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湖南氏族源流

 

 


 
长沙李氏
株洲李氏
湘潭李氏
娄底李氏
益阳李氏
衡阳李氏
邵阳李氏
岳阳李氏
常德李氏
张家界李氏
郴州李氏
永州李氏
怀化李氏
 

沅江李氏 

    始迁祖景湘公,原居江西吉水谷村,明洪武8年(1375)迁居沅江七都。三子:昌居太平托,善居长山托,美居沔湖托。十世芷江,清顺治6年(1649)自长山托迁居益阳。清乾隆38年(1773)沅益始修族谱,道光7年(1827)续修,同治7年(1868)三修,光绪26年(1900)四修,1933年五修。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德遇明扬进,材资作育兴。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沅江团山大垅田李氏 

    唐时义陵公以官籍落业于沅邑之团山大垅田。至元末陈友谅蹂躏洞庭,湘南公逃往江右,居于南昌丰城之赤塘胡芒。明鼎定后,湘南公命长子兴贵归籍,遂以湘南公为始祖。四传有思深、思洪、思源、思沉四支。清乾隆间创修族谱,道光间续修,1938年三修。乾隆初年创造祠堂,嘉庆13年(1808)重修,与关庙合建。班派语:正大光明可,发元茂德功,学立家声远,诗书道业隆。

沅江犀眠湾李氏 

    始迁祖商贤公,明洪武11年(1378)自中州迁此。清光绪6年(1880)纂有族谱。

沅江新安托李氏 

    始祖道琳公,字普济,原籍江西,当元明兵燹之余,隐身自全,明永乐2年(1404)由新淦县来沅,落业新安托。子振选,又因居地地势低洼,复迁胡埠桥白鹤仙娘下。至三派衍为六房,至五派衍为九房。族谱始修于清道光10年(1830),光绪6年(1880)、1914年、1948年续修。派语:道振允玉,李希子春,世之生发,有贤良绳。续派:传家以孝,佐国惟忠,务由正大,耀祖光宗。

沅江杨梅山李氏 

    先世于明景泰年间自江西吉水县迁居沅江县东门张家桥。明弘治后分居河塘、河山陂、戴公塘等地。至1985年,全族人口约3000人。

南县李氏 

    始迁祖碧崖公,清康熙33年(1694)由华容蔡家垸迁居九都(今南县南洲镇)。

安化塘头七甲李氏 

    始迁祖鼎言公,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迁益阳塘头,宋熙宁6年(1073)设安化县,塘头划归安化,后再迁梅城。

安化丰乐首兜冲李氏 

    始祖唐时德裕公,长子璋,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后唐同光3年(925)子孙四十九人由吴入楚,同至善化榔梨,后徙各处。洪太,字元隆,卜居安化丰乐首兜冲。清康熙35年(1696)一修族谱,乾隆50年(1785)、道光11年(1831)、光绪4年(1878)、1924年、1994年续修。至1948年,族人共24000余人。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吕(起、锦)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庆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奕祀衍其行。

安化常丰李氏 

    始祖恭祥公,字敬之,元至正4年(1344)生,甲辰流寇肆乱,公奉命平服有功,受封千户,择地开创,隶籍常丰,生四子:元德、元道、元瑛、元礼。元德远戍云南越州卫,元瑛裔无传。清咸丰6年(1856)建祠于油萝溪。乾隆9年(1744)、11年(1746)元道、元礼各修族谱,嘉庆25年(1820)、光绪元年(1875)、宣统3年(1911)二房合修。旧派:元仕志斯文,维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兴。续派:世泽湘南远,徵才上国荣,登崇光盛业,显庆锡嘉名。

安化八甲李氏 

    始迁祖大麟、大龙、大凤、大虎四公,元元统2年(1334),大麟、大龙兄弟由长沙迁梅城,大凤迁梅溪桥,大虎迁木子竹塘。

安化白沙溪、李家棚、马斗山李氏 

    始迁祖本一公,明正德、嘉靖间由江西迁安化县白沙溪,本二迁李家棚,本三迁马斗山。

安化东坪李氏 

    始迁祖日坚公,明正德年间由江西迁此。

安化洞市李氏 

    始迁祖恒公,始迁安化牛田,后迁洞市。

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 

    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 上一页 |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10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