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古旧文献中的地方文献
罗力可
(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11)
[提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古旧地方文献的特征与现状、收录标准,提出了开发古旧地方文献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古旧文献,地方文献。
古旧文献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所印刷、缮写、绘制或通过其他方式制作的文献,现存于世的主要是辛亥革命前的古籍线装书,民国时期的平装书、报纸、期刊,以及一些未能装订成册的单幅文献。而此之前的文献则因历史原因存世很少。
地方文献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文献内容除涉及本地区的文献外,还包括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等。而狭义的地方文献则仅指内容涉及本地区的文献。由于对地方文献概念理解不一,因而也导致图书馆界对1949年前古旧地方文献的收录取舍标准、处理方式的不一。本文就如何认识、开发利用古旧文献谈点粗浅看法。
1 古旧地方文献的特征与现状
1.1 数量少。中国现存辛亥革命前古籍究竟有多少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准确的统计。有学者曾根据各种官私书目记载,统计约为15万种左右。而国家图书馆编纂的《民国时期总书目》则收录1911年至1949年各类中文图书共124000余种。由于历代公私书目只注重重要的刻本及正式出版物,仍有大量的各地区地方人士著述、稿本、抄本、政府非正式出版物等未被收录,因此我们仍难以精确统计至今中国究竟有多少种1949年前古旧文献存世。但是相对于现今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的现代出版物而言,1949年古旧文献的种数无疑是较少的,而古旧文献中的地方文献更是寥寥无几。以湖南图书馆为例史部线装书约11000种,其中地方文献只有3400种;经部、子部地方文献极少;集部古籍若不计地方人士诗文别集,地方文献也极少。馆藏民国间旧平装书约8万册,其中地方文献仅1500种左右。如此算来,湘图古旧地方文献约占5000种左右。
1.2 分布不均匀,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虽然古籍线装书经、史、子、集、丛五大部类及民国间旧平装书各大部类中都有一定的地方文献存在,但数量分布极不均匀。大量的地方文献主要集中在史部传记,邦记,公牍档册,地理及集部地方艺文总集、家集类等。而经部,子部地方文献却相对较少。如湖南图书馆经部书2146种,仅小学类有关于湖南语言文字的地方文献2种,子部也仅书画类、佛道史传类等有地方文献数十种。民国时期的地方文献则主要集中在政治社会、统计、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传记、地理等类。如湖南图书馆馆藏民国地方文献约1500种,其中政治、社会、统计类约260种,经济类约200种,文化教育类约280种,历史传记类约90种,地理类约80种,其他如哲学、宗教、军事、国防、艺术类、语言、文字、自然科学等类地方文献都不多。
1.3 以纸质文献为主。现今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除纸质文献外,尚有缩微胶片、音像资料、电子产品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纸质地方文献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古旧地方文献却基本上是纸质文献,除古籍线装书、民国间旧平装书、旧期刊、旧报纸外,还有大量的未装订成册的单幅文献,如内容涉及本地区的书画作品、拓片、舆图、契据、状纸、官府告示、图片等。产生的方式多为镌刻、铅印、石印、油印、缮写、绘制等传统方式。目前各图书馆都很重视成册的地方文献的收藏与保护,对于单幅文献却很少留意,其实各种单幅文献传世稀少,多为孤本,很多已属文物范畴,其内容又多不为人所知,因而其价值更在成册文献之上。
1.4 大多未被各种书目所载。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都只重视珍善本、官刻本及地方重要人物著述。一般地方人士著述由于刻印数量小、流传范围窄,多不为各书目所载,至于各地方人士的稿本、抄本更是难以为人所知。而民国时期各书目,包括现今编纂的回溯性民国时期图书目录也都限于正式出版物,因而导致了绝大部分各地区地方文献未被收入各官私书目,也就不为人所知。
1.5 检索不方便。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图书馆都未完成全部古旧文献的分类编目,而其中的地方文献由于其载体形式不规则,如抄稿本、单幅文献等由于著录困难,更是堆积库房,尘封虫蛀,难见天日。即使已完成分类编目之馆可提供分类、书名、著者等检索途径,但许多地方文献原本未曾面世,读者自然不知其书名、著者;而古旧文献的分类体例又不太为读者所了解,分类又过于简略,往往一类下汇集数百种,上千种书籍,读者须逐卡逐条翻检,烦不甚烦。因而导致大量的地方文献掩没于馆藏的汪洋大海中,不仅读者无法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也难以掌握,更谈不上“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如湖南图书馆所藏善本书近5000种,除千余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外,其余绝大部分地方人士著述、地方抄本、稿本都沉寂于库房,不为人知。
1.6 各类图书利用率不均衡。读者来图书馆查阅古旧文献,往往不是来查阅《十三经》、《二十四史》等常见古籍,而是主要来查阅其中地方文献。我们曾对读者利用地方文献作过统计,发现利用率较高的古旧地方文献类型主要是地方志、族谱、民国间报刊等。地方志是各地区最重要的地方文献类型,由于各馆都编纂有较详尽的馆藏地方志目录,全国又有地方志联合目录,所以这类文献往往为读者所熟知,自然利用率也就居高。族谱是一种有关家族姓氏由来、人口繁衍、族中人物的史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南兴起了新一轮的纂修族谱高潮,为了参考老谱或借鉴他族经验,近年来,湖南图书馆查阅家谱的读者数量几占全部古旧文献读者量的一半。民国报刊虽不太为人所知,但它是查找民国史料的主要途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推荐的首选,因而利用率也高。
1.7 损毁严重。馆藏古旧地方文献是读者利用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遭受损害的重灾区。古旧文献的损害除来自自然环境外,如温度、湿度、虫害、霉变等,也来自一些人为因素,如失火、被盗以及毫无限制的翻阅、复制。特别是民国时期图书,由于使用机造纸,酸性大,纸张脆化程度远较清代手工纸严重。每翻阅一次,阅览桌上都会留下一些碎纸片。如上世纪80年代新一届地方志修纂期间,湖南各行业、各县市都来省馆查阅资料,图书馆的馆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认可。同时由于准备不足,面对汹涌而至的读者,图书馆馆藏古旧文献也遭到了极大的损害,毫无选择,不加限制的翻阅、复制使得大量的古旧文献脱胶断线、或被撕页、开天窗,有的成为一张张碎片,有的因此丢失。这段期间,湖南图书馆共损失古旧文献20余种,都为馆藏地方文献。
古旧地方文献数量少,又不太为人所知,要求我们在古旧地方文献建库或编纂目录时,除将内容为本地区的文献收录外,还应将虽不以本地区内容为主,但涉及本地区较为重要、或罕见的文献也一并收录。如洞庭湖区域既是湖南的鱼米之乡,又是水患之薮。洞庭湖的治理开发与荆江来水来沙是密不可分的。在编纂有关洞庭湖史料专题书目时,必须要将有关荆江史料一并收录。鉴于古旧地方文献利用率高,损坏严重,因此我们应将古旧地方文献作为馆藏建设、开发与保护的重中之重。
2 古旧地方文献的主要类型及收录标准
2.1主要类型
地方志。既包括名省、府、州、县综合性方志,也包括清末民国间的乡土志、乡土地理教科书等。
专志。主要有古迹、寺观、祠庙、陵墓、园亭、学宫、书院等专志及山水志。
总传。地方人物多人传记或多人传记资料,如《宋平江九君子事略》、《湖南历代乡贤事略》,也包括虽不全为地方人物,但涉及本地区人物较多或较重要的人物总传,如《中兴将帅别传》、《中兴名臣事略》等。
家传。家族人物总传,如《长沙严氏家行略》、《湘乡易氏世孝录》等。
别传。个人传记资料,还包括墓志、墓表、荣哀录等。
杂传。如乡试题名录、缙绅录、政府职员录、学校同学录等。
年谱。既包括多人年谱合集,也包括个人年谱。在别集、家谱等文献中也附刊有一些地方人士年谱,在编纂地方文献目录时,须通过分析著录将其反映出来。
族谱。包括以家乘、家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为名的谱牒以及具有家族世系、考订家族世系的专类书籍。
年鉴。既有综合性的年鉴,如《湖南年鉴》,也有专业性年鉴,如《湖南政治年鉴》。
地方艺文总集。如《楚宝》、《沅湘耆旧集》、《资江耆旧集》、《湖南文征》、《湘雅摭残》等。
地方法令、法规,地方党政军、群众团体的文件、会议录、公报、地方首脑讲话、报告等。此类文献主要集中于史部线装书中“法规”、“公牍”、“档册”类及民国间平装书“政治、社会”、“法令、规章”类。
地方综合性统计资料。主要集中在旧平装书“政治、社会、统计类”。各专业性统计资料则各入其类。清代及清代之前却很少有专门的统计专书,其史料多分散于各地方志中。
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等资料。主要集中在史部线装书“邦计”类及旧平装书“经济类”。
有关地方文教事业资料。主要集中在史部线装书“文教”类及旧平装书“文化教育”类。
有关地方疆域变迁,地理沿革,景物介绍,民情风俗,及气候灾异等资料。主要集中在史部线装书“地理”类、子部“天文气象”类及旧平装书“地理”、“文学”类。
地方诗文别集。古代地方人士诗文别集以诗文词赋为主,其中有大量的本地景物描写、本地事件记载及地方人士唱和,这与近、现代地方人士的纯学术专著和纯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异,应将其纳入地方文献范畴。
民国间的报纸、期刊。民国间的报纸主要以综合性时事报导为主,专业性或纯技术性报纸不多,这种综合性以时事报导为主的报纸原本即属地方文献的范畴。而民国间的期刊虽以专业期刊为主,如某地区某学术团体、民间团体,某学校创办的学术期刊、专业期刊或校刊,这类期刊原本不为地方文献,但现在却是反映民国间某地区某行业、某学术机构、民间团体或某学校发展的重要文献,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
2.2 收录标准
地方文献收录强调的是其内容的地方性,但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具体到某书、某刊是否为地方文献,抑或为地方人士著述却不太容易,以往的地方人士著述,或已成为今日之史料,若严守“狭义”、“广义”之分,采取征集过程“宁宽勿窄”,建库或书目编辑“宁窄勿宽”,则有可能将一些虽不以某地区文献为主,但又涉及地方内容、或原本不为地方文献,而今具有地方史料的文献遗漏。
如何处理好古旧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各馆做法都不相同。如原广东中山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广东地方文献应包括广东史料、粤人著述和广东出版物。又如1959年湖南省中山图书馆(即今之湖南图书馆)编辑的《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确定的收录标准有:①以收录馆藏解放前之图书、报刊、钞本、手稿为限,均以著作时间为标准。但外文书及文物不予收录。②凡叙述湖南事物的书,不论作者是否为湖南人,均收录。但如其书仅一两篇涉及湖南事物,则不收录。③湖南人所著之书(包括编纂注释的书),或与外地人合著之书,均收录。但如某书仅一两篇为湖南人所著,则不收录。湖南人翻译与校刊的书,或在外地编纂的报刊、未涉及湖南事物者,亦不收录。④外地人流寓湖南,对湖南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有重大影响者,其著作不论是否涉及湖南事物,均收录。⑤湖南出版的书,未涉及湖南事物者,只收录原版书。可见该书目基本采用广义地方文献定义,巨细无遗,宁滥勿缺,片纸只字,都在收录之列。
又如2000年由李仲伟、林子雄、倪俊明先生编辑的《广州文献书目提要》收录西汉初年至1997年编撰出版的有关广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图书共11852种,其中古代部分1013种,民国部分3563种,现代部分7183种。该提要严守狭义地方文献之定义,穗人著述中,凡内容不涉及广州者,都不收录。因此地方人士的诗文别集都未收录,却又收录了外籍杭世骏《岭南集》、戴熙《访粤集》、欧阳厚均《粤东游草》等诗文别集。
我们认为古旧文献的数量是一定的,不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加,而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耗损,而且很多古旧地方文献已属于“文物”或“准文物”的范畴。相对于一馆馆藏而言,古旧文献数量较少、价值珍贵,是各馆馆藏精华所在,也是重点保护区的对象。而其中的古旧地方文献更是馆藏特色所在,也是各馆馆藏建设的重点。广义的地方文献将地方出版物也归纳在内,未免太宽太滥。狭义的地方文献严格区分地方文献与地方著述,不但可能造成遗漏,而且在实践工作中也难以操作。是否将全部或部分地方人士著述也纳入古旧地方文献的范畴,还有待于在实践工作中探讨。
3 开发古旧地方文献的设想
地方文献是各馆馆藏特色与优势,各馆的文献开发工作应从地方文献着手。
3.1 完成古旧文献的分类编目。编辑完整、详尽的目录,是图书馆古旧文献管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是读者工作的前提,也是古旧文献保护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大中型图书馆大多都未完成全部古籍线装书的编目工作,或仅有简单的财产目录,著录项目极不完整、准确,至于诸如字画、碑帖、舆图、图片等单幅文献更是堆积库房,不仅读者无法利用,也为图书馆内务管理留下隐患。因此完成图书馆古旧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建立体系完备的检索系统是图书馆古旧文献工作的当务之急。
3.2 编辑各种古旧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由于读者对古旧文献中地方文献的书名、著者不了解,又不熟悉图书馆古旧文献分类体系,而现有的古旧文献书名、著者、分类目录,不论是卡片目录,还是机检目录,都不足以充分、快速检索其中的地方文献,导致大量的古旧地方文献掩没于馆藏的汪洋大海中而无法被读者所利用。因此编辑专门的古旧地方文献书目,索引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古旧地方文献书目以揭示馆藏地方图书、报刊为主,索引以揭示报刊、图书中篇目为主,都可分为综合性、专题性二种。如湖南书馆编纂的综合性书目有《馆藏古旧地方文献书目》,将馆藏古籍、旧平装书、旧报刊、单幅文献中数千种地方文献列出,采取分类编排,后附书名,著者综合索引。专题性书目有:《馆藏谱牒目录》、《馆藏古旧地图目录》等。综合性索引有《馆藏旧期刊中有关湖南篇目分类索引》,专题性索引有《湖南实业杂志篇目索引》,《湖南官报篇目索引》、《湖南政报篇目索引》等。也有书目、篇目混合目录,如湖南图书馆编纂的《洞庭湖史料目录》,既收录专著,也收录报刊中的篇目。所有书目索引都应采取分类体系,以便于读者按类索书。编辑各种地方文献书目、索引,不仅可充分快速揭示馆藏,方便读者检索,节约读者时间,也便于工作人员熟悉馆藏,开展参考咨询,提高服务层次与效益。
3.3 古旧地方文献数字化。古旧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应先从书目数字化或书目提要数字化着手。书目数字化除应提供书名、著者、分类检索外,还应能进行主题检索。古旧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可从读者利用率高、原件损害严重的文献类型开始,如地方志、民国间旧报刊等。现今各大中型图书馆对这类文献都已缩微化,若直接利用缩微胶片转化为机读数据,则事半而功倍。
3.4 编辑专题资料汇编。由于古旧地方文献分布零散,各图书馆可选择一些具有学术性、实用性的课题。开展专题资料汇编的编辑工作。如湖南图书馆曾编辑有《湖南地方志中有关太平天国资料汇编》,1983年岳麓书社出版,共收录100余种湖南方志中有关太平天国史料60余万字。《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1991年岳麓书社出版,共收录90余种湖南方志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60余万字。
3.5 古旧地方文献的影印出版:各图书馆可选择一些具有馆藏特色、史料性较强的、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古旧地方文献影印出版,使一馆之藏化身千万,成为众家之藏。如湖南图书馆2002年与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共同影印出版的《湖南名人家谱丛刊》一书,共收录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陶澍、曾国藩、胡林翼等十位湖湘名人家谱。
3.6 开展古旧地方文献某一领域的研究:各馆可根据馆藏特色,开展某一领域地方文献的研究工作,以提升各馆的科学研究水平。湖南图书馆馆藏湖南家谱近3000部,尤以湖湘名人家谱入藏完备,近年来,如湖南图书馆参加了《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辞典》、《中国家谱史料选编》等项目的编纂工作,同时又自行编纂了《湖南家谱解读》(邹华享先生主编,200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湖南氏族源流》(2006年岳麓书社出版),极大地提高了湖南图书馆在家谱领域的收藏与研究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炳礼.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杜定友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1988
1.寻 霖.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收藏及整理.湖南图书馆百年纪念文集,2004
3.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4.翁连溪.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线装书局,2005
5. 湖南省中山图书馆. 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 1959
6.李仲伟、林子雄、倪俊明 .广州文献书目提要. 2000
7.湖南图书馆.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岳麓书社,1991
8.湖南图书馆. 湖南地方志中有关太平天国资料汇编.岳麓书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