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三湘院士风采
 
袁隆平
   袁隆平(1930.9.7- ) 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1970年调省农业科学院,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袁隆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兼任湖南农学院(后改名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聘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2006年当选 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农学会、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农学会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国家科委"863 "计划生物领域第一主题专家组成员、"863-101-01"专题专家组组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科协常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六至十届常委、政协湖南省第六至九届副主席。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其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野败"),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性"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投入大面积生产。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并投入生产。1997年后,主持"超级杂交水稻育种"项目的协作研究,此项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杂交水稻种植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79年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获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朗克基金会奖;1992年被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1996年获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7年由农作物杂种优势遗传与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的"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的"世界粮食奖"。著有《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主编有《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等;撰有《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等论文。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