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潇湘画廊 > 绘画


展现自我 放飞梦想

——试论如何激活儿童的绘画兴趣


    

    

   美术教师把学生们领进艺术殿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兴趣来唤起蕴藏在他们身上“沉睡的力量”,使他们从艺术懵懂中醒来,并从此渐渐走上艺术创造的道路,用他们原创的灵性和美丽的梦想去表现生活的丰富和世界的美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常常信手涂鸦,纸上、墙上、地上都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地方。他们边画边唱,边画边讲,念念有词,真是陶醉其中,其乐无穷。可是,当家长把孩子往美术班一送,由于某些教师缺乏科学的引导和培育,有的孩子却不愿再画画了。在他们看来,画画不再是一种乐趣,而变成了一种任务和压力。孩子许多天才的因素被过早泯灭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心痛、惋惜。
    如何培养、保护和提高儿童的绘画兴趣,使他们愿意用手中的五彩画笔画出心之所想、眼之所观呢?下面谨谈几点看法。

    一、多给鼓励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小学新入学的孩子随机分成两个班,把一个班的孩子说成是高智商的,另一个班的孩子则被告之是IQ一般的,然后采用完全相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结果五年以后,被告之是IQ高的那一班的孩子果然成绩优秀,能力强,而另一班的则相反。从这个实验我们就可以看出:心理暗示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孩子的母亲找到笔者说:我的儿子非常喜欢画画,可就是画不像,经常在家发脾气。原来,这个男孩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但却喜欢涂鸦,对花鸟鱼虫等画得不亦乐乎。可惜他的母亲不懂欣赏,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子的画。说这个鸟不像,那个人又比例不对,久而久之,孩子的信心开始动摇,也觉得自己画不好,自卑烦躁,脾气也变得不好了。笔者告诉孩子的母亲,对儿童画的评价决不能用“像”与“不像”来衡量,而应该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因为“像”与“不像”是指复制得如何,而“好”与“不好”则是指创造得如何。一幅好的儿童画不在于用什么样的绘画方法画出来,关键是作者是否画出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新奇、与众不同的想法。后来在老师和孩子母亲的鼓励与表扬声中,小男孩不但提高了绘画兴趣,还把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画了出来。其作品《我与小鸟》获得了全国比赛优秀奖,人也变得爱笑、合群了。
    除了当面对孩子夸他的画“太好了”,也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鼓励方法。如学生的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除了老师鼓励、家长夸奖外,最好能让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橱窗展示,参加各种比赛、画展,选登报刊杂志,这不仅给孩子一种荣誉感、满足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绘画,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学习,激励他们信心百倍地去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会明显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的鼓励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激发学生潜藏着的力量,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活跃。因此,儿童在学画的过程中,是十分需要被认同的。只有当他作品的价值被认同时,他才会有一种创作的激情与冲动,才会不受拘束地把内心真挚与强烈的情感倾注于画笔之上,而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独具个性魅力的儿童画。

    二、要强调方法的学习而不是技法的灌输

    对低幼儿童学画,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观察与思维的方法,而不是“皴擦点染”等绘画的技法。因为儿童特别是较小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许多美术知识和技法,特别是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美术知识和技法,还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将技法的掌握作为第一标准。儿童眼中各种事物的造型和色彩自有它们的特殊性、主观性。例如孩子们画人往往把头画得很大,而身体和四肢很小,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要表现的趣味点全集中在脸上了。如果教师不理会儿童的心理特点,硬要教给他们人体比例、空间透视等绘画技巧,孩子们不仅掌握不了,还容易挫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技法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量”的积累过程,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使用工具、临摹写生等日常训练,才能获得技法经验。但对于儿童来说,长时间集中精神在某一对象上,容易使他们精神疲劳,从而厌学。因此教师在施教时,要从方法上给出一个接一个的思维兴奋点,从而刺激他们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加强他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至于儿童用什么工具、什么技法去画,则应予以充分的自由。教师在第一堂课经常会问孩子:“你们每个人最喜欢画什么?什么画得最好,画给老师看看好吗?”孩子们会兴奋地说:“我会画飞机”、“我会画宠物小精灵”、“我画机器人画得最好”……如果说仅仅让孩子每人画一幅自己“最拿手”的画,这是很简单的,其实这也用不着老师。所以教师此举的意义应在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扩展思维,发展想象,如“你的机器人有多高多重?”“它能飞翔吗?”“它能帮助人们做什么?”等等。要使机器人与环境对儿童产生作用,全在于老师能否使儿童把经验上升到机器人和人的关系,把定型概念变为富有意义的表现,从一个无意义的背景画出有意义的空间。教师的重要责任是不断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点,使之借助形象去开发已知和未知的领域,把经验组织为创造性的产物,把所有经验统合为一个活跃的智能整体,在培养美感的同时开发智力。

  三、开展个性化教育

    早在1975年,个性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就被美国联邦政府列入了公法第94-142条,要求教育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能力、发展水平、特殊的学习要求来设计教育教学计划。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有两个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一个是“有教无类”;另一个就是“因材施教”。更早地提出了教育要关注个体,尊重个性。美术的个性化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归纳起来它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即个体的差异性和表现的自由性。所谓个体的差异是指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学识和经验上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不仅视其为正常,并应依据其差异性开展教学,促进个性的发展。表现的自由性可看成,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用两个不同的代词准确地区分了科学与艺术之泾渭。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画家的笔下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别。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没有技巧经验、“白纸”一样的孩子呢!有的老师画一条鱼,就要求学生照着那条鱼画,画树也永远是一种模式的树,这种抹杀个性的教育,后果是相当可怕的。笔者曾教过一个美术兴趣班,出了一个题目是《夏日》,让学生自由作画,结果很多学生画的太阳、树、房子的造型、色彩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连构图也是相同的,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同一所学校老师教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用强制的方法,使学生的作业呈现同样的风格,从应试的角度看或许是成功的,但在美术教育的意义上则是失败的,更不用说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灵气就这样被消磨掉了。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伟大画家达·芬奇是一个患有“多动症”的人,尽管一生中有过很多的绘画作品,但是能够最终完成的仅有17幅,因为绝大多数都是只画了一半,他的兴趣和注意力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遗留了大量的“半成品”。尽管这样,我们也能从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仅有的17幅作品中领略到他超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因此,达·芬奇的事业是成功的。为了使更多的“达·芬奇”不致被泯灭,我们不应该再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运用机械化的流水线作业制造大量整齐划一的平庸“人才”了。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去组织教学,吸引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视、触、味、嗅、听等)参与教学,与他们产生共鸣,提供一个能让其自由发挥智慧的创造的空间。教师可在教学中导入童话、童谣、儿歌、动画片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采取室内、室外教学相结合,个体绘画和集体创作相结合,纸上绘画与多种材料运用绘画相结合,写生画、记忆画、创作画训练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大胆打破传统教育“一言堂”的模式、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让孩子们加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布置学生以《大街上的色彩》为题作画,可先带孩子们外出参观,再开始构思。一般来说,小孩子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马路、树、房子这些静态的物体的颜色,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你们在街上看到什么流动的东西吗?孩子们就会马上活跃起来:“有人”,“有公共汽车、小轿车、观光车”……对,他(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还有白天的大街和晚上的有什么不同呢?“晚上有路灯”、“有广告霓虹灯”、“还有五彩喷泉”。小朋友再想一想,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大街上的色彩一样吗?“不一样。”对!大家还想得出更有特点的街道吗?“有哇,过节和不过节的时候,街上的颜色也不一样。过节的时候,街上挂满小彩旗、灯笼、彩灯,五颜六色,漂亮极了!”(马上有思维活跃的孩子讲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讨论过程当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一些课前准备好的街景VCD,加深他们的视听觉印象。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们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和点拨一下他们的画面构成、色彩秩序即可。新型的儿童教育方法———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人与事物保持一种圆满的依赖关系。儿童需要自由。儿童只有借着自由,才能产生一种最敏感而独特的能力,缺少其一,儿童的精神生命将无法展现出潜能,而儿童人格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阻碍。孩子的个性得到尊重,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创造,这样兴趣激活了,画也动人了。

  五、艺术欣赏教育为儿童插上理想的翅膀

     经常对孩子进行艺术欣赏教育,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唤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及创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欣赏国内外绘画大师的名画、世界著名建筑物、雕塑、经典的设计范例……我们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当然少不了画山、画水。让孩子们欣赏李可染、齐白石等大师画的桂林山水画,学习大师是如何观察、表现和创造的。看到自己熟悉的象鼻山、穿山、漓江……在大师的笔下表现得如此传神,惟妙惟肖,孩子们也会浮想联翩,兴奋不已。他们也渴望走进自然,拿起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桂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完成由涂鸦期绘画的自发、随意性到较自觉、理性化绘画阶段的进步。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提高儿童绘画的积极性,树立理想,明确追求方向,以名师为榜样,增加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决不是把孩子送到美术兴趣班就万事大吉了。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层次差异,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决不能把儿童当成画匠,不能为提高所谓技巧而去强制他们。应从绘画语言多样性的特点出发,培养儿童大胆发挥想象,鼓励肯定他们画作的原创性和个性,充分给予儿童感官探索的自由,孩子们将在艺术这浩瀚的海洋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作者:马红

 

(返回)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湖南文化信息网 版权所有
湖南省文化厅主办  湖南图书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