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它的跨世纪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正是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湖南农业,将是以现代化的工业装备的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农业。或者说是要建立现代农业的新体系,即要依托现代技术和改良品种而建立起高科技农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并努力发展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农村产业集团。为此,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资源为依托,按照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开创湖南农业新局面。近期内,主要是在全省组织实施好十二大农业工程,包括:以建设八大种苗龙头为主的种苗体系建设工程;以推广两系杂交早稻为主的早籼稻品改工程;以开发1000万亩高档优质稻、800万亩玉米为主的粮食结构优化工程;以高接换种为主的10万亩柑桔品改工程等,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1世纪,使湖南农业赢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好的效益,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其一、综合生产能力逐步跨上新台阶,由温饱农业提升为小康农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粮食总产翻了两番多,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促进了整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全省农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已增加到2064.85元。农村的住宅条件以及其他物质条件和文化娱乐设施大为改观。尽管还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尚未脱贫,不少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温饱农业向小康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其二、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由数量农业提升为效益农业。积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农业正在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种植业由过去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粮食结构正逐步优化,近几年玉米发展速度快,优质稻米开发形成规模,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800多万亩。经济作物逐步优质化,优质棉面积达80%,“双低”油菜比重提高到50%以上,优质烤烟达60%,名茶比重明显提高,优质时鲜水果成倍增长。草食牲畜和禽蛋奶也有较大发展,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占出栏总数的82%,特种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湖南农业正在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变,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45个。产业化基地建设逐步扩大,一些骨干拳头产品通过大户带动和国家投入建设基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区域化商品生产格局。特别是种子种苗产业化建设和技术服务产业化颇具特色。
   其三、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由粗放农业提升为科技农业。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全省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已经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全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网络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拥有农业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机构100多个,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健全。近10多年来,在农业方面,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达1400多项,先后有1000多项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尤其是杂交优势的开发利用卓有成效,杂交棉、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鲫鲤、杂交猪、杂交高梁、杂交蔬菜等开发利用、推广,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未来湖南农业的发展,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由封闭农业提升为开放农业。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出口显著增加,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宗产品已突破20种,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以上。农业外资利用扩展快、效益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拓宽,市场扩大,成效显著。湖南不但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而且承建了中国政府援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8个国家的28个农业项目。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聘请, 全省先后向15个国家派出了水稻、蔬菜种植、农田水利、淡水养殖和沼气利用技术人员进行有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总之,湖南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是因为湖南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稳固的支柱产品、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的创汇潜力。21世纪的湖南农业,必将是以现代工业装备、以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效益型的、开放型的现代化农业。

南实施的十二大农业工程简介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湖南农业素质,湖南省委、省政府于1998年底,决定用5年的时间,在全省实施十二大农业工程:

是通过实施以贺家山原种场、果茶良种繁育场、棉花原种场、原种猪场、祖代蛋鸡场、种公牛场、鱼类原种场、中华鳖原种场8大种苗龙头为主的种苗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市、县良种繁育体系,确保全省果、茶、棉、猪、牛、鱼、鳖等优种良苗的生产需求。

是通过实施以推广两系杂交早稻为主的早籼稻品改工程,进一步优化早稻生产结构,突出解决早籼稻品质差、产量低、积压严重以致造成农民种粮效益不高、粮食企业亏损的问题。经过几年努力,全省两系法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40%以上。

是通过实施以1000万亩高档优质稻、800万亩玉米为主的粮食结构优化工程,解决粮食结构单一种植模式, 适应市场消费结构变化,建立合理的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是通过实施以高接换种为主的100万亩柑桔品改工程,使全省现有柑桔品种逐步更新换代,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采后商品处理生产线,解决柑桔长期存在的品种单一、品质不优、商品外观差、价值低、效益不高的问题。
是通过实施以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为主的种草养畜工程,在四水流域的10个地市76个县市建成人工草地600万亩,改良草地450万亩,建设好省种公牛场、良种羊、水牛繁殖基地,有效地解决四水流域水土流失问题,防止或减轻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推动草食动物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是通过实施以发展瘦肉型猪为主的生猪品改工程,逐步建成省有原种猪场,市州有扩繁场,县有制种场、乡村有人工授精网的“三场一网”的生猪品改体系和成龙配套的良种生产供应、疫病防治、饲料推广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瘦肉型比重,进一步提高生猪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使湖南生猪产量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是通过实施以推广200万亩模式化稻田养鱼为重点的扶贫增收工程,解决湘中、湘西、湘南山区丘陵区缺粮的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使该区域内的17万农户60万人脱贫致富。

是通过实施以推广10大新技术为重点的农技推广工作,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强化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运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断提高资源投入产出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是通过实施以健全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鱼疫病防治体系为主的动植物保护工程,提高突发性疫病和危险性病虫临测预警能力,控制暴发流行,减少灾害损失。在省市县三级建立疫苗冷冻体系、诊断化验体系、疫情测报体系和动植物防疫监督体系,全面推广免疫证制度。

是通过实施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为目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机化建设工程,提高湖南农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力求建设好20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

十一
是通过实施以扩大农业外向度为目标的引种、引智、引资的三引工程,引进和运用世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十二
是通过实施以发展网上农业为主的农业信息产业工程,用5年时间基本健全省市(州)县乡和有关单位相联的农业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信息、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网上贸易等数据化、网络化服务。

   实施十二大农业工程,推进全省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种苗问题。为此,就要集中力量抓好八大省级种苗龙头建设:

是国家(湖南)果茶良种繁育场的建设。为尽快提高果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进一步优化果茶结构,1997年初,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兴建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并于同年8月报经农业部批准立项。工程占地620亩,建果茶良种母本园、资源圃、接穗圃、繁育圃和示范园。农业部专家考察后评价,这是目前全国品种最多、标准最高的良种场。农业部授牌为“国家(湖南)果茶良种场”。该场的建成,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果苗400万株,优质茶苗7000万株,对于改良全省600多万亩果茶的品质将起到重要作用。

是省原种猪场建设。为加速解决猪多品改慢的问题,1997年7月由省政府批准建设省原种猪场,该场按现代国际工厂化养猪标准设计,建好后常年存栏国外原种母猪1000头,每年可为地市扩繁场提供祖代种猪12000头,为县级制种场提供父母代种猪15万头,为专业户生产二元杂交母130万头,年产优质三元杂交瘦肉型猪2500万头,使全省优质三元杂交猪的比重由现在的5%提高到40%。

是国家级湖南鱼类原种场建设。该场是农业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鱼类原种场,也是华中、华南地区四大家鱼原种的生产基地。该场占地面积300亩,共建成高标准鱼池45口、水面210亩,成为我国首家由国家挂牌的国家级原种场。近几年,该场已培育出合格的四大家鱼原种6万余斤。与此同时,狠抓了名特水产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已引种驯化南方大口鲶、美国条纹鲈等10多个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同时还承担了为原种生产服务的一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是国家级湖南中华鳖原种场建设。湖南是优质中华鳖的盛产地,素有“甲鱼王国”之称,也是我国最大的中华鳖种苗供应基地,每年调往全国各地的中华鳖500吨左右,稚鳖1000万只以上,占全国中华鳖种苗销售总量的40%。为保障中华鳖种苗的良好品质,1997年底农业部批准在湖南长沙建立国家级湖南中华鳖原种场,该场占地200亩,现已完成征地拆迁、整体设计等工作,并完成建设工程总量的50%,建成鱼池112亩、中华鳖越冬温室4000平方米等。该场建好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中华鳖纯种亲本1万只,稚鳖10万只,还将开展一些有关中华鳖种质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动我省特种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是贺家山国家级原种场建设。该场地处洞庭平原的常德鼎城区,是农业部立项投资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原种场。建设了亲本种子生产专用田2000亩、亲本种子提纯区试基地100亩,排灌机埠、变电站、高标准温室、仓储设施、综合实验室、项目区道路等13个项目。每年可提供各类农作物优质原良种300万斤,成为立足湖南、面向南方、辐射全国的标准化国家级原种场。

是省棉花原种场建设。该场位于常德市山茅湾,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棉花示范原种场。建立了新标准良繁基地300亩,建有轧花厂、泡沫酸脱绒加工厂、成套种子检测等配套设备。主要是承担全省棉花原种场生产和杂交棉亲本繁殖,包括海南亲本冬繁,并负责棉花生产配套技术培训、推广和病虫预测预报。每年生产原种300万斤,良种推广面积达300万亩。

是省蛋鸡祖代场建设。该场位于长沙市东郊泉塘,设计规模为饲养祖代鸡6000套位,分二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完成了330套鸡位的设施建设,并已竣工投产,累计向社会提供父母代种苗60万套。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建立产蛋舍1200平方米,配套完善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各代种苗100万套,对于规范我省蛋鸡种源,加快养鸡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是省种公牛场建设。为了充分利用湖南丰富的牧草资源,加快草食牲畜牧业的发展,提高我省牛肉产量和品质,改变我省肉食结构单一(猪肉占90%)局面,省里在长沙市东郊泉塘建设了种公牛场,建立了家畜良种工作站,新建了45亩草场,配备了冻精、液氮等生产设备,从国外引进了70头优良种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供冻精120万剂,可配肉牛90万头,年效益可达1.34亿元。

索引

综合能力

市场


科技


对外开放


十二大工程


八大种苗工程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