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以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电影记忆”为例
解舒匀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0031
[摘 要]本文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成果“上海年华·电影记忆”为例,阐述了电影期刊形成、兴盛的历史条件和原因,说明了影刊作为上海地方文献的优势所在,同时从类别、内容、特色等方面对电影期刊进行分析,并简单介绍了“电影记忆”这一专题数据库。
[关键词] 上海 电影期刊 地方文献 “电影记忆”
2005年底,正值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电影记忆”数据库也正式上线。该数据库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广大用户和专家学者的好评。作为具有浓郁的上海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电影记忆”充分发挥了电影期刊这一上海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优势,其诞生更是经历了一个从文献的基础调研、分析到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
1.电影事业、电影期刊与上海
1.1 上海影业发展简述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内放映的“西洋影戏”,拉开了中国电影放映的序幕。在中国人第一部自己的影片《定军山》诞生三年后的1908年,意大利侨民劳罗拍摄的纪录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开了上海电影制片的先河。此后,电影以其在文化和经济两方面日益突显的良好效益吸引了一批民族资本家和知识份子的积极参与,在上海,新民公司、幻仙影片公司、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中国影戏研究社、上海影戏公司、新亚影片公司等民营制片机构先后成立,至三十年代初期,形成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联华影业公司、天一影片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仅在1934年一年,由上海的制片公司出产的影片就占到中国内地影片总产量90%以上,而上述三大公司则包揽了上海全年半数以上的出品。同时,艺华影业公司、电通影片公司、新华影业公司这些或对当时电影界产生过巨大影响,或成为日后上海影业中流砥柱的新生力量也开始渐渐崭露头角。毫无疑问地,上海已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电影基地。当时,这些民营影片公司基本实行自产自销,或委托代理的发行方式,而欧美各大影片公司则先后在上海设立自己的发行机构,大量引进外片。这些中外影片都有着庞大的放映机构作为支持,与之共同完成从电影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因此,电影制作和影院是互相扶持,共同繁荣的。
1908年,在早期茶楼电影放映中获利的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乍浦路海宁路转角处,用铁皮搭建了拥有250个座位的“虹口活动影戏园”,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专业电影院。其后,随着电影作为新兴娱乐地位的奠定和迅速风靡,外国影片的不断涌入和国产电影制作的兴起,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各式影院在上海陆续落成。1927年,上海已有影院26家,而在1928到1932年的5年间,新开设的影院就达28家之多。影院成了上海市民社交和消遣的重要场所,而电影独特的视听语言较书籍、报刊等传统文化媒介门槛更低,更容易为受众所接纳,从而自觉或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观众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乃至于行为方式,以至于当时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用电影来启发民智教育民众的建议。与此同时,从早期欧洲影片的全面占领市场到不久后好莱坞电影的兴起风行,电影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西方文化向中国渗透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说,电影构成了现代上海都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电影期刊的兴盛
近代上海,是中国出版业最大的集中点,印刷技术的成熟,大批文化人的参与以及大量民营资本的投入为上海出版业的繁荣提供了必备的软硬件。作为出版业三大版块之一的期刊,虽起步较图书、报纸而晚,却在20年代后期异军突起,之后更是增长迅猛,仅在1933到1935年6月底间,上海出版的期刊就从215种增长到了398种,因此也形成了三十年代“杂志年”的说法。在门类繁多的刊物中,电影期刊可谓声势壮大。当作为艺术、娱乐、时尚、乃至于教育工具的电影与作为大众传媒的期刊结合,势必引导出一股强大的新潮流。从1921年到1949年间,自第一本电影期刊《影戏丛报》诞生起,全国范围内出版的电影期刊约有300种左右,而上海一地的出版就达200余种,且大多数内容厚重、颇有份量的刊物都出自上海,这些影刊的影响之广从其当时的发行数量上就可窥一斑:如《影戏春秋》销量两万多册,《明星特刊》两万册,《明星半月刊》两万五千册,《电声》一万册左右,《现代电影》一万余册,《电通》三万余册,《电影世界》两万册。因此,电影期刊具有浓郁的地方属性和时代特色,保留了有关中国电影发展的珍贵史料,是有着很大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的上海地方文献。
2 电影期刊的归类和分析
2.1类别
上海出版的电影刊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电影公司的宣传刊物。这类刊物由电影公司主办或委托代办,以宣传公司的出品和演员为主,从二十年代比较风行的影片特刊发展到后来的公司特刊,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也逐渐充实。如《开心特刊》、《明星特刊》、《明星月报》、《明星半月刊》、《天一特刊》、《民新特刊》、《联华周报》、《联华画报》、《艺华画报》、《电通》、《新华画报》、《中联影讯》、《华影周刊》、《昆仑影讯》等。
(2)影院、影片发行方的宣传刊物。同样是宣传刊物,此类则由电影发行、放映机构主办,主要刊登影院新近和即将上映的影片介绍,有些影院甚至将刊物免费奉送,以此广而告之。如《大华影讯》、《国光影讯》、《南海银星》、《亚洲影讯》、《米高梅影汛》等。
(3)电影理论刊物。这类影刊以发表、引介先进的电影技术和观念为己任,其刊登的电影理论、评论类文章大多观点鲜明、立场明确,并曾从专业技术和理论思想两方面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过的较大的影响。如《影戏春秋》、《银星》、《电影》(1930)、《电影艺术》(1932)、《现代电影》、《影迷周报》(1934)等。
(4)比较纯粹的电影刊物。此类刊物主要报道影坛动态、明星逸闻、有的也会刊登一些有关电影理论和评论方面的文章。总体上说来资讯类内容丰富,且注重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刊读者所乐闻,但并不至流于低级庸俗。如《中国电影杂志》、《电声》、《青青电影》、《影戏生活》、《时代电影》、《电影画报》、《电影世界》、《上海影讯》(1941)、《上海影坛》、《电影杂志》(1947)等。
(5)专事介绍外国电影的刊物。如《西影》、《好莱坞》、《好莱坞影讯》、《日本影讯》、《世界影坛》等。
(6)综合性刊物。这是一类将电影和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漫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一些热门事物结合起来的刊物。如《中国艺坛画报》、《艺术》、《沙仑》、《时代》、《电影与文艺》、《电影·戏剧》、《戏剧与电影》、《电影·演剧》、《电影话剧》、《剧影春秋》、《舞台银幕》、《电影戏剧》、《影与戏》、《艺声》、《银花集》、《银幕名歌》、《影城新曲》、《影舞新闻》、《银舞》、《电影漫画》(1935)、《美术电影》、《银幕与摩登》、《电影与妇女图文周刊》等。
(7)其他类。包括一些专登花边新闻、影人秘闻的格调不高的小报类刊物,如《中外影讯》;以及一些个人及重要事件的纪念刊物,如《白玉霜画集》、《美艳亲王特刊》等。
2.2 电影期刊的内容
从内容的形式上看,文字和图片是影刊的两大组成部分。
2.2.1文字
文字是绝大多数刊物的立身之本,电影期刊所载的文章,按内容分,包括电影理论、技术研究,影人的传记、访谈、特写,电影工作者的创作体会,影片的本事、介绍、剧本、评论,以及以影片的制作、发行、放映方和影人等一切和电影有关的事物为对象的电影界时事动态。这些文字记录了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点滴,共同构筑起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创作史、理论史、文化史、艺术史、技术史、制片史、交流史,从各方面还原了当时中国电影的风貌。
就文字而言,按作者来划分也是具有相当意义的,因为除了零星的发表之外,当时的电影刊物基本上有着一批比较固定的撰稿人。这些撰稿人中有电影的一线从业员,如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布景、收音、化装等,也有包括影评人、电影理论研究专家和文化名人在内的文艺工作者,其中有不少人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以人物为经,势必可以整理出一部部蔚为可观的个人创作集,我们尤其可以从一些编导、演员对所拍摄影片的阐述和感想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影片本身,这对于研究早期的中国电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2.2图片
电影期刊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报道的对象是电影这样一个影像的主体。因此,绝大部分影刊都或多或少地附有相关的照片资料,尤其是电影公司特刊和一些“画报”型的刊物。这些照片包括影人的生活近照、电影剧照,以及与电影有关的各种活动的图象记录。由于战争和动乱等历史原因,完整保留下来的早期影片数量十分有限,因此电影剧照是直观地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材料。有关电影活动的图象记录则包括一些导演和演员的工作照、中外影人的互访交流留念、电影界的重要活动和历史事件的记载。这些凝固的影像是早期中国电影进程的见证,是其发展轨迹的立体勾画。
电影期刊另一项重要的图片资料就是漫画作品。漫画与影刊的结合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时髦,亦是文化界人氏互相交融的大势所趋。在为影刊供应画稿的作者中,包括丁聪、张光宇、汪子美、叶浅予、胡考、鲁少飞、黄尧、江栋良、张白鹭、万籁鸣、艾中信、黄苗子、张英超、江毓祺等一大批当时风华正茂的漫画大家。事实上漫画本身和电影就有着不解之缘,像张乐平的“三毛”、叶浅予的“王先生”系列的漫画作品都曾被改编为电影走上大银幕,并获得了相当的好评。
2.3 电影期刊的特点
2.3.1 时间跨度完整。就每种电影期刊本身而言,像《电声》这样历时长达十年的重量级刊物只是极个别的少数,绝大多数维持的期数并不长,一般能够出满两三年就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不少刊物甚至只出版了一期就无疾病而终。但从总体上看,自1921年第一本电影期刊诞生起直到1949年间,除了1923年,每一年都有新的影刊诞生,三十年代起,更是几乎每年都有近十种乃至十余种影刊涌现。因此,这些电影刊物的合集在时间的纵轴上保持了相当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2.32 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被称为“第八艺术”的电影在本质上是一项包含了文学、摄影、美术、建筑、音乐等在内的综合艺术,这使电影与其他艺术的交互性表现得非常显著,这一点从各种艺术纷纷与电影合刊就可以看出。因此,影刊自然也获得了不少其他门类艺术工作者的参与。例如除之前提到过的漫画界闻人之外,由电影配乐而与电影结缘的著名音乐家聂耳、贺绿汀等人也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这些都使得电影期刊的内容更丰富、覆盖面更广、可挖掘性更强。
2.3.3 历史背景丰满。中国早期电影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其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电影创作深刻的时代印记使之成为对当时社会百态最直接的记录之一,因此电影期刊在保留相关史料上也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各种文艺思潮涌现,各类文学流派亦在激荡中产生、交锋,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电影创作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而鲜明的时代背景又使得文艺与政治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了一起,文化领域成了“左”、“右”、“中间”各派的必争之地,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电影刊物,将之作为各自的言论阵地,而今,这一段激烈的战斗史都能通过保存至今的电影期刊被还原。故此,电影期刊不独是一份有关电影的记忆,更是一段关于历史的记忆。
3 电影期刊的开发和利用——以“上海年华·电影记忆”为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建设无疑成为近十年来图书馆界的热点之一,而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对各省、市级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数年的前期准备,一年多的文献整理及平台搭建,在“上海年华”的总体架构下,以电影期刊为依托,上海图书馆初步建成了包含“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和“中国电影明星录”两个子库的“电影记忆”数据库。这两个子数据库是在充分掌握了电影期刊的内容、特点和价值的前提下对之进行集中整理、提炼与数字化后的成果。
“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目数据库,它以电影期刊为主体,收录了1921-1949年间发行的影刊300种,每种都写有详尽的提要,并配以相应书影和内页,重要的还附有发刊辞和目录,在对现代电影期刊进行梳理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一次文献的原汁原味。常规的检索功能之外,该数据库还能按照期刊的题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对刊物进行排序浏览,方便使用。可以说,“全目书志”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从事电影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与“全目书志”的专业性相比,“中国电影明星录”显然更具可看性和普及性。它所收录的100位电影明星主要活动在1949年以前,有关这些早期影人的图文资料恰恰是当今电影研究界所稀缺并为广大老电影爱好者所渴慕的。“明星录”用小传、照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丰富内容,全面而客观地展示了每位影星的人生和从影经历。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珍贵的图文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之外,“全目书志”和“明星录”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其体现了一个精致而周到的谋篇布局。因为在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中需要注重的是,“数字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全文录入或图片扫描,对一个专题数据库来说,其定位、策划、构成等前期工作是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