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实践中的探讨

(绍兴图书馆区 浙江绍兴 312000

[ 地方文献鲜明的地域性,使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对绍兴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绍兴  地方文献资源  数字化

 

地方文献资源应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首选目标

1. 1地方文献在馆藏资源及文献流中独具特色与价值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有关资料,是某一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内容涉及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方面,“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样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地方文献的这种地域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说地方文献是中国的特色文献,也是世界文献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保护和优先开发这些优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文献建成中国特色的数据库,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样它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会在互联网的群星中闪耀出光芒,正所谓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1.2 互联网上中文资源的匮乏使我们有责任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

   如前所述,地方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源远流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历代文献工作者也深刻认识到地方文献“存史资政励志”的功能,日积月累,代代相传,已使之成为文献流中的一个大家庭。那么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上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在中国的Internet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0%的速度增长,但令人不安的是,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中文信息占网上信息总量不足1%,而且信息无序,一般资源重复过多而专业信息匮乏,信息化水平落后世界20~30年。这种状况不仅大大影响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更不利于中华文化参与全球竞争,甚至危及到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了五千年而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如何使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和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地方文献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智慧的使命,而地方文献工作者有责任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承诺。

2     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开发

2 .1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地方文献均以书刊形式存在,在今天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其信息传输力度实在显得很微弱,加之传统的地方文献的流通与使用总是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故而其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与数量值则不可能很高,这极大地妨碍了地方文献作用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现代化技术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加工已是当务之急。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著述如林,而绍兴图书馆是百年老馆,馆藏地方文献丰富。这些丰富的典藏真实、全面、系统、深刻地反映了绍兴市自然、社会的完整面貌和发展轨迹。因此,对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本市情况的认识,也能帮助世界了解绍兴,特别在为本地制定规划、基本建设、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提供咨询方面,更体现了它作为地情信息资源的独特优势。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方面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教材。我馆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建设反映地方文献的特色数据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对于走上自动化、网络化道路的绍兴图书馆来说,建设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数据库,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 .2我馆地方文献馆藏及数字化现状

   绍兴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基于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历届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地方文献藏书的基础。自地方文献部成立后,加大了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资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地方文献只限于馆内单纯查阅的形式,它的受众只能局限于一市,对读者感兴趣的相关地方文献也只有传统的抄写和复印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在计算机广泛使用的今天,这样的服务手段显然限制了地方文献利用率的提高。目前虽然也开发了一些数据库如“旅游资源数据库”,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目录开发的水平上,对全文资源以及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开发还较少,上网浏览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

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实施的方法

3 .1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该结合实际,与本馆现实业务相结合,更要发挥市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对各地方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统筹规划、优势互补,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数据库的建设要突出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要考虑面向全国、全球的传播意义和价值,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

数据库内容的选择上要先易后难,避免求大求全,着眼点应小,但力求做到精深,达到唯我独有的效果,同时要兼顾现实的需求,应选择需求迫切广泛的资源。

数据库建设不能是单纯的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要投入编辑力量,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按一定的知识或专题体系将资源重组。

3 .2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实施步骤和方法

1999年我馆就开始了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工作,至今,已完成古越文化、越州揽胜、绍兴名士三个主题十多个数据库的建设。我馆数字化的实务工作,其实施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地方文献分类归为各种专题,根据馆藏情况和读者的需求情况,分轻重缓急地进行建库工作;选择读者最需要,馆藏资料较齐备的专题先行建库。在建库过程中,强调资料内容的权威性、系统性和观赏性,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进行网页制作,使数据库图文并茂而清晰,有的还要求图、文、声、像兼具。

2)建立一批资料现存又不失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如馆藏绍兴人的书画作品及反映绍兴民俗、文物的摄影作品等。由于这些资料是现成的,所以不必花较多时间收集,经过加工、制作、设计就可上网。《绍兴风俗》、《绍兴土特产》、《绍兴水乡》、《绍兴文物》等特色数据库,就是通过整理、文字输入、图片扫描、网页设计制作来完成数字化工作的。

3)某一主题的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还要不断完善。如数据库《绍兴戏曲·绍剧》的建设就是这样做的。绍兴戏曲源远流长,剧种、曲种多样,声腔、唱腔丰富,剧作、剧论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数据库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各处收集资料。数据库建成后,又多次为其充实资料。如为了这个数据库的舞台艺术、脸谱、唱腔、录音等资料,我们重新进行了调查和拍摄录制,并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绍兴戏曲》数据库的制作完成,不但有效地保存了优秀传统文化,更方便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绍兴戏曲。今年,我们将着手完成《中国戏曲网》数据库的自建。

4)就现有馆藏中选择有史料价值、读者利用率较高的古籍地方文献,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类型齐全的数据库,如数据库《绍兴方志》的制作就是一例。绍兴方志修纂历史悠久,中国方志史即是以绍兴方志史开头的,这就是成书于先秦而东汉初学者重加整理,被世人誉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的《越绝书》。此后,绍兴方志修纂更是绵延相续,佳志迭出,如《嘉泰会稽志》、《宝庆续会稽志》、万历《绍兴府志》和乾隆《绍兴府志》等,都是中国方志史上值得称道的杰作,这些志书,极大地丰富了绍兴历史文化的内涵。由于地方志是热门书,而馆藏数量有限,复本少,有的还是孤本,多查阅不利于保存,我们通过扫描技术将其存入计算机,并建立了全文数据库,这样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在网上查阅,也很好地保存了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

5)取得有关专家的支持,以确保数据库的质量。专家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建库资料,二是帮助把好数据库质量关。如本馆数据库《绍兴古桥》的制作过程始终是在绍兴桥文化研究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绍兴是桥乡,有“桥梁博物馆”之称,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10610座桥,而且不少古桥为国内“桥梁之最”。有些古桥由于年代久远,或因城市建设等原因,已经失传,这些情况,本市桥文化专家罗关洲比较知底,于是我们请他指导该数据库的建设。他不仅提供自己掌握的所有资料,还十分注重建库质量,《绍兴古桥》制作完成后,成为至今关于绍兴桥资料、图片最全面的一个数据库。它不仅满足了广大桥梁研究者的需要,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信息。另外,数据库《绍兴兰花》中的全部资料也由专家提供,并全程把关,到目前为止,它是有关惠兰资料最详尽的一个数据库。

4 .3我馆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和应注意的问题

4.3.1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工程,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但它的建成也将结束我市地方文献长期以来利用率低、流通渠道不畅的局面,真正享受网络时代的快速、共享,在互联网上让全国了解绍兴,让世界了解绍兴。

4.3.2绍兴图书馆新馆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建成了千兆馆域网,通过光缆联通Internet,网络出口带宽100M,数据库存储设备总量达1T,有小型机2台,各类专业服务器6余台。拥有可扩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如果再建设有信息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数据库,那么绍兴图书馆不仅成为全市人民文化学习的窗口,还将使我馆的网站成为绍兴文化信息之集大成者。

4.3.3我馆已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馆藏特色,建立了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数据库。但从全局发展来看,却有各自为战、缺少配合与互动之憾,这势必造成发展的不均衡和文献资源及人才物力的浪费,长此以往将遏制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l.刘晓清,封学绛,程小澜.浙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构想.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5)

2.姜纯.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1)

3.师丽梅,于爱君.数字图书馆与地方文献数字化.图书馆学研究,2002(l)

4.官建生.地方文献数字化: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基础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