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关于地方文献金石拓片的认识与思考

  —从金石拓片的特点、价值、开发利用角度探讨

  袁碧荣 

  ( 首都图书馆 北京 100021

  

  [摘 要]金石拓片是地方文献的特殊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金石拓片的特点、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指出开发和利用金石拓片,发挥金石拓片应有的价值,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文献 金石拓片 特点 价值 开发利用

  

  金石主要指先秦时期和秦以后的石刻,其学滥觞于宋,清代为我国古代金石学的发煌期。拓片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古老的文献形式,是印刷术萌发的先声。这是一种用潮湿的宣纸紧覆在金石文献上,然后用墨捶印,从而得以传其文字或图形的原始印刷方式。

  拓片传承的对象,主要包括古代的器物和刻石两类。古器物主要是从青铜器上铸造或镌刻的文字或图案。刻石是在石材上镌刻的文字或图案,包括各类碑、碣、墓志、塔铭、刻经、摩崖、造像、界石、画像题字等形式。拓片真实的再现了金石的原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书法价值。 

  1金石拓片的特点

  1.1内容的多样性

  金石拓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本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从记载之群体碑、会馆碑到反映个人生平事迹的墓碑、墓志铭;从记录科举办学情况的儒学碑、进士提名碑到记述宗教活动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碑石,从反映经济发展、交通、水利到涉及文化艺术的诗、词、歌赋、题咏、楹联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

  1.2地域性

    金石拓片与作为地方文献的特殊载体之一,具有地方文献的根本属性——地域性。金石拓片,除大规模的儒家经典和佛道藏外,大部分与地方事务有关。它从不同角度去记录、研究和探讨某一特定地点的历史、现状。如关于寺庙的金石拓片,它是反映某个特定寺庙的历史或与寺庙相关的一些人和事或者活动。

  1.3真实性

  拓片是从原物上拓下来的,与原物大小也相当,真实再现了碑刻或器物的原貌。碑刻一般是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项心愿后,为了纪念或详细记载某一事情,而立的,因而,它比正史、野史更具真实性,甚至可以弥补地方文献中正史、野史之不足。如金山宝藏寺,除《畿辅通志》、《顺天府志》、《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宝藏寺的一些情况外,其他史书中基本没有记载,但是皇帝敕赐金山宝藏禅寺记》、修建金山宝藏寺碑记》、重修金山宝藏寺记》、重修金山宝藏寺碑铭》、宝藏寺碑》、宝藏寺碑》这些金石拓片不仅记载了金山宝藏寺的历史沿革,而且还记载了当时维修时的情况及其规模等等,为研究金山宝藏寺提供了新的真实性材料。

  另据《清妙峰山进香圣会碑》记载,每到庙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不远万里的赶来妙峰山参加庙会,雍正十二年(1734)五月初一日,江西南昌两个县城的老百姓千里迢迢来到娘娘庙进香,进香后并立碑纪念。这些碑都是当事人所立,因此它为考察妙峰山的香客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真实材料。但是,一些歌功颂德的金石拓片会有夸张的词语,应该不具有真实性,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去仔细甄别。

  1.4连续性

  金石拓片具有连续性。中国的碑刻上溯先秦,经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绵延至今。其中,尤以明清为最多。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器的使用,工具的改进,刻字较多的石刻开始出现,《石鼓文》就是这时的代表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石刻有了较多的运用,歌颂秦德的七种刻石,就是在这时建立的。随着汉代经济的发达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标志的普及,厚葬之风的实行,大量的汉碑开始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墓志等石刻的发生、发展和造像类石刻大量出现,在书法艺术方面形成了“魏碑”或魏碑体。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各种教派和学派都得到发扬,与之相适应,各种宗教碑刻和儒家碑刻的雕造达到了新的水平,尤其是佛教碑刻,除继承原有的形式,如寺庙碑刻、僧尼塔铭、佛造像外,还创造了经幢等新形式,随着各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的石刻也不断涌现,如唐蕃会盟碑等。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各种典章制度的刻石,如诰封、敕建、御笔、赞辞以及大量寺庙、墓志、会馆石刻等。而且明清时期的金石拓片为最多,如《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所收录的北京石刻拓片记有先秦2种,两汉18种,晋2种、北魏3种,北齐5种,隋3种,唐67种,宋2种、辽70种,金39种,元89种,明1150种,清3542种,民国702种,中华人民共和国549种,无年月97种,共6340种。其中,明清两代就占4692种,占总数的74%

  2 金石拓片的价值

  金石拓片涉及天文、地理、画像、石经、艺文、战争、宗教、祭祀、题名、筑路和造桥等内容,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它们散见于各地,是一种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这种以金石拓片为载体的地方文献,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录,可弥补书籍资料的不足;某些地方石刻史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因而又是研究、考证并修订地方文献的实物证据。我们应该把保存碑刻等史料,提高到保存我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历史记忆的高度。

  宋欧阳修在其《集古录》自序中称:金石碑刻“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的确,金石拓片中较常见的墓碑和墓志,往往不见于史书,或者见于史书而记载较简略,对史书的补充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金石拓片还具有文学、文字学和书法艺术价值。碑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它包括有歌功颂德的赞、颂,哀悼死者的碑、志、铭,各种诏敕文牒、诅告,各种经典文集、诗歌杂咏以及楹联、题名等等,是研究古典文学的重要史料,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异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从书体上看,有古籀、战国文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文字,是我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如东魏武定石刻,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我们欣赏魏碑书法生动的实物材料,是北京石刻书法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3 金石拓片的开发利用

  3.1地方金石拓片的收集

    金石拓片的收集,主要通过捶拓、购买或向社会征集而得。捶拓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有条件的图书馆需要培养专门的捶拓人员。同时,可以联合本地区文物部门共同捶拓,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捶拓的成本,更重要的在于,相当一批金石文献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保护,与文物部门合作,还可以避免很多行政手续。对石刻的捶拓、摄影或录像并建立地方石刻目录和档案,既是地方石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尝试,也是地方文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视角。对地方碑刻进行系统地传拓、收集或摄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图书馆更多的是通过征集或购买来充实地方文献中的金石拓片。由于拓片的成本较高,资金有限,购买金石拓片的数量往往很少,因此,今后需要努力改善,进而提高金石拓片的馆藏量。

  3.2著录、编制金石拓片书目、索引

  著录、编制金石拓片书目、索引,是揭示金石拓片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整理石刻的文献。据现存材料来看,中国现存最早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欧阳修的《集古录》,共收录400种家藏,侧重记载时代较早的碑刻,着重著录御碑,清代王昶所编的《金石萃编》收录石刻在千种以上,自从《金石萃编》形成先例以来,各书所录石刻,大多起无所限,而止于元代。元以后的石刻在地方志、寺庙志、文集中还可略见一些。如《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陆增祥撰的《八琼室金石补正》收录金石万种以上,并按时代排列;孙星衍、邢澍合著的《寰宇访碑录》收录历代石刻8000余种,影响很大。民国时期《北京市志稿·金石志》将下限延至清代,将石刻分为“寺观金石”、“太学金石”等,是较为详细记载地方文献中金石资料的图书。

  目前,北京图书馆金石组是代表北图专门从事金石资料的收集、整理、典藏、阅览、咨询、研究的业务组,除对金石资料进行收集、保管、阅览使用外,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耗时30年,编制了《北京图书馆藏北京地区石刻拓片目录》,依石刻资料的内容及形式分为墓碑、墓志、庙宇、会馆、教育、题名碑、石经、造像、艺文、题名题字、杂刻11大类,计6340余种,是一部地区性目录,也是当前北京地区最全的石刻目录,首都图书馆编有《馆藏金石拓片目录》,依石刻的内容将馆藏金石拓片分为寺庙、衙署、人物、会馆、题咏、其它等。这些索引目录,大大方便了读者对金石拓片资料的查阅与利用,使这些资料能够古为今用,产生良好的效益。

   3.3拓片资源数字化与共享

  通过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或档案馆从过去被动的资料提供发展为对文献的整理开发。经过选择、创意和推广,数据库已经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产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将拓片资源数字化,形成资源共享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建立拓片数据库,形成资源共享,读者就可以按照拓片名、作者、年代、地点等进行查找。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提高拓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拓片资源数字化还能极大地减少珍贵拓片资料的破损、遗失等现象,如首都图书馆现存的较珍贵拓片因怕损坏、遗失而限制读者查阅。但在《北京记忆》网站上,读者将可以查到自己需要的拓片,这在方便读者使用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拓片的损坏。

  3.4开发、利用金石拓片,为本地区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服务

    由于拓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代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已经相当普遍的运用了金石资料,如陈垣、陈寅恪、岑仲勉等已故史学大家,均采用石刻资料开拓新的研究途径,取得了重大成果。近年来大量金石拓片资料的汇集出版,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石刻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如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风景名胜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或保护等工作的展开,社会对地方文献查阅的需求有所增加,已不满足于对旧有一般地方文献的利用。尤其是某些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亟需提供碑刻文字、造像的拓片或图片作为佐证,而石刻资料则是可资利用最有说服力的地方文献。如国子监大修时,就参照了拓片《明文庙国子监图碑》、《五朝敕谕碑》等。根据拓片仿制的碑石,成为了国子监的一个新景点。这不仅增加了文化旅游的内涵,对国子监的保护及发展更大程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石拓片是先秦以来的重要文献,是地方文献中的特殊载体,它不仅为考古、历史、文物、文学、艺术、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为现在的旧城改造、名胜古迹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可以凭借的依据。目前,开发和利用金石拓片,是地方文献中较薄弱的一部分。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发挥金石拓片应有的价值,应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文津出版社,1992

  2.赵超.中国古代石刻通论.文物出版社,1997

  3.徐自强冀亚平.北京图书馆金石拓片的收藏整理与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1998(1)

  4.张素梅.浙江图书馆金石拓片的开发利用.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2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