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湖南的畜牧养殖业也十分发达,它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8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多(1949年为8.9%,1978年为14.13%),超过了粮食总产值,由家庭副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它不仅推动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带动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和运输、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畜牧业发展的支撑,全省饲料工业迅速崛起。1997年,湖南已跃入全国五大饲料工业强省之列,年双班生产能力达705万吨,实际生产饲料400万吨,其中浓缩饲料100多万吨,浓缩料、预混料占全国总产量的15.47%,居全国第1位。这年,全省饲料工业产值超过7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它还是财税扩源、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从1995年以来,全省每年的畜牧业相关性税费收入达20亿元以上,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38%以上来自畜牧业。1995年全省外调生猪2400万头,占全省出栏总数48%。1998年,全省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485万吨、66.45万吨,肉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分别为1949年25.78万吨、3.26万吨的18倍和20倍,1978年的69万吨、8.21万吨的7倍和8倍。1998年全省人均占有肉类74.83公斤,居全国第一位,分别为1949年与1978年人均占有量的9.7倍与5.6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保证本省人民群众对肉类、禽蛋的需求,而且还调出外省和香港、澳门等地区,供应省外市场、港澳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畜产品商品率、外销率不断提高。湖南不仅是个粮食生产大省,也是个畜牧养殖业大省。

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六个阶段

  湖南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1950—1957年,这是恢复和发展时期,由于生猪实行“私养公助”的政策,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二是1958—1961年,即“大跃进”时期,由于把私养的猪收归集体,大办“万头猪场”,加之农业减产,饲料奇缺,畜禽产量全面下降,供应十分紧张。三是1961—1965年, 可以说是调整时期。由于实行“公养与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政策,以养猪业为主的畜牧业又获得迅速发展。四是1966——1976年,“文化革命”时期,畜牧业发展受到影响。1969年全省生猪饲养量比1968年减少46万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从中央到省采取了一些措施,才扭转下降趋势。五是1978—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畜牧养殖业迅速恢复发展。中央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的比重”,“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养牛养羊,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养牛养羊”,由于人勤劳,积极性高,所以畜牧养殖业得到了大发展。1984年全省出栏猪比1983年增加215.71万头,1985年在此基础上增加167.78万头,生猪存栏、出栏、猪肉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由多年处于全国第3位而跃居第2位。  
  1984年牛的存栏数比1983年增加11.12万头,1985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14.49万头。家禽存笼、蛋品产量、蜂蜜产量等,都有较大的增长。六是1985年到现在,是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取消生猪派购,放开生猪价格,促进了生猪业的大发展。1998年,生猪产量、产值均占全省肉类总产和畜牧业总产值的85%以上。这年,生猪出栏5969.25万头,折合猪肉380万吨,居全国第2位。人均出栏猪和占有猪肉均为全国第1位。年外销生猪由20年前的不足200万头增加到2816万头,外销率接近50%,外销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其它如牛、羊、免和鸡、鸭家禽的产量,也有大幅的增长。

畜牧养殖业的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

   湖南畜牧养殖业,一直是以户养为主。 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其户数稳定在6.5万户左右,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 ,这批专业户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的畜产品的产量占全省总产值20%以上。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司+农户、以场带户等畜牧业专业化、一体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再就是由国家、集体、个体举办的大型养殖场,如牧场、养猪场、养蛇场,以及机械化养鸡场等, 也是畜牧养殖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为了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湖南正抓紧建设畜牧业基础设施,建立并逐步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生产、技术推广、 畜产品流通及其市场等配套的服务体系,如建立原种猪场、种公牛场、蛋鸡祖代场等,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原种场——扩繁场——制种场和人工授精网络相配套的“三场一网”生猪繁育体系配套,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饲料生产体系正逐步形成,目前有时产5吨以上的饲料企业100家。全省建设了59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6个国家级秸杆养畜示范基地。1998年,这59个基地县中涌现出19个出栏牲猪过百万头的养猪大县。占全省总县数36.5%的基地县生猪出栏数和猪肉总产量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0%和82%,外销商品猪占全省外销猪总数的85%以上。

牲猪生产

   湖南畜牧业的“龙头”是养猪业。目前,全省年出栏肉猪在6000万头左右,猪肉产量近50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每年出口活大猪40万头左右,出口中仔猪270万头,居全国之首。按照湖南农家养猪的习惯,猪的饲料主要来自粮食。粮多猪多,粮丰猪旺。猪多了,又能促进粮食生产。这是湖南农牧业长期形成的互为消长的依存关系。早些年,湖南曾出现“卖粮难”、“卖猪难”的现象。“谷贱伤农”,猪贱也伤农。猪肉卖不出好价钱,理所当然地影响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也会面对市场,考虑市场的需求。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湖南牲猪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近些年来,全省狠抓了牲猪的品种改良。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03年,全省出栏生猪7000万头,其中优质瘦肉型生猪4200万头,优质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60%,外销优质瘦肉型猪3500万头。为了落实这一决策,省里建立了原种猪场,州、市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县市建立了良种猪生产场和乡村人工授精站,从而形成了“三场一网”的生猪品种改良体系,坚决淘汰劣种公猪。同时,加强了湘白猪的选育工作,加大优质瘦肉型母系湘白猪、新桃源猪的推广力度,使湖南牲猪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畜牧业的科技研究与推广

   发展畜牧业,品种是基础, 饲料是动力,市场是方向,科学技术是关键。近些年来,湖南正是由于注意在品种、饲料、防疫上提高技术含量,因此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湖南先后培育出了湘黄鸡、 湘西猪、新桃源猪等品种,并大力推广,传统的滨湖水牛、湘西黄牛、湘东黑山羊、武冈铜鹅、临武鸭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良。同时,重点引进和推广了畜禽良种(如乳牛、乳鸽等)和人工授精、杂交优势利用、配合饲料养畜(禽)、秸秆氨化养畜、人工种草养畜等多项技术,大大提高湖南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全省生猪出栏率达到172%,接近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比1949年、1978年的出栏率分别提高117和94个百分点。生猪杂交改良面由1978年的20%上升到91%。这年,不但出栏肉猪近6000万头,而且出栏牛112万头,比上年增长12.9%,出栏羊433.35万只,比上年增长13.7%;出笼家禽3.96亿羽;比上年增长14.8%。肉类总产量485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70.8万吨,增长13.26%;畜牧业产值按不变价计算26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7%。现在,全省家禽已基本实现品种优化,牛、羊的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在湖南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