隆庆间,金道士隐此禁足,不数年,从峰顶中冶铁为瓦,立石为柱,构殿五间祀玄帝。后为三清殿。前为堂、为门、名曰云麓宫。辛亥革命后又经修葺,并在宫前复建望湘亭,门柱楹联刻:"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亭下有拜岳石,一名飞来石,方广三米余,因前人在此朝拜南岳而得名。门外古树杈中有钟,曰飞来钟。云麓宫踞岳麓之巅,俯瞰湘江北去,桔子洲头和长沙市区风貌,令人心旷神怡。当地人民政府数次修茸,新建望江阁和亭廊,增辟茶室、餐厅等服务设施,游人不绝。
  爱晚亭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枫林桥侧,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建。原名红叶亭(一名爱枫亭),后人以四周深秋枫林,满山红叶,取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改名爱晚亭。原为木结构,同治初(1862-1870)改以砖砌。毛泽东青年时代常与蔡和森等来此锻炼身体,探讨救国救民大事。 民国33年(1944)抗日战争中亭被毁。1952年迁建于此。亭为方型重檐,碧瓦石栏,前绕清泉,后依翠峰,亭后照坪刻毛泽东手书《沁国春 长沙》词,亭额"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亭柱镌罗典撰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1981年于亭后新建清风亭,将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书写"二南诗"刻之方碑,置于亭中。
  白鹤泉 位于岳麓山清风峡麓山寺南侧,泉出岩中,  清澈甘冽,冬夏不竭。相传昔有白鹤止栖其上,故名。清光绪三年(1877)建亭遮护,并有碑记,后亭圯。1956年重建护亭,碧瓦朱楹,泉周砌汉白玉石栏,优美大方,侧有白鹤泉茶室,右有笑啼崖,加上四周参天古树引人入胜。
  舍利塔 位于岳麓山清风峡,花岗石砌成,外形酷似僧帽,分三层,底层为须弥座,浮雕力士像,中层以整块花岗石雕成圆形,两端收分,上层为僧帽状,通高三米,边长1.3米,周围石栏,塔前竖花岗石碑,正面镌"隋舍利塔",背面刻"共建菩提"。原塔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五代时被毁,民国初有笃信佛教居士,寻得旧址,在地下掘出铁盒,内有瓷瓶盛舍利子,因即重行埋藏,加建石塔。后圯。1979年修复。
  天心阁 位于长沙市区东南角,与岳麓山遥相对峙,是古城长沙的象征之一。创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后因只存"天心"匾额,遂称之为天心阁。旧时阁有匾曰"楚天一览",并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到眼,万家灯火最关心。"阁两旁门额写有"居高明"、"远眺望",楼上前后有明廊,三楼设有警钟。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天心阁成为一片瓦砾,仅城堞一角峙立如故。1983年重修,既保持了主阁的原貌,又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辅阁,形似鹏鸟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接,浑为一体,使矗立于32米高的雉堞之上的主阁更加壮观。主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石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阁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造型别致,古色古香。天心阁素有四景: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天心阁古城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城垣及其附近0.025平方公里范围已辟为天心公园,园内绿树成林,芳草如茵,游人如织。
  开福寺 位于长沙市北郊新河附近,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五代时(896-929)楚王马殷创建。马殷死后,其子希范将其改建为"会春园",设嘉宴堂、祓楔亭、紫薇山、碧浪湖诸胜,作为避暑宴乐的地方。宋代以后, 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及六十年(1795),又两次被火烧毁,均即修复。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清末王 运、王先谦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一时成为文人墨客觞咏会聚之所,民国11年(1922)曾加修葺,于寺前建山门,将前殿(弥勒殿)与正殿(大雄宝殿)的木柱换为石柱,殿堂多有改建,仅后殿(毗卢殿)尚属旧观。寺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中殿右侧配殿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左侧为摩尼所、斋堂、客堂等,均系一层平房,堂和堂之间砌有风火山墙。
  山门:用石头砌筑,牌坊形式,四柱三门,上作三层短檐,  盖黄色琉璃瓦,高10米,宽8.5米。中置宝顶,鳌鱼鸱吻,牌坊博风板饰人物石雕,门前两旁置石狮、石象各一对。两侧石刻对联:"紫薇栖凤,碧浪潜龙。"为清嘉十一年(1806)湖南藩台名书法家韩葑所书写。横额"古开福寺",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时,由江苏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写。1983年扩建马路时,已将山门内迁15米。
  前殿:亦称三圣殿。占地面积474平方米,殿高约20米,面宽22.3米,进深21.3米。殿下用花岗石砌成台基,石金柱6根,石檐柱12根,柱础呈鼓形,东西两面砖墙,南面辟三拱门,北面设20扇木透雕花 门。殿中有八方形藻井,上施彩绘。屋顶单檐歇山,盖黄色琉璃瓦,正脊压金黄色花砖,上饰透雕"二龙戏珠",下为麒麟、狮、象动物形象等。中置陶宝顶。其两端为鳌鱼鸱吻,戗脊竖置陶狮。檐下饰卷棚,檐角高翘。
  正殿:亦称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占地524平方米。殿高20米,五开间面宽22.5米,进深23.3米,殿下用花岗石砌成台基。砖木结构,石金柱6根,石檐柱12根,鼓形石础。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布黄色琉璃瓦,正脊为彩釉陶花砖,组成"双龙戏珠"图案,两端鳌鱼收尾,中置宝顶;戗脊置陶狮,檐角高翘,前三角饰陶瓷游龙,后三角则饰翔凤,寓有潜龙栖凤之意。殿之东、西、北三面皆砖墙,北面开门与后殿相通。檐下有卷棚,无斗拱。南面有透雕木花 门12扇,绦环板上刻有降龙、伏虎及刘海戏金蟾等神话故事,雕工极精美。
后殿:即毗卢殿,亦以花岗石为石基。占地面积719平方米,殿高约20米,宽面33.8米,进深21.3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檐下饰卷棚。殿之东侧为紫微堂、方丈室,皆为二层砖木结构,单檐布小青瓦。
  新中国建立以后,开福寺为我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进行维修。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活动场所。
  桔子洲头 一名水陆洲,位于长沙市区西湘江中。洲因水推沙土而起,分上中下三洲,形如长带。南为洲头,北为洲尾。因洲多桔, 故名。春夏水涨,洲头不没。原建有寺,屡经毁圯,时易其名。如水陆寺、拱极寺、江心楼、洞庭庙等,今已不存。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即在此。毛泽东少年时常在洲头江中游泳。曾写《沁园春 长沙》词。1959年5月毛泽东又来此游览并在江中游泳,1966年6月再次在此畅游湘江。
  1960年以来,在洲头新建亭阁回廊,广植柑桔,辟为桔洲公园。主体建筑为望江亭,钢筋水泥结构,重檐歇山顶,淡黄琉璃瓦,左右连接八字弧形回廊,亭建筑面积251平方米。公园正中树大型祁阳白石横碑,碑高4.8米,长8米,厚0.8米,镌刻毛泽东手书于1925年所作《沁园春 长沙》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贾太傅祠 位于长沙市太平街太傅里, 传为贾谊故居。贾谊(前200-168)洛阳人。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中大夫。因主张革新政治,为周勃等权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劝农立本。使无业游民转归农亩。主要政论文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33岁时忧郁而死。他在长沙居住三年,过湘江作《吊屈原赋》,抒发他怀才不遇之感。后人在其居址建祠祀之。东晋陶侃曾居此,东晋咸康(335-342)后改祠为陶侃庙,以后又复旧名。明成化元年(1465),长沙太守钱澍募捐赎出宅地,重建祠纪念。神宗万历八年(1580)增祀屈原,改为屈贾祠。清光绪元年(1875)另建屈子祠于府学宫文昌阁左,此处仍为贾谊祠。祠中匾额题"治安堂"三字。祠左配建"清香别墅",内有佩秋亭、怀忠书屋、大观楼等建筑,自成体系。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大部分地基售与商人营建店屋。民国27年(1938)毁于"文夕大火",今仅存堂屋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小青瓦硬山顶,室内设龛,额题"太傅殿"。古井犹在,位于太平街与太傅里交叉处,称太傅井,亦称长怀井。系根据杜甫"长怀贾谊井依然"诗句而得。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位于长沙市南区书院路。原为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城南书院旧址。1903年改为湖南师范馆,同年11月与城南书院合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1914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15年,是该校的全盛时期,以"湖南亚高学府"弛名。徐特立、杨昌济、方维夏、黎锦熙、王季范、袁吉六、袁仲谦、舒新城、李达等曾在学校担任教师;陈章甫、肖三、蔡和森、张昆弟、毛泽东、周世钊、罗学瓒、李维汉、何叔衡、吕骥、李一氓、谢冰莹等都是该校学生;任弼时、毛泽民、毛泽覃等曾在附小学习。1938年校舍毁于"文夕大火"。1968年,按原貌重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址可供参观的有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室、自习室、寝室、冷水浴水井、主办工人夜校旧址、担任附小主事的办公室、校园内君子亭等。校内设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陈列有毛泽东写的《讲堂录》、《夜校日志》等文物。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1993年,在校园立有青年毛泽东铜像和8块大型汉白玉浮雕。
  马王堆汉墓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马王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传为五代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1972年发掘后,始知为西汉初期墓葬,距今2100多年。共有3座墓葬,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一号墓主为 侯利苍之妻,尸体保存完整,并陪葬高贵丝织品、服饰和精美漆器,蔚为世界奇迹。一号、三号墓出土帛画5幅,为中国绘画史上稀见资料。三号墓出土的28种帛书,计12万多字,其中多有失传古籍。《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为中国现存最早按比例绘制的大面积地形图。《导引图》为目前所见最古老的健身操图。另有瑟、竽、笛、律管、简册等实物。汉墓内出土原物现收于湖南省博物馆。一、二号墓现已恢复封土时的原貌。三号墓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
  刘少奇故居 位于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东朝西,前迎池塘,后倚山峦,系一栋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共有茅、瓦房20间。1898年11月24日,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刘少奇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1961年5月,刘少奇回故乡视察农村工作,在故居住了一个星期。"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破坏。1980年按原貌修复。门前植青松翠柏,门楣悬邓小平手书"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内陈列了实物、照片等文物资料数百件。故居附近建有刘少奇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大门、序厅、展室、声像厅、休息厅、水榭等组成,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图照。庭院中央仿爱晚亭格式建有"怀念厅"。纪念馆广场上建有刘少奇铜像,高7.1米。纪念馆与铜像于1988年11月24日落成并对外开放。
湘潭--韶山旅游区
  湘潭,古称潭洲,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是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湘潭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主要游览点有昭山、雨湖公园、齐白石故居、云门寺、岱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韶山和彭德怀故居等。
  昭山 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为著名历史名胜。这座突兀湘江东岸的名山,地势高拔,林木葱郁,近水连山,云蒸霞蔚,山光水色宜人,特别是太阳刚山来的时候,青山抹金镏采,令人陶醉。据传,远在唐宋以前,昭山就出现过农村集市,街市依山为廓,列肆为居。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到此,十分敬慕这里的景色,即兴绘成《山市晴岚》图,并配诗一首:"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写尽了昭山山市晴岚的姿色。在昭山山顶,还有一千年古刹昭山禅寺。禅寺始建于唐代,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置产重修,内设玄帝宫、玉皇宫、观音宫、观音堂、关圣殿等,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与山前滔滔湘水,山后凫凫炊烟相映成趣。
  雨湖公园  位于湘潭市雨湖路侧。总面积0.21平方公里。因地势低洼,积雨成湖而得名。旧时多茶楼酒肆,文人雅士喜聚会于此,曾有雨湖诗社,现已辟为公园。全湖分上、中、下三湖。湖中修筑了风格迥异的七星、八仙两座桥梁,桥拱宽大,游船畅通。湖面水明如镜,植荷养鱼,垂柳依依,景色秀丽,有"垂柳碧孤塔,夕阳红半桥"的名句传诵至今。园内除修复了原有的发源殿、岸花亭、双壁坊、夕照亭等名景外,新建了儿童乐园、铁索吊桥、水榭、风车、花圃、温室等。历为湘潭风景名胜地。
  齐白石故居 位于湘潭县白石铺乡星斗塘村。为一普通农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白石,湘潭县人,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国际和平奖获得者,举世闻名的中国画大师。其艺术成就非凡,诗、书、画、印并绝,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风。1863年,齐白\风格的农舍,故居四周用土墙围绕,附近竹木葱郁。故居堂屋门楣上,嵌有邓小平题写的"彭德怀故居"横额门匾。堂屋正中,悬挂有彭德怀着元师服的巨幅彩照,两边墙上陈列着彭德怀生平主要活动年表。东边正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两次回故乡时居住的卧室。1958年和1961年,他先后在这里住过30多天,调查当时农村情况,写出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农村调查报告。东横堂屋的墙壁上,悬挂着彭德怀两位弟弟和弟媳的遗照与简介。彭德怀的弟弟彭金华、彭荣华,都于1940年10月前后牺牲,遗体合葬在屋后面的山丘上。故居西头的三间横屋,为辅助陈列室,陈列着60多张图片、照片和50多件文物。不久前,这里建起了《彭德怀纪念馆》,其中丰富的史料,展示了彭德怀伟大的一生。
  岱子山新时器时代遗址 位于湘乡县境内,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遗址,共有80多座墓葬,墓内有石铲、石凿、石锛和陶鬲、杯、壶、罐、盆、碗等陶质生活用具,为研究早期长江中游文化提供了大量实物和资料。
  云门寺 又名石碑寺。位于湘乡市区东北隅。始建于宋皇 二年(1050)。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红墙黄瓦、金碧辉煌,颇为壮观。内有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观音阁进深35米,高15米,歇山青瓦屋顶,檐角起翘柔和,檐下用卷棚装饰,古朴素雅。阁正厅辟一天窗,内置泥塑与木雕相结合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高`11.4米,比例匀称,雕刻细致,遍饰黄金,造型优美。阁前左、右两廊有祁阳汉白玉石雕十八罗汉像,每尊高1米余,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为古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寺内另存石碑数块,记载云门寺兴修过程。
  韶山 湘潭西去40公里,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韶山市。1994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群山起伏,万刃耸峙,气势磅礴,主要参观游览点有毛泽东故居和故居陈列馆,毛泽东少年时代念书的南岸私塾旧址,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峰,滴水洞等。近几年还修建了毛泽东铜像、毛泽东图书馆、韶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
  毛泽东故居 名上屋场,坐落在韶山风景区-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冲中。房屋系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是南方常见的"一担柴"式普通农家住房。故居东头十三间半瓦房,是毛泽东家的。西头五间半砖茅房是邻居的。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曾几次回故乡。1925年偕夫人杨开慧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回乡考察农民运动。1959年回到阔别了2年的故乡探望,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o回韶山》。1966年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韶山。1929年4月,国民党没收了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财产,故居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以后经多次修葺恢复原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党中央批准,将"旧居"改为"故居"。故居门上"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家为邓小平题写。室内陈设基本上按照毛泽东当年在此居住时的原样布置,有些用具系原物。故居后院台地上下有毛泽东少年时代劳动过的田地、禾场。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故居附近有南岸、毛氏宗祠、毛震公祠等革命遗址和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图书馆、毛泽东纪念铜像等建筑。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位于毛氏宗祠,原称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建于1964年。1982年改为现名。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采用农村房屋的外貌,城市园林的风格建造,依山就势,高大自然。展室宽敞、明亮,以亭台、小桥、回廊相连,显得十分雅致堂皇。馆内主要陈列毛泽东的生平业绩,共分8个室,概略地向来访者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业绩和他六位亲人为革命献身的光荣事迹。
  韶峰 又名仙顶峰,为南岳七十七峰之一。位于韶山风景区南部,海拔519米,是景区第一高峰。"韶峰耸翠"系韶山八景之一。峰顶有韶峰古寺、观日阁等景点。登阁向北远望,山峦起伏,宛如游龙,气势宏伟壮观;东眺韶山冲,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东面山腰的仙女茅庵,为一突起的平台,三面环山,背靠韶山冲,有飞来船、六朝松、白石流泉等景点,具有浓厚的山村野趣。南面山腰有凤音亭、凤音桥、胭脂古井。古井水细流不断,不论雨季、旱季,泉水总呈红色,实为少见。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其二妃曾以井为镜,梳洗妆扮,不慎将胭脂掉落井中,古井由此得名。1993年,韶峰景区新建了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峰古寺和观日阁、韶峰八景、韶峰索道等旅游景点和设施。
  毛泽东诗词碑林 韶峰山腰,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而建的新纪念游览点。碑林占地2万平方米。碑林的碑体分别采用大小不一的大理石、汉白玉石和花岗岩,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时期区分,共刻有毛泽东的诗词50首,其中毛泽东的手迹28首,海内外著名书法家手书22首,整个碑林为自然园林式设计,依山就势,择势而立,使诗词的艺术特色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相映托,给人以无尽的思念和遐想。
  滴水洞 位于韶山风景区毛泽东故居以西约4公里的一条三面环山的狭长山谷内。由于谷深清幽,犹似一洞,山上有一泉水从岩石滴下,故名。这里竹木繁茂,山涧流水潺潺,四季鸟语花香,深谷清幽雅静,冬暖夏凉,拥有树木和草本植物800多种,其中珍贵林木达30余种,有银杏、铁树、芙蓉花、夹竹桃等。山洞西北的一个山嘴,名"虎歇坪",传说过去常有老虎在此歇息,现林中偶有野猫、野兔、穿山甲、白头翁、画眉、八哥等,是理想的避暑越冬、疗养度假的佳处。这里原是毛泽东祖父的居住地。1960年人民政府在此依山傍水建造别墅。1966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即住于此,并在信中称此洞为"西方山洞"。近年来,滴水洞增设了千米碑廊、八景亭、八景诗屏、猴亭等游览点。登上虎亭或山巅,南望可见韶峰群山叠翠,北望可俯视大坪全貌。
武陵源旅游区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这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组成的国家级著名旅游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总面积369平方公里,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区面积53.5平方公里, 二级保护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三级保护区面积203平方公里。现辟有游路14条70公里,观景点560多个。
  张家界 又名青岩山。位于武陵源风景区西南部,居武陵山脉中段,面积约133平方公里。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1982年,林业部批准为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管辖面积约80平方公里。千百年来,这里从无游人涉足,直到1979年才正式向外界打开大门,故被誉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明珠。张家界以岩称奇,区内2000多座奇峰怪石拔地而起,有的似玉柱擎天,有的似铜墙铁壁,有的危如累卵,有的动若浮舟,附上美丽动人故事和传说,结成一组组奇特的天然雕塑,如神鹰护鞭、金鸡报晓、雾海金龟、天书宝匣、劈山救母、千里相会、蛟龙戏珠、西天取经、夫妻岩、望郎峰、醉罗汉等,无不入神入画,惟妙惟肖。张家界以水显幽,岩壁石缝间的山泉,幽谷卵石里的潜流,汇成琵琶溪、花溪、金鞭溪、矿洞溪、沙刀溪等5条山溪,另有4处白沙泉水,2处悬崖飞瀑。最大的金鞭溪汇集其他溪水东流而下,沿途碧涧深潭,清澈见底,水味滋润甘甜,两岸削壁万仞,怪石嶙峋,浓荫蔽日;一条小路沿溪水蜿蜒,绿草萋萋,鲜花盛开,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丹青。张家界还以林见秀,是一个绿色宝库和天然动物园,97.7%的森林覆盖率,使这里漫山遍野一片葱茏,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古木参天,人迹罕至,93科517种木本植物中,有珙桐、银杏、鹅掌楸、红榧木、巴东木莲、水杉等珍稀树种。红岩绿树清溪中,还生活着许多珍禽异兽,鸟类有6个目、13科、41种,兽类有27种,著名的有背水鸡、锦鸡、红嘴相思鸟、麝、猕猴、飞虎、大鲵等。张家界气候冬暖夏凉,观山色,望云海,看日出,赏雪景,四季咸宜,各有其乐。张家界奇特的地理地貌、秀丽的自然风光,被人称之为"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黄山之奇,还有诸山不见之俏。"现已开辟琵琶溪、金鞭溪、黄石寨、腰子寨、沙刀沟5个景区,上百处景点。
  天子山 位于武陵源风景区东北部,东连索溪峪,南接张家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主峰天子峰海拔1262.5米,最低点泗南峪,海拔534米。相传元末明初土家族起义军首领向大坤,自称向家天子,曾率兵3万与朝廷抗衡。后失败被围,他大喝三声,从袁家界神堂湾岩嘴上连人带马跳下,化成了天子坐朝等奇峰异石,天子山因此而得名。天子山山体中间高、四周低,东南西三面都可观景,透视线长、画面宽阔,景观层次多。从天子山居高远望,武陵源千山万壑尽在眼底。各类新发育的造型奇特的地貌,多集中在山腰。密集而陡峭的峰林石柱,壮观的飞瀑,奇险的仙人桥、岩门、溶洞,参差其间,无比奇丽。特别是那一扇长达20多公里高达千米的巨大岩壁,折成一道道绉折,岩嘴、岩湾,一伸一缩,形如折扇齿。海拔900多米的岩檐上,横挂一条弯曲而平坦的小道,沿途有69道岩湾,84个观景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人叹服。神堂湾环列绝壁千仞,面积达150多亩,湾内深不见底,阴气逼人,从古至今,人迹罕至。天子山山得水而秀,水因林而清,细水珠自溶岩渗出,由海拔900米左右高度的砂岩表面流向四周,形成了数不清的泉水小溪、瀑布水帘。区内有1座天桥、2个天池、4个天门、5个溶洞、80多个观景台和数处流泉飞瀑分散在石家塘、茶盘塔、老屋场、凤栖山、黄龙泉等5个景区。
  索溪峪 位于武陵源风景区东部,西南与张家界相连,西北与天子山毗邻,面积180平方公里,中心军地坪是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现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索溪峪山形地貌与张家界、天子山既有共同之处,又别具特色。这里山峰发育较早,峰脚宽大,溪谷开阔,2000多座险峰拔地而起,煞是壮观。巨石横空的南天门,巧夺天工的十里画廊,形势险要的百丈峡,云雾飘绕的西海石林,汇成了一幅幅奇丽画卷。索溪峪山美水也美,境内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溪水潺潺,飞珠溅玉。宝峰湖湖光潋滟,波平如镜;清清索溪象一条银带,九曲回肠,将千峰万壑紧紧缠绕在一起,驾一叶扁舟置身青山绿水中,恍入仙境。索溪峪溶洞奇丽壮观,在峰林幽谷之下,现已发现了大小100余个溶洞,形成了武陵源特有的石灰岩溶洞群。现已打开洞门的有黄龙洞、骆驼洞、观音洞、金鸡洞、岩门洞、牛耳洞等10处。诸洞腹藏乾坤,各怀绝景,尤以黄龙洞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索溪峪的桥独一无二,在区内的奇峰峻岭中,各种形状的石桥众多,其中以百丈峡的交峰桥最为壮观。索溪峪也是植被丰富的绿色王国,稀有植物满山遍野,珍禽异兽中外罕见。在索溪北岸的叶家岗、青松岭、宋家湾等处,已辟有总面积1.7平方公里的植物园,集中了天然树种37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有10多种。园中还建有猴园。一线天北侧的白虎堂,栖息着野猪、华南虎、猕猴和各类千姿百态的动物,是一个天然动物园。山奇、水秀、桥险、洞幽,旖旎神韵的索溪峪,"集三峡之雄伟,汇黄山之神奇,溶漓江之秀丽,怀西湖之温馨",是武陵源一颗"璀灿的明珠"。以军地坪为中心,现已辟有西海、十里画廊、鸳鸯溪、山重水复、索溪湖、百丈峡、宝峰湖、黄龙洞等8个景区,包括200多个景点。
岳阳旅游区
  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这里风景优美,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游览区有岳阳楼、洞庭湖、莲湖、君山、屈子祠及张谷英村等。
  岳阳楼 位于岳阳市洞庭湖畔,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此处便为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后演变为了望敌兵的谯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扩为楼阁,初名"南楼",后称"岳阳楼"。宋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三楼的楼顶,貌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别具一番风趣。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岳阳楼历来是文人墨客游览雅集的场所。因此陈设很多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楹联和雕屏。其中一楼所嵌《岳阳楼记》12幅屏,系清道光时的复制品,二楼所嵌《岳阳楼记》雕屏,为清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所书,实为传世珍品。三楼所嵌雕屏为增刻的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岳阳楼前,左右两侧,有仙梅亭和三醉亭辅佐陪衬,相得益彰,更加显得美丽壮观。
  仙梅亭 原名留仙亭。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39),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治六年(1867),光绪六年(1880),均经过修葺。纯木结构,六方形,高7米,重檐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
  三醉亭 原名斗姆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道光十九年(1839)、光绪六年(1880),又先后重修。木结构,四方形,高9米。重檐歇山顶,与君山朗吟亭相呼应,是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神话故事而得名。
  君山 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系东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市区遥遥相对,东距岳阳楼水程15公里。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列此山为海内八座仙山之一,称"神仙洞庭",又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曾来此,死后化为湘水女神,称为"湘君",故名君山。山体呈椭圆形,旁高中低,大小72峰,面积为0.96平方公里。四面环水,云雾缭绕,风景秀丽,古人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来描绘她的秀姿。山上名胜古迹颇多,据《巴陵县志》载,原有36亭、48庙、5井、4台等景观。清末和民国年间累遭兵火,先后被毁。现已修复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酒香亭、飞升亭、望湖亭、香椿亭、龙涎井、杨么寨、飞来钟等,新建有洞庭山庄、茶楼、酒店等,朱檐碧瓦,玲珑雅致。山中异竹丛生,有斑竹、罗汉竹、实心竹、方竹、紫竹、楠竹、桂竹、龙竹、龟甲竹、梅花竹、观音竹、连理竹等14个品种,各具特色,树木葱茏,是水禽、候鸟的栖息之地。现已辟为公园,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君山还有"洞庭茶岛"之称,君山茶叶誉满中外,其中"君山银针",在唐时即定为贡品,在1956年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誉为"金镶玉"。
  二妃墓 又名湘妃墓。位于君山东侧。相传为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墓地。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九疑山)之野,二妃追寻至洞庭山,闻之悲痛欲绝,伤心而亡,葬于山之东麓。舜称湘君,故二妃亦称湘妃。二妃墓始建于何时,不得而考。现墓为清光绪七年(1881)九月重修。墓为石砌,前立柱,上雕麒麟、狮、象;中竖墓碑,上书"虞帝二妃之墓",为清两江总督兼兵部右侍郎彭玉麟立。墓前20米处有一对引柱,上刻对联:"群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两旁还立有石碑多块,上刻历代文人墨客赞叹君山和二妃的诗词及二妃的画像。墓四周遍植苍松翠柏,长满了"泪痕"点点的斑竹,据传为二妃攀竹痛哭,眼泪洒在竹上而成。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湖 又名团湖。位于岳阳县广兴洲镇境内,距岳阳市区20多公里。原是洞庭湖的一个港汊,经过多年的围垦治理,成为"湖中之湖"。莲湘面积2平方公里,盛产莲子,名曰"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莲湖有"千里荷花荡"的美誉,每年夏秋季节,荷花盛开,莲蓬脱颖而出,此时泛舟莲湖,穿行于荷叶之中, 可一边观赏荷花,一边采莲,爽身清心,怡然自乐。莲湖"观荷赏莲"已列入省级主要特殊旅游项目。
  屈子祠 位于汩罗市区西北30公里汩罗江畔玉笥山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因遭谗被逐,辗转来到玉笥山居住。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复国无望,遂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纪念屈原,不久即在他投江处修建了屈子庙。2000多年来,屈子庙经多次重修,祭祀不绝。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移建于此。现存建筑占地约5000平方米,正屋三进,中、后二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右两侧有4个天井。单层单檐,砖木结构,庄严古朴,幽静肃穆,深藏在一片松柏密林之中。四壁石板镌刻历代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正殿当中悬挂司马迁《史记o屈原列传》巨幅木刻。后殿供屈原塑像,高3米余,峨冠佩剑,正气凛然,旁挂郭沫若集《离骚》诗句而成的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方。"祠后新建屈原碑林,其中主碑离骚碑,黑色泰山石刻成,高5.2米,宽1、5米,重近40吨,碑文2539字,夏湘平隶书,矗立于离骚阁中。每年龙舟大赛,当地民众都要先擎着龙舟的龙头到此祭祀屈原,祈求保佑他们的龙舟得胜。这种习俗自古流传至今,已成为"岳阳汩罗江国际龙舟节"的重大活动之一。屈子祠四周有玉笥八景,即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独醒亭取"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骚坛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毁于清末,现已恢复,相传屈原名篇《离骚》、《九歌》即作于此。
  屈原墓 位于汩罗市玉笥山东北5公里的烈女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为一高大的封土堆,矗立于山脊,远望如小阜,有疑冢12座。一墓石碑上刻"楚故三闾大夫之墓",为清同治六年(1867)立。另一墓石碑上题"三闾大夫之墓",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烈女岭相传为纪念屈原之女而命名。山南有楚塘,大数亩,相传其女葬父在这里取土。楚塘东侧有烈女桥,为其女运土葬父必经之地。山下有剪刀池,池旁有捣衣石,皆因其女而得名。
  张谷英村 是岳阳县渭洞山区的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落,位于岳阳市东南70公里处的青山怀抱之中。这个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经过历代的修建,至今已经繁衍了26代,目前村里有1732间大小房屋,所居2600多人,建筑面积已达50000多平方米。
   这座建筑群的整体风格基本一致,具有明、清明期古庄园建筑的格调。屋宇、檐廊相接,由东南向西北,达两里之宽。张谷英村的建筑环境很有特色。全村处于四面环山的谷中,渭溪河水横穿全村,人称"金带环抱",幕阜山余脉的三座小山峰,像三瓣花瓣,簇拥着这片建筑。屋场中间,有一座"龙形山",大屋背依"龙身",屋自"龙头"处起,门前两座八字形石桥墩,被称为"龙须"。渭溪河穿村而过,河上有石桥58座,而且桥形各异。这些石桥与沿溪而建的长廊和青石板路相联结,通达各家各户,使之倍增江南水乡的秀色。环村的四面青山,如巨大之屏障,挡住了各种灾难和战祸。600年来,该村没有受到重大灾害和战争的破坏,所以才能得以绵延今日。张谷英大屋的建筑特色浓郁,耐人寻味。
   大屋的平面布局为"丰"字形,巧妙利用横向地形,南北进深,东西走向。纵向上,是高堂庭院,一般有2至3个天井,6至4个堂屋;两边并列伸出3、4道横向分支。每进堂屋的屋顶,由4根大圆木支撑。各进堂屋之间,由天井、屏门、鼓壁隔开,但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屏门,将各个宽大的堂屋、天井连成一片。在大屋之间,还建有四通八达的巷道。整个大屋有60条巷道,长1459米,直通10个高堂。这些巷道迂回曲折,重重相接,将各房各屋联结成一个整体,晴天出门不晒太阳,雨天出门不会打湿鞋袜。如果有火灾发生,巷道还可以成为消防的极好屏障。在大屋里,精美的雕刻随处可见。墙壁、石柱上的各类石刻结实厚重,苍劲有力、门楣、窗棂上的木雕精致美丽,充满情趣。从图案花纹来看,主要是描绘风土人情和丰收、祥和的太平景象;就手法而言,则很有民族风格,极其精美生动。所雕所刻无不细腻精美、典雅传神。而且这些雕刻,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袭,不翘不弯不裂,完好如初。足见其选材之精当,工艺之高明。天井的建造,也是张谷英村的一绝。大屋里天井随处可见,堂屋、厢房、厨房等处均有天井。全村共有天井206个,大的达22平方米,小的也有2平方米。这些天井,使这座大屋拥有单家独户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住户们都可以尽情享受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这些天井在排水方面作用重要。它们由花岗岩和青砖砌成,但很难找到排水的管道。由于独到的设计和建筑,使张谷英村在600年中,虽然经历多次暴雨洪灾,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天井渍水堵塞之事。
   600年前,竟能设计和建造出这么精巧无比、畅通无阻的下水道,个中之谜,一时还难于破解。张谷英村的建筑,主要是以木为主的砖木结构。其砖瓦、石、木等建筑材料大多产自本地。 然而,建筑质量却出奇的好。那些青砖墙,距今虽已几百年,但至今清晰整齐、灰缝饱满。据说灰缝的硬度,铁钉都钉不进。木料为梁为窗。很少有断裂、变形的。花岗岩做成的大门框、烟火堂、天井、屋柱、墙脚、挑梁、住房门框,则都是精心雕凿,平整光滑,质朴典雅,经久耐用。张谷英村民风淳朴,风尚清正。强调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特别是他们世代尊书重教,学以成名者甚多。据初步统计,民国前,这里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贡员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的重学风气依然, 几十年来出现了200多名大学生,还出了2名博士生,1名留学英国的博士后。近年来,张英村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和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国内和海外的新闻媒体对这一保留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做了多方面报导。一些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衡阳南岳旅游区
  衡阳南岳旅游区位于湖南省中部, 主要景点有衡山、岣嵝峰、王船山墓、王船山故居、蔡侯祠、回雁峰等。
  衡山 古称"南岳",又名岣嵝山。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位于湖南中南部,湘中盆地中央。南起衡阳回雁峰,北至长沙岳麓山,逶迤盘亘800里,大小山峰72座,以祝融、天柱、芙紫、紫盖、石禀五峰最著。主峰祝融峰海拔1289.8米,为南岳绝顶。衡山居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即如衡器一样可称量天地的重量, 能"铨德钧物",故名衡。南岳衡山风景区南距衡阳市35公里,属南岳区管辖,总面积184平方公里,其中游览区39平方公里,为国务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区。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多姿,峰峦俊秀,岭谷交错,有9溪、10桥、24泉、15洞、9池、9潭、38岩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古称南岳"四绝","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龙凤飞瀑之雄,禹王古城之古",是南岳"新四景"。境内古木参天,植被繁茂,奇禽异兽,品类众多,仅树种就达1700余种,森林覆盖面达90%。衡山全年有250天大雾期,每当烟云骤起,宏大壮观,色彩绚丽,变幻无穷,故又以"南岳独如飞"的意境突出于五岳之中。"春日之烟云,盛夏之茏松,金秋之日出,冬雪之冰琼",四季风光各异,名为南岳"四奇",故衡山素有"五岳独秀"之美誉。衡山历史悠久,相传炎帝神农氏带领氏族南渡长江开发潇湘,火神祝融以火施化,故南岳之神以祀炎帝神农氏为主,祝融为辅。自舜帝南巡起,这里便成为历代天子巡狩和祭祀的地方。衡山又为道家渊薮,有二洞天、四福地,三十八宫观之说。后佛教兴起,山中香火日盛,高僧辈出,与日本、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有重要交往,遂成为东南亚佛教圣地。同时,境内佛寺道观林立,佛道两教共荣,又为中国名山一绝。衡山又是历代名士栖身、学者盘桓、谪官流寓、人文荟萃、书院罗列的地方。唐代名相李泌、宋代胡安国父子、朱熹、张 、谌甘泉等均曾讲学于此,风振一时;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黄庭坚、魏源、王夫之等著名诗人学者留下了数千篇诗文,成为千古佳话。衡山山中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现存佛寺道观26处,8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石刻375处;楹联、题咏不计其数,各种书体流派琳琅满目。众多建筑之中,"南岳庙之雄,忠列祠之伟,祝圣寺之幽,玄都观之雅",被誉为南岳建筑"四杰"。衡山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成为"中华文明奥区"而享誉海内外,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加强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景区建设,每年秋季举办的"中国衡阳南岳庙会",更使南岳衡山的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相得益彰。南岳衡山,横跨衡阳、衡山、衡东、湘乡、湘潭、长沙6市县,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南岳旅游风景名胜区居湘中偏东地区,以主峰祝融为中心,总面积184平方公里。大致分南岳古镇、水帘洞、忠烈祠、磨镜台、祝融峰、藏经殿、方广寺、龙凤潭8个游览区和西岭1处避暑区。
  祝融峰 为南岳七十二峰最高峰,相传上古祝融氏葬此,故名。时有烟云拱托,加之群峰垒衬,形成"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雄姿。游人以祝融之高为南岳"四绝"之一。峰顶有祝融殿,又名老圣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开元祠,以祀祝融,塑有祝融火神像。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为殿。光绪七年(1881)重修。石墙铁瓦,进门有厢房和正殿。殿后为峭壁;两侧石崖有望月台,东侧300米处有观日台,可在此观赏日出的壮丽景象。附近有"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山耸天止"、"乾坤胜览"等崖刻。祝融殿内神像匾额在1966年被毁。衡阳市政府于1981年重修殿、堂,塑神像,恢复旧观。
  上封寺 位于祝融峰东300米处。隋以前名光天观,为南岳五大丛林之一。隋大业(605-617)间,炀帝下诏改为寺,故名上封寺。寺历经修建,今有前后三殿。铁瓦石墙,别具风格。前殿原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铸造的铁天王像四尊,1966年被毁。前殿1951年被火焚毁,1962年当地政府修复。寺后山顶即观日台,为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建,今气象台设此。台侧有巨石,上镌"观日出处"四字。山上有一片古树林,枝干密接,粗实茁壮。
  南天门 位于衡山山脚至祝融峰9公里处。是登祝融峰必经之路,海拔1100米。有石坊一额镌"南天门"三大字。坊柱镌一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东侧有皇帝崖,崖壁题刻甚多。崖面有"寿岳"二字,字径150公分,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书。因年久难辨,民国33年(1944)重镌。崖下有龙门洞,相传禹王治水在此斋戒。循石径下数百步有祖师殿,为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殿为二进,各三间,石柱、石墙、铁瓦。原设真武神像,现设旅游服务部于此。
  方广寺 位于衡山莲花峰下。莲花峰系八峰组成莲花形,方广寺正建于花心中,距离南岳镇北20公里,地处深山腹地。"方广寺之深"为南岳四绝之一。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唐时改名方广寺。宋徽宗御赐"方广崇禅寺"题额。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神宗朱翊钧赐佛经、佛像、宝幡等物,特为建藏经阁,明末王船山在寺傍建续梦庵,隐居三年,撰有《莲峰志》,并倡修方广寺。清初毁于火,清道光(1821-1850)间重修,未复旧观。寺为石墙铁瓦,建筑古朴。有殿堂三进。前为山门,作牌坊式,门额直书"方广禅林"四字。进门有过堂(原称祖师殿),堂左右各有耳房,再进为正殿,塑有释迦牟尼像,中悬宋徽宗御题"天下名山"匾。侧有宋代铜钟一具,殿后为楼房。殿堂均作单檐硬山顶,现寺院建筑尚存,佛像、宋钟、匾额于1966年被毁。
磨镜台 位于南岳衡山风景区掷钵峰下,与半山亭平行对峙。相传唐开元年间,佛教禅宗七祖、住持福严寺的怀让在南岳大力阐扬南宗教义,属于北宗的四川和尚道一前来辩论。怀让终日在此靡砖,意在坐禅(北宗教义)并不能成佛。好比磨砖,功夫虽深,终不能成镜台。道一顿悟,皈依南宗。等待怀让为师。后人遂称此地为磨镜台。现尚存盘石,镌刻有"祖源"二字。台侧有马祖庵,传为道一和尚住所。台后有怀让墓,又名七祖塔,上有石碑,篆刻"最胜轮塔"四字,相传为唐宰相裴休所书。附近有观音桥、麻姑桥、龙舒桥等古迹,并留有不少明清名人题刻。磨镜台石刻和怀让墓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群峰突起,竹木竟秀,泉水飞流,风景幽深。现建有南岳山庄,为衡山避暑佳境。
  藏经殿 位于南岳衡山风景区祥光峰下,距南岳镇16公里。原名小般若禅林,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后因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经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1933年重建,1980年重修。宫殿式建筑。有正殿、后殿,石柱矗立,碧瓦丹甍 ,富丽堂皇。正殿内供流鎏金铜佛一尊系海外华侨佛教徒捐赠。附近有灵田、梳妆台、钓鱼台、文殊顶、龙池、水月寺、允春亭等名胜古迹。藏经殿隐于茂林深处,寺周古木阴森,藤萝交错,保存有亚热带高山常绿针叶、阔叶混交的原始次生林带,植物品种达500多种,风景幽深古朴。"藏经殿之秀"被誉为南岳四绝之一。
  南岳庙 位于南岳衡山风景区南岳镇北街,扼衡山入山口,是中国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寺庙建筑群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历代曾6次重建,17次重修。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嘉应门、御碑亭、寝宫等尚保存有宋明时期的建筑构件。庙为宫殿式建筑,占地9.85万平方米,九进,坐北朝南,包括楼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正殿又名大殿、圣帝殿,高24米,七间,建筑面积1877平方米,重檐斗拱歇山顶式,有石柱72根,象征南岳72峰。殿前两根方柱由整块条石凿成,每根重14吨。檐下的腾龙飞凤和大门上的木雕故事极为精美。大殿四周石柱间嵌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05)刻制的双面汉白玉浮雕144块,花木鸟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内容取材于《山海经》等传说。殿前石阶上嵌有一条洁白的石龙,昂首曳尾,似欲腾空而去。屋顶上的彩陶与廊墙上的彩绘,都非常精致。殿内供有南岳圣帝塑像,状貌威严。南岳圣帝为大庙正神,一说是崇黑虎,一说是炎帝,多数称是无名无姓的南方之神,唐以前一直被称为"岳神"。自唐始,历代帝王为求"卫社稷"、"福生灵",或亲临,或派出钦差大臣,每年均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同时加封不断。唐初封"司天霍王",唐中封"南岳真君",宋时封"司天昭天帝"。"百姓为求福、求寿、求子孙,常不远千里前来朝圣。庙内另有碑刻数以百计,多为名家题篆。大庙东侧有8个道观,西侧有8个佛寺,以示南岳佛道平等。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 溪涧山泉,绕墙流注。南岳庙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祝圣寺 位于南岳衡山风景区南岳镇东街。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清凉寺、大善寺)中规模最大最早的一座古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上古时为清冷宫,系大禹祭祀舜帝而建。唐初始改为寺院,名弥陀寺。明时改称胜业寺。现寺为清康熙年间作为皇帝的行宫重建,并改今名。寺周古木苍翠,寺宇建筑雄伟。四进,包括前山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两旁有禅室、斋堂、寮房等。寺内有清光绪年间心月和尚青石镌刻的500罗汉像,神形兼备,维纱维肖,为雕刻艺术之珍品。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时遭摧毁,仅存百余块残石,南岳书画馆尚保存有画像的拓本,南岳佛教协会设此。
忠烈祠位于南岳衡山风景区香炉峰下, 距南岳镇4公里,1942年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仿南京中山陵形制,傍山建有前门、 "七o七"纪念塔、纪念堂、致敬碑、正殿。纪念塔以5颗倒立炸弹造型, 象征汉、满、蒙、回、藏各民族联合共同抗日。正殿为宫殿式建筑,五进,宽敞高大,由297级花岗岩石阶从下至上联成一气。檐下"忠烈祠"金匾为蒋介石题,四周绕以石栏。碑、踏步和各厅的外墙全由乳白色花岗石砌成;厅内汉白玉石祭台中立有"抗日建国阵亡将士之长位"神位牌,两侧刻有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名单和部队番号。祠内松青柏翠,柔和明快而恬静。
  峋嵝峰 位于衡阳县峋嵝峰乡境内。主峰嫘祖峰,海拔951米,与祝融峰遥相呼应。因山远望若俯背,故名佝偻,后改名岣嵝。为衡山72峰之一。古时被视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嵝山。相传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宋时曾在山上建禹王坛。清同治九年(1807)重修禹王殿,殿内有碑文8块,殿于1944年坍塌,碑文尚存。禹王祠前巨大天然岩石上立"岣嵝碑"一块,即禹王碑,又称禹碑,高2.5米,宽2米,上书77个蝌蚪形文字,系南岳72峰中罕见文物。岣嵝峰树木葱茂,气候多变,终年云雾缭绕。山上另有禹穴、仙人洞、仙人棋、仙人脚、望雁台、龙潭井、大坡堰流泉、一笠庵古墓等胜处。现已辟为森林公园。
  王船山墓 位于衡阳县曲兰乡大罗山中,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月初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病逝于湘西草堂,是年十月葬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庐分三级,第一级为石砌护坡,种有8颗柏树;第二级为半圆形墓台,中部有9级石阶通上墓坪;第三级为墓坪。墓坪内排葬三坟。中为王夫之墓,北侧是其继配襄阳郑氏夫人墓,南侧是其儿媳刘氏墓。围墙中部嵌汉白玉碑三块,中碑刻"伟大思想家王而农先生之墓"字样,左碑刻王夫之自题墓志铭,石碑刻王夫之生平简介。1954年和1962年两次修茸。1981年重修。
  王船山故居 位于衡阳县西北曲兰乡湘西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在此隐居。故居有三:败叶庐、观生居、湘西草堂,以草堂为重点。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砖木结构,二层三间,坐西朝东,属坡式屋顶建筑。始为草屋,后由其子 改成瓦房。王夫之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筑草堂隐居18年,闭门著书,成书数百卷。《读通鉴论》、《宋论》等宏著均在此写成。草堂前坪有古柏2株,传为王夫之手植。近处一古枫,根部凸生,形若骏马昂首跃前,王夫之称为"枫马"。附近有山形似覆舟,名石船山,故后人称王夫之为船山先生。1980年政府拔款将草堂修缮一新。厅堂正面挂有王夫之遗像,正厅门前"湘西草堂"匾额为赵朴初书。
  蔡侯祠 原名蔡伦庙、龙亭王祠。位于衡阳市耒阳城北蔡子池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汉代蔡伦故宅。祠始建于三国初年,元至元四年(1338)知州陈宗义重修。现祠为清代重建,1956年再次重修。座南朝北,四合院式,由三栋砖木结构平房组成,红墙青瓦,古朴典雅。蔡伦,耒阳人。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祠前有蔡子池,面积近3000平方米,传说曾是蔡伦造纸汲水处。池畔有一石鼎,传为汉物。祠正门上方"蔡侯祠"三个正楷大字,系鲁迅手笔,祠前厅的石屏风,上刻蔡伦生平事迹,后厅有蔡伦用于造纸的石白。祠后有一单室砖墓,长7.84米,宽2、7米,高2、3米,墓砖侧面有东汉墓中常见的几何形花纹,传为蔡伦衣冠冢。墓前牌坊额刻"蔡伦之墓",为郭沫岩手书。
  回雁峰 位于衡阳市南区,湘江西岸。海拔95.4米,为衡山72峰之首。峰名由来有二:一说山形如大雁引颈昂首, 展翅飞翔;旧志及古诗文中则多认为北雁南飞,至此而归。 唐王勃名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宋王安石诗联"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均指此峰,因而名扬天下。古潇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即在此处。南朝梁天监十二年(513),山上建云禅寺,隋改名为雁峰寺。唐建寿佛殿,供无量寿佛像。明修有望岳亭、宫室寺、此君轩、望江楼等。清建大雄宝殿、大悲阁、摩云舍、望雁楼、指月寮等建筑。峰前有烟雨池,"雁峰烟雨"为古城衡阳八景之一。1944年,日军侵入衡阳,山上古林殿阁惨遭焚毁,仅存一座寺门和半间佛殿,寺门上"上达"二字相传为清代一高僧所书。1985年,回雁峰被辟为公园,占地约0、19平方公里。峰前新开辟的雁峰广场中心建有大雁雕塑,高10米,为衡阳市城徽。广场正面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仿古门厅,匾额"南岳第一峰"为赵朴初题写。峰上重修望岳台、雁峰寺,复原观天池、此君轩。峰顶新建曲廊、雁壁、雁亭、碑廊、茶榭、寿佛殿、观音殿等。
常德桃花源旅游区
  从长沙西行200余公里,便可以到达常德桃花源旅游区。这里的主要景点有德山、铁经幢、夹山寺、壶瓶山、桃花源等。
  德山 古称枉山,隋改为善德山,后简称德山。位于常德市武陵区东南,北临沅水。主峰孤峰岭海拔97.6米,形如青螺。枉水于山麓汇入沅江,屈原《涉江》:"朝发枉渚"即此。相传舜以天下禅让于善卷,善卷不受,隐居此山,今留有善卷钓鱼台遗址。德山为武陵城旧址,始建于公元前277年。后汉为临沅县治,曾予重修。后屡建屡废。明洪武年间改建为砖城,规模始备。唐宋以来,山上曾建有亭、阁、塔、寺多处,有"天下第五十三福地"之称。乾明、宝华二寺已毁于民国年间,现仅存旧城遗址和乌龙、白龙二口古井。1988年新建孤峰塔。德山风景秀丽,历为游览胜地。
  铁经幢 位于常市区滨湖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置于德山乾明寺旧址,1979年移至现址。白口铁铸成,下粗上细,圆锥宝塔形。幢身17节,20层,仿木建筑,用石灰相粘连,中空,高4.335米,底径0.8米,重1520.8公斤。幢座为石质,高1.42米,呈腰带状,边缘刻有云莲纹饰。幢身铸有8尊半身力士浮雕,10尊释迦牟尼坐像及龙虎等图案,还有阴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和捐资者的姓名官职等。在第8、第11两层的上部俱有出檐,八面挑角。据考证为北宋遗物。经幢是佛教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石建,而此经幢却用生铁铸成,仿木结构,在我国现存经幢中少见。
  壶瓶山 位于石门县北部南坪河、江坪河乡。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53平方公里。壶瓶山主峰海拔2099米,为湖南省境最高峰,因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瓶口而得名。壶瓶山属武陵山脉北支,由二迭系灰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境内有锁封岩、隔人潭瀑布、散酒潭、神景洞、龙门出水、九姊妹尖、雷打石、仙人岩、黄莲洞、犀牛圈、铜船沟、天池等景观。隔人潭为渫水支流泉坪河流经处自然形成的一个深渊,两边峭壁如削,潭水出口下临悬崖,上宽1.5米,下阔4米,飞流直泻35米,如银河倒挂,飞珠溅玉。神景洞宽4米,高1.7米,深数十公里。洞内石笋林立,清泉流淌,岩燕栖息,冬暖夏凉。洞外悬崖峭壁,林木青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游此,曾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诗句。壶瓶山因地球史上第三代的海浸和第四纪的冰川运动对其影响较弱,因而成了陆生生物理想的"避难所"。保护区内神景洞、顶平一带有20多万亩原始次生林,树木多达831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有珙桐、钟萼木、连香树、领春木、楠木等22种;罕见树木98种;名贵药材有白三七、天麻等1019种。山中珍稀动物有15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有华南虎、独角牛、梅花鹿、苏门羚、黄腹角雉、大鲵等30多种,尤以近年发现的白化动物,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壶瓶山是一个少有的生物基因库和天然森林公园,被生物学家誉为"内藏万珍的宝库。"
  夹山寺 位于石门县十九峰山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普慈寺,唐咸通十一年(870)始建,为唐代高僧善会大师讲法之所。宋神宗、元世祖时曾予重修,为澧水流域佛教重地。宋代圆悟禅师主持并著有《碧岩集》,流传全国及朝鲜、日本、东南亚一带,咸奉为"禅门第一书"。据传善会大师在参禅时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故夹山寺又被视为中日茶文化的源头。1993年修复寺院六殿一宫。现存清建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北宋大观三年(1109)铸铁钟。清顺治、康熙年间,有奉天玉和尚住持此寺,殁后葬于寺旁。据传奉天玉和尚即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僭号。1993年,在此兴修了闯王陵和李自成禅隐夹山纪念馆。1993年1月,夹山寺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18平方公里。园内主要景点有:碧岩泉、青樟岭、洗墨池、玉玺井、善会墓、佛光岩、夹山古道等。
  桃花源风景区 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43公里。景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4.5公里,面临沅水,背倚群山,境内清泉小溪,石阶曲径,亭台碑碣,古树修竹。每届三月,桃花盛开,落英缤纷,仿若仙境。早在汉时便以林壑幽静出名,又相传为东晋诗人陶渊明著《桃花源记》之地。其景观始建于晋,兴于唐,基本建成了从沅江畔到桃花山的建筑群。宋代大盛,元末毁于火。明景泰六年(1455)又建殿宇,明末复毁于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渊明祠,沿山布置亭阁,以陶渊明诗文命名。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景区修缮,1992年进行全面修复和开发,使主景区面积扩大到8.12平方公里,包括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桃仙岭四大景区,70多个景点,游路达45公里。桃花源集古老、神奇、幽奥、秀美、壮阔、清丽于一体,融诗情画意、历史传说为一炉,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桃花源曾是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第三十五小洞天,白马玄光之天。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即在桃花源内。现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千百年来,桃花源丰富的人文景观、静谧的田园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来此游访。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韩愈、刘禹锡、苏轼、王安石、陆游、黄庭坚等在此留下了大量吟咏诗文,使桃花源声名益著。景区内多古碑刻,刊古人吟咏和文章书法。桃花源一带流存喝"擂茶"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游山品茗,俨然当年武陵渔人访桃花源。桃花源与武陵源旅游区、吉首凤凰旅游区、猛洞河旅游区相连在一条旅游线上,构成湖南西部旅游大区。一年一度的"中国湖南常桃花源游园会",更使桃花源名著于世。桃花源风景区,主要分为桃仙岭景区、桃花山景区、秦人村景区等旅游景点。  
  桃仙岭景区 位于桃花源风景区东北部,区内有桃花源牌坊、牌坊公园、刘禹锡草堂、咏归亭、桃花湖、花影池、金湾园、悠然园、斗鸡场、射击场等景点。
  桃花源牌坊系仿古建筑,高17米,宽27米,中空净跨12米,为目前中国横跨国道线的第一大牌坊,传说这里是人间和仙境的接界处。刘禹锡草堂在景区东侧,草屋五间,竹树掩映。唐著名诗人刘禹锡任朗州(今常德)司马10年,常寓居于此,吟诗作赋。金湾园又名忘岁园。地处桃花源山庄前,占地近40亩,以元诗人傅若金"闻说避秦地,花开忘岁年"句得名。园内花木以梅为主,间植苍松翠柏。悠然园位于桃仙岭西侧,占地20余亩, 因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得名。园内有名菊数十种,间植各类桃树,因势就形,以形造园。斗鸡场居桃花湖东侧,占地824平方米,为仿古鸡坊,由斗鸡场、观景台和地下室组成,一次可接待观众300余人。
  桃花山景区 位于桃花源风景区东部。区内主要景点有佳致碑、桃花山牌坊、方竹亭、水源洞、御碑亭、高举阁、桃花观、集贤祠等。
  桃花山牌坊系进入桃源仙境的山门,额题"桃花源"三个大字,两边石刻"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对联。牌楼两侧各翼踞一组古亭,每组4座,分别以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命名,占地1500平方米,称八仙亭。八亭造型迥异,特色独具。
  佳致碑位于牌楼外0.5公里处,高2.4米,厚0.26米,正文"桃源佳致",上款"唐刘禹锡题明赵贤书",下款"光绪十八年余良栋重修"。字体隶书,古雅苍劲。碑亭飞檐翘角,金碧辉煌。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八面八角,3门4窗,亭身洁白,亭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亭高6米,墙厚1米,砖石结构。内顶为半球形,亭内立古今石刻6方。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亭外方竹丛生,猗猗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附近有碑廊,廊内立有历代吟咏桃花源的诗碑17方,多系劫余幸存,其中唐碑3方,书法秀逸,尚可摩读。
  水源洞深20余米,岩壁上镌有"劈开真面目"几个大字,系桃花源八景之一。洞前有水源亭,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八年(1892)余良栋重修,传为仙人经常出没对弈之处。
  御碑亭建于清光绪十八年,造型别致,亭内石碑上刊刻清乾隆皇帝题写桃花源的御制堂诗2首。
高举阁位于景区最高峰障山上,三层,取陶诗"高举寻吾契"命名,筑于清光绪十八年,1988年重建。 登此四顾,桃源胜景,尽收眼底。
  桃花观位于桃花山主峰上,始建明万历年间,几经兵火,数次倒塌。现观为1913年重修, 包括山门、前厅、正厅三部分。山门两旁石刻"秦时明月,洞口桃花"对联。观内悬有历代名人题匾和近世名家书画,分外古雅,耐人寻味。观两厢有蹑凤、玩月两亭,相对峙立,宛如鹏翼。观院有两颗传为唐代所植的罗汉松。
  集贤祠位于桃花观下首,境界幽寂。祠始建于唐初,名靖节祠,立有陶渊明石像。明末清初,以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先贤,改为今名。硬山顶厅堂建筑,一厅四室。厅堂正面壁上嵌有清咸丰年间石刻《桃花源记》,雕梁上悬挂"重访仙源"木匾。厅堂中供奉有陶渊明木雕像,庄严肃穆,两壁悬书画多幅。
  桃源山景区 位于桃花源风景区西北部,背临沅水,东南以湘黔公路与桃花山景区为界。区内主要景点有后门洞、问津亭、缆船洲、桃川官、水府阁、空心杉、炼丹台、天宁碑院等。
  桃川宫背江南向,始建于晋,名桃源观。唐初规模渐大。北宋末修五百仙人阁、桃川万寿宫,为桃川宫得名之始。据史书载,桃川宫分上、中、下三宫,"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仅落脚柱石就达1330根,有"华夏第二宫"之称。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黑于宫墙,万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于观中,为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明末皆毁于兵火。现始重建,规划远胜于前。
  水府阁又名黄闻阁,位居黄闻山。旧阁建于明末清初,三层砖木结构,祀杨泗将军,毁于1961年。新阁四层,高30余米,与高举阁南北相对,下瞰桃川,东望洞庭,西顾壶头,前对白马渡,江天空阔,风景如画。
天宁碑院建于1992年,以唐代载记天宁书院更名,为江南第一大碑院。三梯布局,占地10余亩,由碑室、碑屏、碑亭、碑坊、碑廊等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碑院内集民间石艺之大成,荟桃花源文化之精华,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殿堂。
  秦人村景区 位于桃花源风景区南部,紧邻桃花山景区。桃花源传为秦人避乱而寻居的世外仙境。秦人村因陶诗而名,仿秦时旧制而建,大多完成于1992年。区内主要景点有秦人古道、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余荫堂、秦人作坊、秦人街、自乐桥、奇踪馆、延至馆、傩坛等。
秦人古道位于西山之麓,传为避乱秦人送武陵渔人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境,蜿蜒近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堡、古点将台、古舍、古洞组成,为江南罕见的先秦风格建筑。
  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上方,洞长67米,洞口镌"秦人古洞"四个大字,相传为渔郎进入秦人村的通道。
秦人村在秦人古洞外,秦人村竹廊长1068米,廊腰亭阁,逶迤蜿蜒,内挂历代名诗佳图,两旁栽有世界各类名竹,是一条艺术长廊。
  傩坛位于竹廊的尽头。秦氏世传巫教,奉祀傩王。坛前有钟楼、鼓楼各1座,晨钟暮鼓,响彻秦村。秦人村内"村民"衣着秦时服饰,供应擂茶、酒饭,以仿秦古币交易。游人至此,仿若隔世。
郴州旅游区
  郴州,位于南岭山脉骑田岭下,湘南粤北交界处。城东北郊有一弯弯曲曲、绕城而过的小河,名叫郴江。宋时,诗人秦观被贬湘南,孤居旅驿,作《踏沙行.郴州旅舍》一首,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名句。词虽哀婉伤感,却也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自此,郴州之名更为天下人传颂。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郴州带来了众多的古迹名胜,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现在的郴州旅游区,共有参观游览点近百处,其中主要游览点有苏仙岭、三绝碑、义帝陵、五盖山狩猎场、万华岩、东江湖、郴州体育训练基地等。
  苏仙岭风景区 位于郴州市城东,海拔526米,周围景区约1平方公里。苏仙岭,原名牛脾山,为五岭之一骑田岭余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空气清新。自唐以来被称为人杰地灵之所。道书列其为天下七十二洞的第十八洞,称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亦称"寿山福地"。相传汉文帝年间苏耽在此得道,故改名苏仙岭。白鹿洞相传为苏耽出生之地。苏仙观后有一巨石,称"升仙石",又名"跨鹤台",传为苏仙升天处。自白鹿洞至苏仙观,有石阶1760级,两旁古松挺秀,称为"苏仙云松"。山上松枝均伸向西南,传说苏母居山之西南,是因苏耽日夜思念其母,松为之动情,枝叶尽伸向苏母居处方向,故又称"望母松"。
  从山麓到山顶, 苏仙岭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游览、观赏景点。
  桃花居为游人上山的起点。这里,面向桃花水溪,背靠苏仙岭,周围绿树成荫,翠竹修茂,环境十分幽雅,氛围甚为宁静。1978年,在山麓修建了一座别致的庭院,称为"玉溪山庄"。小溪(即桃花水溪),花窗,粉墙,青瓦,把"山庄"装点得分外安谧而又富于诗意。它的东头为游人休息室,中间是餐厅,西头则是了望台。游人伫立在了望台上,听着叮咚悦耳的流泉和鸟语,看着远近苍翠欲滴的山峦、树木,不仅心旷神怡,而且宛如置身"仙境"。
  玉溪山庄上方的山崖下有一石洞,即白鹿洞。洞口上面,丛林繁茂,藤葛披拂;洞内宽敞,像一座天然大厅;洞顶山岩突兀,怪石狰狞。根据民间流传的苏仙传说故事(白鹿为苏耽喂奶,白鹤张翅保护苏耽),现在洞口塑有大小两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在纵贯而下的玉溪之畔,人们还雕塑了三只白鹤,神态各异,情趣盎然。
  白鹿洞上面为赫赫有名的"三绝碑"。苏仙岭的"三绝碑",是指宋代词人秦观的《踏莎行o郴州旅舍》(词),大文学家苏轼为该词写的跋,以及著名书法家米芾为该词石刻写的字。原来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秦观(少游)被贬谛到郴州,心中愤愤不平。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于是,就填写了那首有名的《踏莎行》。
  从"三绝碑"再往上攀登,到达苏仙岭的绝顶苏仙观。苏仙观是湖南有名的道观之一。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庵寺,绿瓦朱栏,画栋雕梁,古松参天,肃穆森然。整个建筑为正殿三进,分上、中、下三层;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房,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的地方,现在称为"屈将室"。
  从"三绝碑"到苏仙观,要走将近两公里的登山小道。古仆的石砌小道穿行在苍松翠柏之中,途经两座青石砌成的小亭,小亭的拱门上方,分别题着"共步云梯"、"初登仙境"、"仙阙可攀"、"蓬莱在望"等横额。登临其境,漫品其味,颇有攀登仙山琼阁之感。而登上苏仙观前眺望,只见群山连绵起伏,仿佛广无边际,酷似海浪汹涌而去。苏仙岭则宛如飘浮在茫茫苍海中的蓬莱仙岛,使人产生凭空凌云之感。
  万华岩 位于郴州市安和乡坦山下,距市区17公里。为一大型地下河溶洞。以洞中石景千姿百态,犹如万花盛开而得名。洞口石壁如削,气势壮观,一股50多米高的瀑布自岩顶飞流直下,形成银色水帘。洞口上镌刻南宋著名理学家张 楷书"万华岩"三个大字。洞口旁有南宋郴州郡守赵不退《劝农记》碑刻。一条阴河从洞中缓缓流出。乘舟穿帘而过,方能入洞。岩洞规模宏大,主洞全长2245米,一般宽5-20米,最宽处70米;高约10-20米,有的地方达30米以上,总面积0.127平方公里。其中地下河长1550米,水面8000平方米,可乘小船游览。洞中有各具特色的大厅13个,两壁石笋石柱密布,石帘石幔层褶,色彩斑谰,形态各异。洞内空气流畅,终年温度保持在15-20℃之间,冬暖夏凉。大厅一般可容纳数千人。主要景点有巨蟒捕食、玉女垂帏、稻香遍野、雪宫、双鹤守洞、野猪噬笋、观音坐莲、瑶池荷藕等10余处。
  义帝陵 即楚义帝熊心墓。位于郴州市文化路中段。秦末,项羽、刘邦起兵攻秦,牧牛人熊心被项羽军认为是楚国王后裔,便拥立为王以资号召,尊奉为义帝。公元前206年,项羽徙义帝于郴县,使人刺杀于江中。原冢高3米,径4米。旁有一碑,两面镌刻,一面为"义帝祠碑",系元至正五年(1345)刻。墓侧有两个华表,上镌联"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放羊"。1957年重修时,切去封土边沿,砌以砖围,墓前立汉白玉碑,上隶书"义帝陵"三字。陵右有义帝祠,为元至正年间移建于陵前,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祠内绘有义帝像。陵、陵碑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盖山狩猎场 位于郴县东南与宜章县交界处,距郴州市45公里。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海拔为400-1619米。据传明时一位皇帝南巡,看到这里峰峦叠嶂,景色不凡,写下了"霜、雪、云、雾、露盖山头"的半副对联,几百年来无人能对,五盖山因此得名。由于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并进行了长期的保护性管理,五盖山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五盖山原始次生林为1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是飞禽走兽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这里有水鹿、毛冠鹿、青羊、麂子、野猪、豪猪、大小灵猫、貉、鼬、獾、野兔、鹰等130多种动物,可供狩猎的有29种,其中山牛、麂子、野猪最多。1989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郴县即在五盖山筹建狩猎场和旅游区,现已建起封闭式狩猎场和开放式狩猎区,设立了6个狩猎站,并为游客配备了守猎员、猎犬、狩猎用具和宿营营具。 199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江南第一个国家森林狩猎场。已被列入省级主要特殊旅游项目。
  东江湖风景区 位于资兴市境内耒水上游,南接汝城县边境。长73公里,水面平均宽1.5公里,最宽处6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为湖南迄今最大的调峰电站--东江水电站大坝关闸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高峡平湖水最深处达148米,蓄水81.2亿立方米,相当半个洞庭湖,人称"湘南洞庭"。湖周山峦重叠,万木吐翠,山色凝秀。湖中水湾港汊众多,岛屿星罗棋布,装点湖中,格外幽雅。湖虽人造,景则天成,颇有"水碧山奇画不如"的意境,是湖南省境最大的人工静态水景之一。
  国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 在郴州,还有一处具有神秘感的参观游览处所,那便是国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郴州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座落在郴州市人民西路的北湖公园湖畔,占地76亩,建筑面积27000平方公里,拥有训练馆3个,标准游泳池1个。那里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建筑风格独特,以排球训练项目为主,中国国家女排就是从这里起步,通向世界女子排球"五连冠"之路的。游人到这里,除了可以体验国女排艰辛的训练生活外,还可参加排球、网球、游泳、跳水、健身、气功、射击等体育活动和品尝运动员餐食。
猛洞河旅游区
  猛洞河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地跨永顺、古丈两县,全长100多公里,下游与酉水会合注入沅江。因其源头在龙山县的猛必村,那里有一洞,水从洞内流出,故名猛洞河。 
  猛洞河是土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来这里游览永顺古城、王村古镇、老司城,参观土家族历史博物馆,土家族民俗博物馆和溪州铜柱以及古代的鼎、罐、壶钫、香炉、斧、钵等土家生产生活用具,可以对土家族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参加土家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 土家族的调年节、舍巴节、尝新节等别有情趣,摆手舞、毛谷斯舞、咚咚喹、挖土歌等粗犷豪放,撩人情思。
  目前旅游界所讲的猛洞河旅游风景区,不仅指猛洞河的某一段,而且包括猛洞河中下游、酉水河下游一段和灵溪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地区。 主要包括猛洞河、王村古镇、不二门、老司城等景区和猛洞河漂流等旅游项目。
  猛洞河 湘西酉水支流之一,发源于龙山县, 自北向南纵贯永顺县境,在老司岩(即"老司城")汇入酉水。这条流经土家族聚居区的河流全长220余公里,其中航程达170多公里。上游河道狭窄,流急滩陡,可乘橡皮舟漂流,"中国湖南猛峒河国际漂流节"即在这里举行。从永顺县城附近的"哈尼宫"下水,漂流到著名古镇--王村。漂流中搏流撞滩,激流勇进,化险为夷,乐趣无穷。猛洞河下游河面渐宽,水平如镜,可换乘旅游船游览,沿途经过天门峡、百鸟峡、鸡笼峡、磨盘峡、猴儿跳峡等景色优美却又历程艰险的峡关。途中还可停船靠岸,观赏大龙洞、小龙洞、鸳鸯洞、阴阳洞、不二门等钟乳石林奇景,还可领略哈尼宫瀑布、捏土瀑布、落水坑瀑布的雄姿美景。河边峭岸入云,古树横生,藤蔓垂织,一派淳朴、原始的自然风光。猛洞河不仅有秀丽迷人的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是一个天然动物园和植物园,景区内,金丝猴、林麝、飞鼠等190多种珍禽异兽出于溪涧洞谷,水杉、银杏、珙桐等50多种奇花异木遍布于山峡峰岭。人们乘船游览,在百鸟峡、猴儿跳等处悬崖峭壁上和茂密的林间,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飞鸟、猕猴及花松鼠、果子狸在那里游玩嬉戏,调皮的猴子有时还会突然从旁边的峭壁窜至船上,向游人要东西吃,十分有趣。
  猛洞河漂流 猛洞河百里峡谷风光漂流,是近年深受旅游者青睐的一个特殊项目。猛洞河支流灵溪有一段河道比较狭窄,两岸峡壁如削,河水流急滩陡。旅游者可从永顺县城乘车至老司城或哈妮宫,尔后在导游及操舟手的帮助下,身着救生衣,登上橡皮舟漂流,全程100多里。小舟时而在平静的河面上悠悠飘荡,时而被汹涌的波澜托起。游客既可观赏两岸的峡谷风光,又可享受到探险家的乐趣,极富浪漫刺激色彩。
  王村古镇 位于猛洞河风景区,居永顺县城南26公里的酉水北岸,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湘西著名古镇,秦汉时称酉阳,是土王的古都。五代十国时,名溪州,又称下溪州,彭氏土司王朝建于此,故名王村,数百年间为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王村借酉水而得舟楫之便,上通黔川,下达鄂泸,历有"楚蜀通津"之誉。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高坡陡,主要山峰有鸡公山、诸文山等,海拨在139-927米之间。北面是奇特的石林,峰锐如刀似剑,迂回曲折,面积达1平方公里。镇中有一条青石板嵌成的五里长街,依地势蜿蜒伸展。街道两旁是式样古朴的民居,富有土家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吊脚楼临水而建,鳞次栉比,别具一格。青石板路的尽头是酉水码头,为游览猛洞河的登船之处。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的代表作《芙蓉镇》里场景主要取于此地,王村因而闻名于世,被人们誉为"芙蓉镇"。镇内的主要景点有溪州铜柱、王村瀑布、土家民族风光馆、湘西民俗村、西汉古墓群等。
  溪州铜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的罢兵盟约。铜柱立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柱高4米,重2500公斤,下端圆形,上端为正八方形,每方宽0.15米。柱身中空,内原以马氏时期所铸铁钱填空,后被人自上部顶盖橇开盗走。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3000多字,楷书,字体秀丽,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史料。铜柱原立于永顺县会溪坪野鸡坨山坡上,酉水西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现又移入王村土家民俗风光馆内。
  不二门 位于猛洞河风景区,居永顺县城灵溪镇南郊猛洞河畔,面积约4平方公里。不二门由三座石峰组成,壁立千仞,一径中开,石裂双扉,天劈一线。石门上方刻有"不二门"三个字,取自佛教"不二法门"之语。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手书"石门天凿"四字镌刻于石门北侧。进得石门,两边石壁开阔如屏,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所作诗赋百余首。自古以来,不二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这里古柏参天,藤萝倒挂,荫蔽天日,为夏日避暑胜地。现已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内有石门天凿、玉嶂屏环,澄潭月影、古洞仙踪、温泉烟暖、层阁耸翠、松径留云、净地清心八景。
  老司城 又名旧司城、福石城,简称司城。位于猛洞河风景区麻岔乡境。面积约2平方公里,群山环抱,林木参天,司河绕城而过,环境幽静,为历代土家族司王治所。北宋熙宁九年(1076)彭师晏筑下溪城于会溪坪。南宋绍兴五年(1135)彭福石迁建于此,至清雍正六年(1728)因改土归流城始废。司城经过23代土司的不断经营,有近600年的昌盛历史。古城依山险而筑,无正式的城垣建筑,方圆数里,有左街、中街、右街、上街、河街、五铜街、渔渡街、紫金街等8街10巷。街道全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匀称精致,古朴大方,颇具民族特色。古城遗址附近的有祖师殿、玉皇阁、德政石碑、翼南牌坊等古建筑和从元至清历代土司王的墓葬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存有土司避暑御寒的凉洞、热洞等。
永州浯溪旅游区
  永州, 地处湖南省南部,湘江上游,因有湘江与潇水在城北4公里的苹岛会合,故通常人们又以潇湘代称。
  永州市,是一座非常秀丽的古城。由于天然的山势,整个城市构成雄鹰展支翅的形状。潇水河穿城而过。游览区在潇水西岸南侧,有柳子庙、文庙等名胜古迹和朝阳旭日、苹洲春涨、愚溪眺雪、回龙夕照、香陵烟雨等潇湘八景。离城不远,还有舜皇山、浯溪等著名的旅游胜地。
  柳子庙 是宋代永州人为纪念著名文学家、永州司马柳完元而建的一座古建筑。该庙座落在潇水河西岸柳子街中心,系砖、木结构,简洁朴素,石脚、梯阶、台跺,三进三开间, 庙前有一道高大的院墙,镶三个拱门,正门上端青石上刻有"柳子庙"三字和五龙双狮。进门面对正殿的是双檐八柱戏台,台檐柱上雕有麒麟、凤凰,刻工精细,形态优美,殿内供奉柳宗元塑像。殿后墙壁上镶嵌有四块韩愈作文、苏轼书写,颂扬柳宗元事迹的石碑,名《荔子碑》。两旁竖立着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4年)王泮的《捕蛇歌》和明正德十年(公元1518年)严嵩《访愚溪谒柳子庙》,清嘉庆年间(1819年)王日照{愚溪怀古}等碑刻。
  永州文庙 原名零陵县文庙,又称县学宫、先师庙、孔子庙等。位于永州市神仙岭路市第四中学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后四易其地。现庙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占地2500平方米。旧为县的最高学府,每年在此举行岁试和科试。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西两庑。大成殿面积约7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翼角高翘,彩绘斗拱,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殿前檐下4根石柱,其中2根为汉白玉柱,雕饰旋龙飞凤。殿基石栏雕绘人物和花鸟虫兽。殿内正中设神龛,下置高1.8米的石香炉,殿前后阶有石狮、石象各一对。殿后有清代汉白玉"圣祖仁皇帝御制至圣赞"石碑,立于青龟石上。文庙建筑与雕刻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潇湘八景 早在唐宋时代,湖南的"潇湘八景"已享盛誉。杜牧、张松龄、柳永、米芾等名家,分别留下了不少关于潇湘的题咏。"潇湘夜雨",既是湖南(潇湘)八景之一,也是永州八景之首。"潇湘夜雨"(又名"苹洲春涨")是指潇水与湘水汇合之处的苹岛(又名"浮洲")在迷蒙的雨丝中的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岛上古木参天,幽静秀美。如在苹岛夜宿,可河畔观雨,卧听江声;黄叶古渡,江天风月,渔舟唱晚;或者听当地老人娓娓不绝地讲述《浮洲的传说》。"香零烟雨"也是永州八景之一。香零山屹立于永州市城东五里许的苑江桥对面的潇水中央,为一座岩山小岛。永州当地流传的《香零山上的金鹅》传说故事,讲述两只天鹅为了保护家园而永远生活在香零山上与恶龙不倦地斗争,其忘我精神感人甚深。柳宗元写道,偶回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观赏汾河石矶(水中小石)时,犹然念念不忘远离千里的香零山之美景。足见香零山迷人之深。清代同治年间,有人修建观音阁于香零山上,石木结构而以石为主,且有僧居住。近年来经过维修,故阁重显神威,游人络绎不绝。此外,"永州八景"还有"山寺晚钟"(即始建于中唐的法华寺,又名高山寺),"绿天蕉影"(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旧址),"朝阳旭日"(即黎明时分,于潇水西岸的朝日岩上观日,朝霞满江、山水氤氲,激射成彩,构成永州胜景)等处。
  舜皇山 位于东安县城西大庙口区,湘桂边陲的越城岭中段,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境内山峦叠嶂,悬崖险峻,溪河密布,曲流飞瀑,既有丹霞地貌的险奇,又有切割地貌的幽深,还有堆积地貌的广阔,更有岩溶地貌的清秀。主峰舜皇山海拔1882.4米,山势奇突,风景优美,庙宇石刻遍布山间。有天宇寺、金凤山寺、舜王庙、白云庵、龙王殿、古庙、仙人桥、舜皇岩、城墙石、孔明点将台、张飞岭、关公庙、舜皇温泉等名胜古迹30多处。天宇寺位居舜皇山顶,为祀舜帝处。寺上方陡峭的岩壁上,镌刻有"舜峰极顶"四字。境内土地肥沃,终年温润,森林覆盖率达84.75%;是各种珍稀动植物的富集之地。据初步统计,仅脊椎动物有100种,其中国家保护的35种,属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金钱豹、黑麂、黄腹角雉、巨晰等。在1559种植物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多达56种,其中有钟萼木、冷杉、银杏、香果树等。皱果油茶、东安红山茶为当地特有。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巧妙结合,使舜皇山成为国家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1992年国家林业部确定舜皇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浯溪 浯溪是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后在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石峰陡峭,古树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树,还是宋朝的柏树和元、明、清朝的松树、檀树,都是郁郁葱葱。在浯溪的山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似飞跃的猛虎,有的如卧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观十分奇特。浯溪原本不过是一条无名小溪,石峰也是一些无名的石头山,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元吉到道州(今道县)赴任做刺史,乘船溯湘江西上,经过祁阳县城,发现这里异石突起,溪水潺潺,甚是清幽恬静,便命人盖起了住宅,建起了亭台,并将小溪起名"浯溪"。后来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路过祁阳,元吉趁此机会,邀他将自己作的记述"安史之乱"始末的"颂碑"《大唐中兴颂》书写在靠近湘江边的一处摩崖之上,并请手艺高超的石匠加以镌刻。碑纵3米,横3.2米,322字,字径15公分。这样,元颂,颜书,加上天工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堪称浯溪摩崖"三绝"。自此,后人对此丰碑是"百拜不能休"。对其拓本是"家家传宝逾琳琅",甚至皇帝也不例外。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元吉来此,到清末的1100多年间,就在浯溪修建了亭、轩阁、院30多处,为浯溪留下了纪念的宰相、将帅、名人、学士、书家250多人。宋代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一般都到这里游览。作有诗、铭、赋、记400余篇。除剥蚀、散失的碑刻外,现存有380多方。面积大者9.6平方米,小者0.9平方米,字大者直径300公分,小者仅0.5公分,浯溪便形成了"无崖不刻文,有石就题诗"的独特露天碑林,为中国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吉首凤凰旅游区
  在湖南西北边垂、武陵山腹地, 有一个神奇而又独具风采的山城,她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
  吉首位于武陵山脉东麓,东连泸溪,南临凤凰,西接花垣,北与保靖、古丈二县毗邻。 这里江河纵横交错,山川壮丽,锦绣如画。方圆百十里范围内,有数座奇峰,数十条秀水,还有数不清的溶洞、峡谷和泉流飞瀑,好像一座天然的画厅,千帧万幅,美不胜收。
  吉首又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奇峰秀水间,一栋栋土家苗家吊脚楼,一排排轻杨柳,一条条青石和鹅卵石砌成的蜿蜒小道,再加上那悠悠转动的筒车,优美的摆手舞,铿锵的苗鼓和醉人的苗舞,使得这里到处都浸透着古朴清雅的神韵。
  吉首的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吉首市和乾州、德夯矮寨三个小景区。 其中吉首市以集中反映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为特点,主要参观游览点有民族博物馆、民族青少年馆、民族文化馆、桐木潭古兵营、峒河公园、沅溪书院等。
  吉首不仅自然景观清雅雄秀,而且土家族苗族风情十分浓郁。居住在吉首的苗族历史悠久,他们的许多节庆活动、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情趣盎然。
  土家节日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历程中,土家族形成了许多自己的节日。主要有"赶年"、"舍巴节"、4月5日"清明会"、"四月八"、四月十八"牛王节"、五月初五"端阳节"、八月十五"送童子"等。
  行年是土家最大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结束。土家过大年的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土家人一般在12月中旬就开始忙碌了。他们蒸谷酒、磨豆腐、打糍粑、做团馓、杀猪、宰羊。过年时要吃年饭和年菜,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并彻夜守岁。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这种"赶年"习俗的形成,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嘉靖皇帝急调湘西土兵前去征剿,限定时间赶到东南沿海。那时年关将近,因军令紧急,土家兵只好提前过年。为了纪念这次出征,后人相承成俗,就把过年提前了一天,称为"赶年"。
  "舍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中,最浓重的一种节日。"舍巴",即跳摆手舞的意思。"舍巴"节的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但都在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节日的夜晚,土家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各地的摆手堂前,或张灯结彩,或燃起篝火,随着鼓乐,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有的一、二夜,有的三、五夜,有的则连续七天七夜。从前的"舍巴"节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祀先人,现在已成为喜迎新春的群众性娱乐盛会。
土家人在阴历四月初这几天要举行不少的庆祝活动。一是欢庆"佛诞日",土家人用朱砂书写驱除毛虫的"毛娘贴",贴到屋内墙壁上。这几天若逢立夏,还要到山上扯些竹笋下酒,名为"助力"和"接力",意取竹笋节节增高,坚韧有力。这时若逢辛卯日,家家户户要摘一些早熟的瓜果和新鲜蔬菜,来祭祀祖先和田神,意思是请祖先和田神来尝新,所以又称"尝新节"。
  农历四月,土家族还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喜庆节日--牛王节。这天,人们要让牛休息,用巴山豆、红豆磨成浆汁,和上奶粉等让牛饱餐。这几天里,人们还要唱牛王戏,对山歌。人们放下农活,赶着牛群涌上山坡对歌。一般一个寨子为一组,事先确定装牛的人戴着牛面具。人们在草坝上围圈,由男青年牵着"牛",与女青年对唱。对唱完之后,群男群女提着盛满野花的花蓝,互相追逐嬉戏。然后他们在草坝上搭起石灶,燃起篝火,挂上鼎罐熬汤烧茶水。用一口锅烙"牛王粑"。吃完了,姑娘们就掏出精心制作的鞋垫做针线活,小伙子坐在旁边吹竹笛,这就是开始"选亲"。小伙子认为姑娘的鞋垫扎得好,妹子如果喜欢听小伙子的笛声,那么就是"初选"上了。这对男女就到长满修竹茂林的小溪边倾谈。
  农历五月初五,土家人称为"端阳节",并将五月十五称为"大端阳"。在端阳节,土家人要举行一系列的节日活动。端阳早上他们要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还将雄黄酒擦在小儿额头和两支手腕上,为了避蛇虫,防瘟疫。他们在房门两边也要挂上"蒲艾"。端阳晚上要洗"百药水澡",他们认为,端阳当天百草都是药,这天扯各种草熬水洗澡,不会生疔疮。这一天他们还要在阴湿处洒上"百药水",以避蛇虫蚂蚁。在端阳节他们还要接端阳客。客分两种,一是接未婚女青年到男方家过端阳,一般要耍上几天,回去时还要赠送草帽、雨伞或衣物等;二是接已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节。端阳节土家人还要戴端阳花、划龙船。
  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土家人还要举行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送童子"。这天,土家人用糯米做成糍粑,准备好月饼、水果,在树荫下扎一个简易的亭子并扎好彩旗、彩灯、彩马。晚上,全家人走出房门,围着亭子赏月。之后,由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儿童,骑在彩马上,怀里抱着一个木雕的童子,人们簇拥着这个儿童,敲锣打鼓游行,然后,乘夜深人静之际,悄悄送到无儿无女的人家。也有的深夜到菜园地摘一个南瓜,悄悄地放到无儿无女的人家,意即给他们送去"儿女",为他们带去美好的祝福和寄托。
  苗家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七月十四歌会节、七月十五芦笙节等。
  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歌舞节。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苗族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来到各地约定的歌场,唱歌、跳舞。城步的苗族把这一天称为"动春节",家家户户要杀猪、宰鸭,准备酒菜祭祀祖先。同时,要接女儿、女婿回家团聚。
  四月八这天,湘西的苗族人民要穿上节日的衣服,来到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在四月八这天,领导苗民举行暴动,连连获胜,后英勇牺牲。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四月八日这天,苗族人民举行纪念活动。节日活动有吹芦笙、吹唢呐、赛歌、击鼓跳舞等。其中跳鼓舞极有民族特色。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放在木架,一人手不停击鼓,同时歌舞,情绪高昂,场面热烈,富有节奏感。湘西南城步、绥宁等地的苗族,在这一天则祭祀"牛魔大王",让牛休息一天,做糍粑等给牛吃。
六月六是湘西苗族的歌节。在湘西各地的六月六歌会中,以凤凰县落潮井、勾良山的规模最大。届时,附近的苗族人民纷纷赶来与会,人数多达数万。苗族人民以这一天为"禾兜节"。每家每户杀鸡宰鸭,已敬"五谷大神",并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吃饭之前,主人要头戴斗笠,先到田头给"五谷大神"挂清,并置酒祭祀;来去的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能说话,以表示对五谷神的虔诚。
  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传说很久以前,苗家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有一次他在深山打猎,突然看见一只鹰衔着一支花鞋飞过来。他张弓箭射,岩鹰负伤,花鞋掉下来,他捡起花鞋一看,认定绣花人是个聪明勤劳的姑娘,为了寻找花鞋的主人,他精心制作了8人秋千,附近的苗寨姑娘都赶来荡秋千,赛苗歌,就这样找到了花鞋的主人--黛帕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歌传情结成了美满婚姻。苗族人民为了纪念他,就仿制八人秋千,于"立秋"之际,青年男女聚集村寨、秋场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寻找伴侣。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欢庆丰收的"赶秋"节。到了现代,节日活动更为丰富,增加了比武、耍龙灯、舞狮子等活动,还演苗戏、放电影等。吉首的矮寨、花垣的麻栗、凤凰的勾良山、泸溪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都是湘西苗族著名的"秋场"。
  7月14日歌会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戏会。每年这一天,苗族人民,云集歌场,数百对歌手"不论年老与年轻,不分男人与女人",围成上百个"歌堂"赛歌。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聪明才智、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歌,有赞颂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奋斗、建设祖国、憧憬美好未来的赞歌。
  7月15日芦笙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苗家人每年都要跳几次芦笙舞,但规模最大的要数农历7月15日芦笙节。这一天,周围数十里的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分别汇集于芦笙堂,吹笙踩堂。吹笙踩堂舞的舞步是"俯仰三进一退带转体"。曲调分直调,半花调,两边花,六步调等四套。舞姿灵活自如,豪迈粗犷。每次聚会,人山人海,直至黄昏日落,才尽欢而散。
  苗族的祭祀活动也很多,主要有"接龙"、"椎牛"、"跳香会"等。"接龙"是祈祷家乡兴旺的一种祭祀活动。苗家多处干旱山区,希望能够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每年秋收之后,苗家都要在水井、河边设坛,插上五色彩旗,摆放祭品,祈求真龙保佑。参加者多时可达数千人,声势浩大,气氛热烈。跳香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主要是祭"五谷神"。祭祀活动开始时,人们点燃香火,边跳边撒稻谷、粟、麦、豆等五谷杂粮,意为请五谷菩萨吃丰收果实,感谢它们的保佑。苗家椎牛是一种大型祭祖活动,每年秋后举行,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苗族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斗牛、武术气功表演、赛牯牛、赛龙舟等等,生动活泼,粗犷豪放,别有一番情趣。
  乾州 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苗族古镇。它位于吉首市西约5公里处,四面环山。城外有一道长100余丈的城墙逶迤环绕,城墙是明正德年间修筑的,高约5米,墙边有碧透的万溶江水缓缓流过。城内的古街,是用青石板镶成的,青石长宽各2、3尺,大大小小,方方长长,既自然,又精巧。青石街两侧,有一幢紧接一幢的古老街房和一道道高耸的防火古砖墙。防火墙的基脚也都是由青一色的条石砌成,上部盖有灰瓦,瓦檐下的墙顶部和墙的翘角头上,绘有各种奇特的古画和立有飞禽走兽的雕塑。街屋的石门,多用青一色的巨大条石砌成,石门两旁多立有用青石雕凿的石狮。石街、石墙、石门、石狮,组成一幅具有民族风格的水墨画。
  寨阳 也是一个苗家村寨,它紧紧相依于峒河之滨,有数十户苗家。静静的峒河,就像一根彩带,轻轻地在寨旁飘过, 两岸的山峰,翡翠欲滴,碧如玉簪。寨子的对面,有群山对峙相望,山峰顶上生长着一排排松杉,山脚下有苗家开凿的层层梯田。梯田临水,古老的筒车,慢悠悠地转动着,河水便随着它吟唱着古老的年代。
  矮寨 吉首市西15公里,湘川公路旁,古朴中透着雄秀。矮寨四周皆为险峻巍峨的大山,其北坡,垂直高度440米,坡度70到90度,汽车从坡顶到坡下,需转折13道大弯,车行路上,伸手仿佛可抓到窗外白絮般的云雾。这便是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中国公路奇观--矮寨天险。矮寨坡下边,有一片肥沃的河滨田园。秀丽的峒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然后顺着古老的河床,傍山穿寨,悠扬流去。河岸上有绿柳翠竹,黄花红梅。古老的石碾和筒车,有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着。矮寨村内,也是鱼鳞般的灰瓦吊脚楼和青青的石板路,两者和谐统一,恬适幽静。
  德夯风景区 位于吉首市区西郊,武陵山腹地,面积58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青山秀水、苗族风情为一体的自然景区。盘古峰-峰独秀、古老奇特,生长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推牛界地势险要,曾为清代乾嘉苗族起义的古战场。德夯瀑布群堪称景区一绝,在纵横20公里的峡谷里,有落差190米以上的瀑布12处。德夯溪燕子峡山谷绝壁上,7条瀑布并列,高度均有200米以上,形似玉梳,悠悠而下,构成气势壮观的瀑布群。流沙瀑布高216米,为景区瀑布高度之最。区内溪流交错,洽比河、新寨河、德夯溪、大小龙河等自北向南纵贯,汇入矮寨注入峒河。著名的湘川公路穿景区而过,其中矮寨公路被誉为"世界公路奇观"。德夯是一个纯苗族居住区,矮寨、吉斗寨、德夯村等自然村寨,或筑于悬崖之上,或建于峡谷之中,独特的石屋、吊脚楼,美丽的服饰、织绵,欢快的"四月八"盛会,纯朴的苗家习俗风情等,令人陶醉。区内其他主要景点有三姊妹峰、画壁、相依岩、驷马峰、骆驼峰、海螺蜂、夯峡溪大洞、堂乐洞等。
  凤凰 位于吉首市南边40公里处。凤凰山城过去有城墙,现北门、东门仍保存着原貌。城内有万寿宫、孔子庙、三宫阁等古建筑。距县城26公里,有著名的黄丝桥古城堡和绵延数百里的丘岗峰火台。山城附近的奇梁洞,上下两层,蜿蜒曲折,引人入胜。凤凰县城古为沱江古镇,清丽的沱江穿城而过。凤凰城是一座仍保持着明清风貌的古色古色的小城。人称为中国南方最美丽的小城之一。以沱江古镇为中心的凤凰风景区,被定为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古镇四面环山,沱水绕城,青峰叠翠,撩人情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城内小巷多为青石板铺就,古典雅致。沱江两岸,木板吊脚楼鳞次栉比,极富苗家风清。回龙阁、梵音阁、孔庙大成殿、陈家祠堂戏台等100多处古建筑缀景而建。古城垣保存较好,现仍有城墙、城门、城楼等局部景观。城内还有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和著名文学家沈从景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故居。江上的虹桥建于1670年,全长112米,连跨三拱,如彩虹卧江,连接沱江两岸。南华山居古镇之南,奇峰挺秀,古木参天,已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麓有天王庙和兰泉,历为县区名胜。
九疑山旅游区
  九疑山旅游区处于永州市宁远县,包括九疑山、舜庙、三分石、宁远文庙等主要景点。
  九疑山 位于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处。又名苍梧山。山方圆1000余里,主峰有舜源、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等9座。这9座山峰连接一体,龙蟠虎踞,接岫连峰,竟秀争高,相互掩映,形状也大致相同,让人望而生疑难辩其名,因而称为九疑山。另一说则是舜帝南巡此,心有所疑,疑而生悲,随从者作九悲歌,因名九疑。
  相传舜帝巡狩至此,不幸病故,逐葬此山。沿舜源峰左行一里,便来到了重华岩。重华岩初名紫霞洞,又名斜岩、紫虚洞,当地人则称其为前岩。沿石级而下,一巨石当门而立。抬头回望,只见紫色岩顶高数丈,岩壁若鬼斧神工辟成,甚为壮观。几缕阳光从岩口斜射而入,若紫气飘渺,颇有置身仙境的感觉。进得洞内,左侧有清泉从石乳中滴出,点点落入石盆之中,常年不绝,人称"金盆滴水",传说此水可治百病,游人皆以手掏之,一饮为快。金盆下面有一石洞,时至下午,便有蓝烟徐升,人称"仙人煮饭"。岩内曲折黑暗,钟乳石千姿百态,或垂或立,如花如树,如人如猴,如梁如柱,如台如楼,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经"水打莲花"、"猴子把洞"诸景之后,可见"无为洞"三个大字,乃唐代文人元结所书,宋代蒋之奇、沈绅同游九疑时,刻于此处。沿路有一长条洞壁,上面刻满了宋朝和明朝游人的纪游诗,所以称为"诗壁"。更令人称奇的是,洞内有溪水九渡,名曰"九曲黄河",水清见底,流声悦耳,却来不见影,去亦无踪,真是别具一格,见者无不称奇。千百年来,重华岩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元元结、寇准都到过这里。明代探险家徐霞客曾在此洞中住过四晚,并将此岩列入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位。
  出重华岩南行不过5里,便可到达玉岩。 岩是耸立在盆地上的一座石山溶洞,洞外潇水支流如玉带般绕山而过。此山不高,但气势雄浑,山上古木参天,翠竹繁茂。溶洞不深,洞内害亮。洞口上方刻着宋人书写的"玉 岩"三字,石壁上刻有"九疑山"几个大字,笔力苍劲。边上还刻有宋代文学家蔡 的《九疑山铭》,洞壁的两边刻有历代名人的题字和诗文。据史书记载,古舜庙最先就立在这里。
  九疑山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深远悠久的人文历史,吸引了无数帝王将相和游人骚客。秦汉以来,历代帝王或遥祭帝舜,或派员代祭。司马迁、元结、蔡 、刘长卿、宋之问,张谓、李商隐、梅少臣、何绍基等都亲临九疑,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用"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赞美美丽的九疑风光。如今这里建起了电站。修好了公路。舜庙附近还办起了大学。 当地人民还将舜庙修饰一新,举办隆重的祭舜仪式,以纪念和弘扬舜帝不畏艰苦为民造福的精神。
  舜庙 为纪念中华始祖舜帝,人们在九疑山建起了舜庙。几经搬迁,舜庙现在舜源峰下。在舜源峰北麓,娥皇峰对面,舜庙坐北朝南,红墙碧瓦掩映于绿树丛中。经过新近的修建,舜庙的建筑规模有所扩大,构架更加雄伟,除了照壁、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碑亭、省牲亭及左、右朝房和龙眼井之外,又新建了一些辅助建筑。这里秦松汉柏高耸入云,香杉修竹茂密青翠,碑碣林立,香烟缭绕。从唐代开始,历代的封建君主均每年定期派遣官员,前来祭祀舜帝。祭舜,一般为3年一大祭,1年一小祭。大祭由朝廷派钦差和其他大臣,亲捧诏书来舜庙祭祀。小祭则由地方官员及地方的绅士一起祭奠。据有关典籍记载,祭舜的仪式十分隆重,从午门到接官坪,都有松树枝铺地。祭奠大员来时,当地的瑶总带领瑶民到舜庙前3里远的凉伞坳俯首道旁,恭敬迎接。大员下轿后,吩咐众人起立,瑶民们击起长鼓,吹起笙,将祭舜的官员引到庙前。祭舜时,有瑶女32人,用锦帕罩住面孔,穿着彩衣绣裳,排列两旁,跳瑶家的长鼓舞,唱起欢快的瑶歌,气氛隆重热烈。
  三分石 位于舜庙南运河约25公里,是九疑山第二高峰。这里三峰并峙,峰势险绝,云雾缭绕。明代地质学家徐霞客历尽千难万险登上此山,终于弄清了这里是潇水、岿水、沲水的分水之处。三峰石位于九疑山国家森林公园舜源峰上,海拔1822米,相传为葬舜之所,故又称舜峰。三分石上三峰并峙, 如珊瑚玉笥,高插云汉。石间3股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又似烟雾缭绕。向北流的一支名泠江,向南流的一支名沱江,二水皆注入潇水;向东流的一支名舜水,注入春陵水。三峰之阳,荆竹丛生,竹尾下垂着地,如碧罗丝带。传说荆竹有感于娥皇、女英(舜帝二妃)之真诚,愿千年万载代为扫墓,后人称为"荆竹扫墓"。
  宁远文庙 位于宁远县城西南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八年(1882)时建,占地约9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后殿、戟门、棂星门、东西廊庑和泮池等。砖木结构,布局严谨。除金柱为木质外,其余全为石柱。屋顶结构随建筑形式而异,大成殿为歇山重檐,后殿为悬山重檐,其他则为硬山顶。檐口采用卷棚形式。主体建筑盖黄色琉璃瓦,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石雕甚多,大成殿前丹墀刻有五龙归位浮雕;环绕青石平台的20方石雕,饰以飞禽走兽;12根龙凤青石柱,每根高约8米,饰纹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精品。为湖南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文庙。
株洲炎帝桃源洞旅游区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下游,北接长沙,南临衡岳,湘江绕城而过, 上溯衡广,下入洞庭、长江,有"南北通衢"之称。三国时期,吴国在此建立建宁郡,南宁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前,湘江常枯水,出现沙洲,又因此地盛产槠树,故称"槠洲",后以"槠"、"株"同音,改称株洲。其旅游景点主要有大京风景区、炎帝陵和桃源洞。
  大京风景区 位于株洲县白关乡境内,距株洲市区10余公里,以大京水库为中心,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区内崇山峻岭,峰峦叠嶂,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湖库周围阡陌纵横;湖中绿岛,百鸟投林,翠绿的山色倒映湖中,山水一色。大、小溪水相嵌在崇山峻岭的腹地之中,溪水潺潺,清澈透明。婆仙岭亦称仙峰,相传为七仙姑修道成仙处,山巅常年云雾缭绕,朦胧迷离。金轮古寺始建于唐,明、清时香火极盛,为景区最高点,现仅存遗址。古寺飞钟、枯岭丹霞、老虎听经、狮子啸月、石港远帆、屏风夕照、桃林花雨、双井清泉合为"仙峰八景"。大京风景区分为仙峰岭、京水湖、屏风岭等三大景区,包括34个景点,内有以观赏植物为主的植物园和以富有山林野趣的野营活动基地,可在此进行森林浴、野炊等活动。
  炎帝陵 即炎帝神农氏陵,又名天子坟。位于炎陵县塘田乡。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上古时中国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又名神农氏,是传说中农业生产的始祖、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者和倡导者。炎帝葬何处,晋以前无考。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酃县为南宋时由茶陵分置)。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诏令在塘田鹿源坡修建炎帝陵,建庙分前后二殿,奉祀炎帝。明清两朝对庙陵多次重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最后一次重修。历代帝王遇有庆贺大典,便派遣官员来陵前告祭,规模与祀舜陵相等。百姓多于端阳、中秋及传说中的炎帝生日前来祭扫,除夕来祭扫者更多达数千人。1993年以来,湖南省人民政府多次在此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同时举行"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炎帝陵取圣火仪式。现陵园方圆1平方公里,包括炎帝墓、碑、天池、永丰亭、味草亭、奉圣寺、天使馆、飞香亭、龙墀、行礼亭、帝陵、左右朝房和左右碑亭。帝陵前殿供奉炎帝,后殿供奉赤松子(炎帝药师)。历代官府皆禁止在此樵牧。1954年,主殿因朝拜者失火被焚,尔后其余设施又多次被毁坏,终在"文革"时变成一片废墟。1986年,政府拔款开始修复并重新规划。1988年11月对外开放。修复与规划总体面积7.5平方公里,控制与保护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除恢复原有全部古建筑群和炎陵十景,还重点开发狮子溶洞、炎山水库等20多处风景点,成为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整个陵区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斜濑水纡萦于坡前,胜似一条玉带;远眺云秋山拱手峙立于西南,宛若一幅画屏,与文物古迹自然融为一体,环境十分幽雅。
  桃源洞风景区 与炎帝陵紧紧相邻,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各种植物资源达2000余种,脊椎动物2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风景区内,还有桃源洞瀑布、黑龙潭、石板滩、狮子岩、田心里、清溪涧等景点40多处,是一个集科学考察与风景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佳境。
邵阳山旅游区
  邵阳位于湖南中部偏西南,三面雪峰山脉环绕,境内岗峦起伏。资水蜿蜒于西北,邵水环流于东南,至邵阳市中心注入资水。
  邵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正式建城,当时称为昭陵。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设昭陵郡。到了晋太唐元年(公元208年)当时的皇帝叫司马昭,为了避他名讳,又根据地处邵水之北(中国古代水的北面叫做"阳")的位置,重新定名为邵阳。到宋朝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皇帝赵昀继位,因他在此之前任昭州史,于是就赐名这里为"宝庆",这个名称沿用了700余年,直到1928年才改回邵阳。邵阳历来为湘西南商品集散地。
  邵阳历史、文化、宗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邵阳市的水府庙、北塔,邵东县的贺金声墓,武冈县的法相岩石刻,隆回县的魏源故居等。邵阳市区主要有双清亭、北塔、水府庙、猴子塔等。境内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新宁的山和武冈县的云山。
  水府庙 又名双江楼,位于邵阳市区沿江桥东头,资、邵二水交汇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以祀河神。后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重建。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再修。1964年、1978年两次整修。据《宝庆府志》载,此处所祀为萧天任。萧为江西人,传说其死后14年,明成祖派使出海赴西洋,途中船遇巨风翻沉,赖萧英灵搭救幸免于难,成祖获悉,诏封萧为英佑侯。水府庙主体建筑系纯木结构,重檐六角,一层施斗拱,檐角舒展高翘,脊吻作龙凤饰,高拔挺秀,甚为壮观。楼前阙塑"魁星点斗",神情肃穆,楼后壁书"双江秋月",文笔潇洒。庙前新建有秋月楼、江风亭、荷花池、金鱼池、假山、花圃等。现已辟为临江公园。
  北塔 位于邵阳市区资水北岸。塔高26米,基广,七级八角,底层可容纳百余人。逐层每角佩铜铃,每当风起,铃声悦耳。塔为砖石结构,铁顶,有砖砌旋梯通往塔顶。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万历十年(1582)竣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塔与双清亭隔江相峙,月夜塔影映人资水,有姗姗过江与亭相会之态。
贺金声墓 位于邵东县城西南2.5公里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金声,邵东檀山铺乡人,曾举"大汉佑民灭洋军"义旗,响应义和团运动,声震南方数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湖南巡抚杀害于青树坪。墓系民国初年当地民众募资而建。封土不大,墓前有石碑,高0.85米,宽0.48米,中楷书"贺公金声墓"。右侧有一小冢,据说埋着贺金声就义时所有血衣。墓下方有祠二间,前栋已毁,后栋尚存。
  法相岩 位于武冈县城东1.5公里法相岩乡境资江南岸。这里共有8处天然石灰岩洞,名为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仙、花乳。除花乳洞外,其余七洞相连,回曲幽邃,四通八达。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较著名的有瞻花楼、珍珠塔、石马恋槽、觅食海龟、五蛇出洞、玉女妆台、擎天一柱、岩中飞瀑等景点。芙蓉洞口有溪流潺潺而入,与岩内泉水相接,贯岩向西,可泛小舟。洞外古木参天,石壁陡削,有摩崖石刻40余处,最著名的为南宋开禧三年(1207),州牧官吴中书《金刚经》偈语40字,书法篆中带隶,拔俗而独成一家。其余多为宋、明、清三代文人墨客手迹,草、楷、隶、篆齐全,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其内容也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法相岩石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风景区 位于新宁县城南的山、石田、八角寨境。景区地处湘桂走廊西北端、雪峰山余脉与越城岭交接处,面积10余平方公里,与桂林是一衣带水不可分割的风景名胜群体,为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 山属中国独有的奇特砂岩峰林峡谷丹霞地貌,系两亿年前造山运动中崛起的山体。境内有突兀的石林群落,神秘莫测的石灰岩溶洞,峭壁幽深的峡谷长廊,清澈秀丽的夫夷江奔流于群峰之间,如玉带飘空,烟岚雨雾,山花香馨,竹林夹岸,绿荫如织,奇峰异石交错,似百里连绵的风景走廊。 山融山奇、水秀、竹翠于一体,有" 山山水佳桂林"的美誉。1992年3月, 山天然公园开园。公园有紫霞洞、骆驼峰、八角寨、下半山、夫夷江等5大景区,48大奇观。主要景点有将军石、美女梳头、紫霞洞、袍笏朝天、玉泉湖、象鼻峰、八角寨、白面寨、尖刀山、一线天、虎形山、香炉石、笔架峰、双烛峰、莲花山、三鹿含草等。景区内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230余种珍稀植物和2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三类珍贵动物,其中属于万年前古生物孑遗树种的有银杉、冷杉、长苞铁杉、连香树等。 山还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以及2000多年前的陶铜文物。
  云山风景区 位于武冈县城南7.5公里,东西狭长,绵延20公里,总面积31.1平方公里,属雪峰山余脉。据清光绪《武冈州志》载:云山有七十二峰,一峰飞去靖州城外,遂成胜景,故今靖州城外有山名"飞山"。余峰名多失考,唯紫霄、日华、月华、芙蓉、香炉著称,称道家第六十九福地。相传秦时卢生、侯生奉始皇之命求神仙茶不得,遂遁居于此。最高处紫霄峰,海拔1372.9米。区内峰峦叠翠,云雾飘渺,流泉飞瀑,别有洞天,集名胜、古迹、森林于一体,自古以来被赞为"楚南之胜区"。云山古建筑甚多,历代均有兴废。宋郡守汪立中倡建的七十一峰阁、胜力寺、宝顶庵、五里庵、三里庵、半山庙、别峰庵等,现均存于深山幽谷之中。传闻云山有古代碑刻、僧墓石塔200多处。现发现碑刻19处,僧墓石塔4座,分别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年间,均立于茂林修竹之中。园内生物资源丰富,已初步查明的植物有147科826种,野生动物209种。其中稀有树种有七叶树、云山柏乐、云山桂花、云山水莲、云山白兰等,名贵药材有人参、田七、天麻、猴头菌等。1981年,以宝顶、云山堂为中心的2.4平方公里的山林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9月,国家林业部确定云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魏源故居 位于隆回县金潭乡学堂湾沙洲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长方形四合院,坐西朝东,两正三横,纯木结构。整个房舍依山傍水,环境幽静。1794年,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现故居内陈设有魏源童年的书房等。
益阳沅江桃江旅游区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资水在这里滚滚而过注入洞庭。益阳古为荆州地域,曾属姊胡国,春秋时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设立县治,其地域包括今益阳和桃江县。因地处益水(资水的古称)之北,故名益阳。
  益阳文化历史旅游资源众多,境内列入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2处,1949年以来先后发掘文化遗址23处,古墓500余座,出土历代陶器、玉器、木器、铁器、铜剑、帛画、漆器、玻璃器皿等文物3000余件。
益阳市 主要文化历史旅游景观有市内的裴公亭、栖霞寺、白鹿寺。古称益阳有十景,其中许多是有关三国的遗址,著名的有关云长单刀赴会前磨刀砺器的"磨刀亭",鲁肃为拒关云长而筑的"鲁肃堤",关羽、鲁肃谈判所在地临江亭等。
  沅江 以"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市区内主要文物景观有魁星楼、凌云塔、镇江塔、洞庭湖博物馆。
魁星楼位于沅江市区东北,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楼高15米,为三层尖顶楼阁式建筑,每层飞檐置玻璃饰物,一层为龙,二层为凤,三层为鱼;尖顶为三个球状琉璃宝葫芦;二楼供奉道教认为主宰文章兴衷的神奎星神,又称"魁星菩萨",因此历代文人都来此顶礼膜拜。
  凌云塔位于沅江市区以南5公里的万子湖畔,建成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塔高33米,七层八方,为中空楼阁式石塔,共有花岗岩石料166906块;建塔用来作"镇妖孽,除水患"之意,塔尖以三个相连的球形葫芦状塔刹作顶,每层檐角均为石刻倒立鱼龙装饰,十分壮观,是洞庭湖现存的两座水中宝塔之一。
  镇江塔位于沅江市区东南35公里的小口塞湖,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塔高23.95米,外形为八方八角七级,内部为三层,用木梯相连。镇江塔寄寓古人镇水患、驯江流之愿,古人说镇江塔的气势"远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临八百余里之湖波"。
  洞庭湖博物馆,在沅江市区内的琼湖之畔,收藏了洞庭湖地区的生物、植物标本。其中有生物200余种、鱼类114种、水产植物71种。该馆陈列厅800平方米,向游客介绍洞庭湖的变迁及历史,并藏有历史文物逾万件,其中古字画2000余幅,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等数千件。
  沅江北部为洞庭湖冲积平原,河渠纵横,有成片的农田和林网,十分壮观。三个大型的芦苇种植场,共有35万亩,一望无际,一派水乡芦荡风光。
  桃江 从益阳市西行28公里即到桃江县城,著名的桃花江旅游区就在这里。桃花江在30年代扬名中华,得力于一首歌曲的传唱。中国早期的著名儿童歌舞音乐家黎锦晖先生,曾就读于长沙国立高等师范,当时有一位来自桃江的女同学十分美丽动人,给黎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黎锦晖1928年与中华明月歌舞团赴马来西亚演出,他根据家乡的曲调和美丽的印象,创作了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的歌,演出时赢得了侨胞的满堂喝彩,新加坡唱片公司将此歌灌成唱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用歌名作商标,特制了一种桃花江香烟,桃花江的名声遂红遍中华和南洋。 桃花江全长58公里,现在主要景观有凤凰山、桃花湖、羞女山、浮邱山、洪山竹海和罗溪瀑布等。
  羞女山 主峰高375米,位于距县城15公里的资江北岸,由大小七个山峰组成,山形象仰卧小憩的出浴美女,山后有一眼羞女泉,当地人说,喝了羞女泉的水使姑娘肤色更美,老年人延缓衷老,每到阳春三月满山各色杜鹃盛开,景色煞是爱人。
  凤凰山 又名天问台 ,位于桃花江汇入资江的地方。传说战国时期楚爱国诗人屈原曾流放到此,作著名的《天问》。山上曾建有天问阁,现只存遗碑,山下有一巨石伸向资江,传说屈原曾在此垂钓,后人称之为屈子钓鱼台。在离天问台2.5公里处,有一处四面环山的花园洞,传说屈原在这里居住过。
  桃花湖 位于从桃江县城南边35公里,它是一个能蓄水7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每到3月末到4月初,沿岸桃花盛开,水映花色。水坝之上的子良岩,传说为南北 朝时期有一个叫潘子良的人在此得道成仙,石壁上隽刻有八个大字:"石破天惊,仙山第一";桃花湖中众多小岛漂浮水面,泛舟其中快乐融融。
  洪山竹海 位于距桃江县城5公里的洪山,有5万亩竹林,一阵风过,竹涛滚滚,影色壮观。在山顶建有观景红楼,登楼观景,游人常有溶入自然之感。
  浮邱山 位于桃江县西南12公里,主峰海拔752米,面积58平方公里,人称"小南岳"。浮邱山有48峰,山顶有一处佛道同居的浮邱古寺。浮邱山上还有飞来石屋,古人在其石壁刻有四幅壁画。
  罗溪瀑布 位于桃江县石井头乡境内,距县城35公里。罗溪发源于海拔847米的吉安,流经2.5公里后,遇到相对高差103米峭岩,岩宽50米。溪水飞泻直下,先流经由溪水冲刷出来的石槽,再遇石坎,跌落小潭,由潭中出来向下又奔流20余米,又遇一石坎,最后直下深潭,轰然作响,奇物壮丽。
娄底湄江旅游区
  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中游。主要旅游景点和景区有冷水江的波月洞景区,曾国藩旧居和涟源湄江风景区等。
  波月洞 又名芙蓉洞,位于冷水江市郊同兴乡白杨村,属大型泥盆系石炭纪壶田群石灰岩溶洞,距今已有2亿多年。洞门高大,呈半圆形。洞口有一个小湖泊,形如弯月。每当月上东山,粼粼湖水映着弯弯的洞门和天上的明月,雅静优美,故名"波月"。洞内幽深曲折。洞中套洞,纵横交错,结构复杂。现已发现可供游览的洞厅27个,进深达5公里余,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其最宽处30多米,高20多米。迎客厅宽敞明亮,厅中梳状溶岩表层色绿,有如挺拔遒劲的迎客松。观音堂满壁"银河垂地"、"金枝冰花",高大形象的观世音端坐莲台,若有所思。仙象厅长而弯曲,石笋林立,若随风摇曳 ,若石象兀立。洞中另有金鱼池、演舞厅、迷人宫、一夫关、孔雀湖、石林院、音乐厅、广寒宫等景观,千姿百态,造型奇特,且色彩丰富。洞中钟乳石均呈红、蓝、青、棕黄、金黄、灰褐、白等多种颜色,下有清澈见底的阴河,河水平缓如镜,配以灯光装饰,洞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富丽堂皇,气势雄伟,美不胜收。波月洞的洞穴规模和景物风貌实属罕见,被誉为"精湛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波月洞四周群山环抱,奇岩突兀,资水依绕,风光秀丽。附近另有长沙洞、通天洞、龙潭洞等景点。
  曾国藩故居 位于双峰县攸永乡(原属湘乡县)。曾国藩,清末湘军首领,曾率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创办近代洋务工业,为封建史学家列为清代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嗣后族人在家乡大兴土木,先后建有远近闻名的富厚堂、敦德堂、有恒堂、文吉堂、桂花堂、白玉堂、怀英堂、松祝堂、侃严堂等大庄院,号称"十堂"。其中富厚堂为曾国藩建居。
  湄江风景区 位于涟源市湄江、石陶、古塘、四古、漆树5乡镇境内,以湄江镇为中心,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因山奇、水秀、洞美而著称。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湄水蜿蜒崇山峻岭之间,似玉带轻扬,清澈透明,静影沉壁,两岸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最为壮观神奇的一段,百丈高崖直插云霄如铜墙铁壁,气势夺人,夹江形成约10公里的峭壁画廊。湄水两岸方圆百里,几乎山山有洞,洞洞离奇,平湖、沙洲、瀑布、涌泉点缀其间,山水布局富有漓江风韵。景区内富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观音崖、莲花池、塞海、合掌崖、古棕崖、香炉峰、祝融峰、神仙桥、龙泉峡、清流潭、双龙洞、仙人洞等。此地盛夏无暑,严冬无寒,乡风淳浓,古风依旧。游人放舟于湄江之上,犹入仙境。
  景区内现建有8个观景区,各类景观点50余处。
  观音岩景区是进入旅游区的第一处观景点,是一个峭壁峡谷,相对高差300余米,峭壁上有观音洞、藏佛洞和罗江洞。奇异的是谷底的1200平方米的涌泉池,池内5股涌泉似莲花绽开,名为莲花涌泉。
  塞海景区以一个峡谷天然湖为主,在沿游览公路的湖岸旁有连续三道两岸峭壁矗立,形成多层次的水域空间。区内有蝙蝠崖、天子恼、鹰嘴岩、观音望海、金龟探天等景观。
  神仙桥景区以一个极其高大宽敞的仙人洞为主,洞口有一座天然石桥,凌空飞架,高50米,跨度30余米。景区以内还有天弹待发、迷魂巷、炮台峰、断头台、元帅勒马、慈母背子等景观。
  黄罗湾峭壁景区,连绵的峭壁5公里余,峭壁上因风化等原因形成了奇异的自然壁画。
  龙泉峡景区是一个长3公里的峡谷,峡谷内主要有湄花洞、龙潭瀑布、力马山等景点。
  清流潭景区以特大的地下阴河溶洞为主,洞深3公里,洞内前厅有梯田式溶岩景观255级,被人称之为千丘田。
  湄峰湖景区是大江口水库形成的蓄水湖,湖面从大坝沿山谷延伸30余公里,游人乘船游览,可观赏秀丽的湖光山色。
  仙女峰景区为一相对高差600米的山峰,山顶有紫华庵,规模三进三级,庙前有清泉。

  长沙旅游区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湘潭--韶山旅游区 
   武陵源旅游区
   岳阳旅游区
  常德桃花源旅游区
  衡阳南岳旅游区
   邵阳山旅游区
 株洲炎帝陵桃源洞旅游区
   九疑山旅游区
 益阳沅江桃江旅游区
  永州浯溪旅游区
   猛洞河旅游区
   郴州旅游区
  吉首凤凰旅游区
  娄底湄江旅游区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