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它山之石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是由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该馆前任馆长杜定友先生创建于1941年。

 

  在杜先生的主持下,该馆几代人为搜求地方文献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今天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已颇具规模,为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一、藏书情况

  至1997年12月止,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共有84300种,约30万册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图书: 64945种144364册,其中民国以前出版书籍的16600种73000册。广东史料中的重要藏书是地方志和族谱,该馆藏有民国以前的广东方志498种,占全国现存广东方志总量的94.8%,解放后编修的各种方志也有1000多种,区域遍及全省100多个市、县、区、乡、镇和街道;收藏有广东族谱90姓氏,490多种。粤人著述传记方面,收藏有民国前的粤籍人士,或在粤工作及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约2600多人的6100种23900册的著作、传记及手稿。解放后出版的传记也收有90O余种。

 

  (2)报刊:13257种,其中民国以前的报纸590种,期刊3200种。藏有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146种,如1886年创刊的《广报》、1891年创刊的《中西日报》、1900年创刊的《安雅书局世说编》、1904创刊的《妇孺报》、1905年创刊的《时事画报》等,均为收藏较完整的清末报刊。

 

  (3)舆图:2286种,其中民国以前的地图1770种,包括综合、行政、军事、交通、水利、土壤图等,有手绘、石印、铅印图。

 

  (4)孙中山文献专藏: 1987年在广东文献的基础上组建。现拥有孙中山专著、传记、研究资料、照片、手迹、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及纪念物品等共2600种,3700件(册)。

 

  (5)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 1989年在广东文献基础上建立,目前收有现代、当代广东文学作家700多人的亲笔签名作品3200种、3800册及部分手稿。

 

  (6)海南与南海诸岛资料情况:海南与南海诸岛是我国最南面的领土,其历史资料对我国国防、外交、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馆从创建广东文献专藏开始,就一直重视收集有关海南和南海诸岛的图文资料,使其逐渐成为广东文献藏书中颇具特色的部分。现藏有l997种海南和南海诸岛的书刊资料。民国以前的海南各地区方志除白沙、保亭、乐东三县本来无志书外,其余各县市志书均藏有。

 

  (7)港澳资料情况:广东文献专藏创建时,就把港澳地区文献纳入广东文献的收藏范围。由于多年坚持搜集,港澳历史资料收藏较丰富。现藏有民国以前的香港文献697种、澳门文献64种。馆藏中的近代港澳报刊,如1897年创刊的《知新报》、l904年创刊的《广东日报》、1905年创刊的《唯一有趣有所谓报》、l906年创刊的《香港少年报》等,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的重要资料。

 

  该馆广东文献专藏在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前提下,确立以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为重点藏书,同时形成具有南海诸岛和港澳特色的藏书系统。

 

  二、分类编目

  地方文献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地区性和学科性,对地方文献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同时揭示这两重属性,组织体现地方性和学科性的目录和排架系统,方便使用。为此,杜定友先生曾编制地方文献分类法,在该馆广东史料的图书中推行使用。

  (1)民国以前的广东文献图书采用杜定友分类法:

 

  a、广东史料:用杜氏地方文献分类法。其原则是先类分省以下的地区,同一地区下的文献再接内容的学科属性归类。此分类法的特点是可以同时反映文献中的地区内容和学科内容,符合读者从区域角度检索文献的习惯。但是同一学科内容的文献会因归入不同地区而分散。

 

  b.粤人著述传记:先以图书著作者的生卒年(朝代)归类,同一朝代的人物再按姓氏排列。目的在于集中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方便读者研究利用某一粤人的著述成果、传记及研究资料。

 

 

  c. 粤版书:按文献内容的学科性质归类。

  (2)建国以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图书,先后采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中图法》2. 3版归类。近年来,他们为了能在类分文献的学科内容的同时揭示其地方内容,采用了以市、县地区名称作书次号的方法,即对同类文献再按省以下地区细分,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文献集中起来,便于人们能在同一学科内容的文献中按地区检索。

 

  (3)从1994年起,地方文献新书采用计算机编目,并开始图书、期刊的回溯建库工作。

 

  三、在开发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历年来,该馆地方文献为发展本地社会建设、修纂地方史志及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有关广东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读者使用情况:1990年至1997年广东文献专藏共接待读者22269人次,资料流通量为140971册次,平均每年接待读者2784人次, 17620册次。读者主要利用民国以前出版的广东史料,约占广东文献总流通量七成以上,而其中又以方志和族谱利用率最高。

 

  (1)八十年代的全国编史修志高潮使该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达到空前的高峰。成百个来自各地的修志机构长驻广州,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上千种新编广东史志就是利用了我馆及其它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它们充分体现了地方文献资源所藏的巨大能量和对地方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

 

  (2)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热潮,也使该馆香港文献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利用。广东人民出版社《香港大博览》编辑人员用一年多时间查阅几十年的报刊和图书;暨南大学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的学者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全纪录》编辑人员连续数月在我馆查阅香港史料。广州电视台的《霍英东》、深圳市海外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的《千年等一回》、深圳东视传播制作公司的《中英街》、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香江风情》、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的《新界1897年》等,不少香港题材的影视片拍摄制作单位纷纷前来该馆搜集港史图文资料。

 

  (3)利用地方文献积极为省市党政领导机构、文化宣传部门服务。

 

  a 协助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展览、提供广东历史图文资料。如1994年国庆四十周年之际,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广东筹委会使用该馆馆藏大量的广东解放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情况的图片参展,后来该展览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b.协助省市电视台、电影厂等有关单位拍片宣传提供资料。九十年代以来,他们先后为省、市电视台拍摄电视片《读书乐》、《万物纵横 -食府档案》、《广州地名沿革考》、《七彩羊城》、《抢救国际文化名人》、《刘永福》、电视剧《冯白驹将军》、《深圳传奇》及电影《广州市长叶剑英》、《秘密档案》等剧组提供大量有关广东各地各时期的社会、历史、民俗方面的图文资料。

  (4)南海诸岛文献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该馆所藏的南海诸岛历史资料丰富,多年来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国际争端中,多次为国家机关提供文献依据; 1988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近100万字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25%取自我馆,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作出了贡献。 

 

  (5)利用地方文献资源,配合广东省的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员利用该馆地方文献编写不少历史著作和传记,其中获奖的有黄慰慈的《东江纵队史》、卢权的《叶挺传》及省党史办公室的《陈郁传》等。

 

  广东史志方面的成绩也可观:1987年蒋祖缘等主编出版近60万言的《简明广东史》,获广东省社科二等奖;吴家诗主编的《黄埔港史》(古近代部分)和《南雄县志》,获广东省第五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学术著作三等奖。这些著作在编写过程中,曾长期利用该馆的地方文献资源。

 

  八十年代以来,利用孙中山文献资料,取得学术研究方面的成绩更是令人瞩目。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与广东关系密切,是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界的重点课题, 凭籍该馆和其它馆收藏的孙中山文献,学术研究人员写出大量有关孙中山专著和论文,如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张磊著的《孙中山论》和段云章、邱捷著的《孙中山与近代军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全集》11卷分别获奖。

 

  四、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1、采用IBM AS/400系统(中国图书馆电脑管理集成系统2.0版)自建数据库。

 

  1986年,该馆采用自行研制的IBM AS/400计算机系统创建广东文献数据库系统,该系统设立整本文献、题录、非书资料和期刊四个子系统,计划收录具有广东特点的文献资料。

 

  (1)建立广东文献题录数据库。1986至1991年期间,该库先后贮存八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广东期刊论文题录数据近两万条。1994年,在广东人物资料索引卡片目录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机广东人物资料题录,今已存入约1.5万条数据。

 

  (2)建立广东文献书目数据库。1991年开通地方文献编目系统,采用DBF(文本)数据格式进行编目。1994年6月,广东文献专藏购置了微机和服务器,建立了独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内置图书、期刊编目和题录三个子系统。在该系统中存有广东新书目数据2.7万条。

 

  (3)实施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转型,采用“通用编目系统”(GCS),制作标准的CNMARC书目数据。1996年该馆安装了北京息洋公司的“通用编目系统”(GCS)软件,组建微机局域网。1997年,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进行了设备更新,安装了GCS软件;根据地方文献特点和管理方式改进编目系统;进行业务人员培训;转换原AS/400系统的书目数据,开始制作标准的CNMRAC的图书和期刊书目数据。

 

  2、利用《中国期刊大辞典》(机读版)数据库的CNMARS数据,建立广东旧报刊书目数据库。期刊辞典数据库贮存的广东旧期刊数据3500条,该库的数据标准化程度较高,著录内容详尽(有内容简介),有较高的标引深度,他们在该库的广东旧刊数据基础上建立较完整独立的广东旧报刊数据库。进行了期刊数据的核实订正;增补该库所缺的广东期刊和报纸标准数据,以及馆藏广东缩微报刊数据;配置检索点,达到从题名、责任者、分类、主题、出版地、出版者、创刊出版时间、馆藏代号、索取号等途径查检报刊的目的,提高检测索效率,便于读者使用。

 

  五、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

  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使地方文献成为一个功能完善、服务效益显著的体系。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人专责,使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工作实现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该馆地方文献专藏从创建起至今,一直保持由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有关业务工作、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的制度和标准。采访工作由地方文献征集小组负责,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整理编目工作由地方文献专职编目人员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读者服务、文献开发和藏书保管工作都设有专职人员,并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符合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2、根据图书馆方针、性质、任务、馆藏基础、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范围、藏书重点及藏书布局。

 

  该馆从创建广东文献之始就依照杜定友先生所定的“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确立地方的收藏范围。认为地方史料是地方特色藏书中的核心部分,它们集中反映了地方历史和现状,是读者利用率最高的藏书。地方人物著作和地方出版物是反映地方学术水平、地方文化积淀和地方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三部分文献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的成果,又是推动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构成地方特色藏书系统的重要部分。

 

  该馆地方文献专藏一直以来是以独立的、藏书组织的形式进行集中管理。认为其优点是方便工作人员熟悉和研究藏书,提高工作质量;利于工作人员迅速找到所需的资料,提高读者服务工作效率,便于读者利用资料,节省查检时间;并能保证藏书的系统完整,避免丢失和损坏。

 

  事实上,该馆地方文献专藏中的文献并不是地方文献的全部,除民国前的文献外,解放后的文献以收藏史料为主。那些不具有广东特点的广东出版物就分散在其它书库中。从目前图书馆的现状来看,由于购书经费、原有藏书布局、文献使用等问题的影响,广义范围内的地方文献难以全部集中收藏管理,只能集中其核心部分,即地方史料。即使这样,仍会存在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分置于不同书库的情况;存在同种文献需分多个书库的矛盾以及普通书库和专藏书库的资料相互重复的现象等等。

 

  该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1997年在AS/400系统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系统的转型、升级;1998年,又决定对系统进行第二次升级,采用北京丹诚公司的“丹诚图书集成系统”。该系统采用WINDOWS为平台;具有超文本和事件驱动界面,服务于联机编目和INTERNET,全面支持CNMARC格式,为图书和期刊的采购、编目,典藏、流通、装订等各项环节提供统一完整的业务流程和用户界面。

 

  六、地方文献工作展望

  (一)强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促进全省地方文献网络化的实现。

 

  1、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建立以该馆文献资源数据为主体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

 

  (1)加速书目型数据库的建设进度,使馆藏资源丰富、内容范围覆盖全省各地区的书目数据库,成为本省地方文献数据网络的中心部分。实现全省联网后,该数据网络可为全省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藏书补充、分类编目、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协调协作及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根据广东省社会发展和读者研究需求,有计划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数据库。例如:全文型数据库方面,建立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图片等数据库;题录型数据库方面,建立地方人物资料题录库、期刊或报纸论文题录库;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书目型),建立港澳历史资料数据库、南海诸岛历史文献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版适合市场需要、利用率高、特色显著的地方文献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创造更大的效益。

 

  (3)加强横向联系,争取与本省地方历史文献资源充足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共同建设标准化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络,使本省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容量更加丰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对地方文献宣传的力度,争取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学习汕头市图书馆、澄海市图书馆等单位征集潮汕地方文献的经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图书馆服务周、宣传栏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使广大市民从认识和利用地方文献,到支持地方文献工作。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征集地方文献,逐步形成社会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的声势和热潮。

 

  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地方文献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争取政府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从法规、政策方面给予地方文献建设一定的支持。例如:确立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保障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和保护,以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逐步加大对地方文献建设事业的经费投入等,以保证地方文献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和业务研究的职能,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地方文献业务培训和学术研究活动,逐步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专业人才队伍,促进地方文献事业不断发展。

 

  加强对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业务短训班、讲座、交流会等活动,普及地方文献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各馆建立有本地特色的藏书体系。

 

  重视对在职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日益发展中的地方文献事业。定期举办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和业务培训班,提高人员的地方文献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培养一批中高级的地方文献工作。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