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蜀雅韵——成都非物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实践与探讨

  张红灵

  (成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传承本土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中整合资源,深度开发,开辟平台,提供服务,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模式,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在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范围包括:口头传说,n 民族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带有十分强烈的地方色彩,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信息手段的革命和信息内容的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以便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目的是保护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199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该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和分散在法国各地的古书艺术插页用彩色、高分辨率扫描仪录入光盘;1999年,欧盟“内容创作启动计划”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为文化产业奠定知识基础”的最优先项目;中国台湾也提出了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计划。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传承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和技艺, 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是政府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工作性质的必然所使。图书馆的职责就是收集、整理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向公众传播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21 体现成都区域文化特色,真实、完整传承天府之国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成都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立而悠久的文化始源。近年来成都系列的考古发现,证实成都早在启蒙文明时代就已是长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城市文明发展史长达4500年以上。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表明3000多年前的成都都邑文化已达到古蜀文明早期发展历程的鼎盛阶段。成都这座古城历经沧桑2000多年城名未改,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他们不迁的韧性和恒定不变的传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的历史文化记录。而得以幸存下来的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市井文化和乡土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主要靠口传心授的传统艺术和传统工艺逐渐丧失生存和繁荣的土壤。一些年轻人已不知道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意义。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运用文字、图像、流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系统记录有着悠久历史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完整保存天府之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让蜀绣、蜀锦、成都漆器、蜀派古琴、成都竹枝词等等代表成都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锁在“天府的记忆”,而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描绘成都“文化基因”图谱,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更加容易。

  2. 2 经数字化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履行成都非物质文化最广泛的传播功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内容全球化必然带动文化的全球化。网络文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交往而形成的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形态。传统文化资源是网络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越是地方色彩浓郁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经过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存储、传播、交流,将优秀的成都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网络时空广泛传播,让公众接受、认同,是对外宣传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种方式,为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字资源。

  文化不仅在精神领域具有价值,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具有巨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资源,由原创变成资源开发,由保存变成展示,逐步形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在虚拟空间再现真实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信息,使得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从而形成以数字文化消费为导向的新经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提升本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为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字资源。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能完善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带动本地传统文化和艺术资料的收集,丰富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内容,体现特色数据库的独有性、权威性,我馆成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收集量达20GB。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直观、形象、生动的“世界音乐名片”——蜀派古琴资料库、成都皮影资料库等,使得本馆地方文献建设更具成都特色,彰显蜀文化的独有魅力。

  3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实践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化信息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传播,符合公共图书馆构建特色数据库的需要,也是发挥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有关本地珍贵历史见证的一种有效方法。

  成都平原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蜀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响应全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作用,我馆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搜集、数字化建设列入地方文献工作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

  3.1 搜集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涉及面广,表现方式特殊,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数字资源的集合都一定是以转换成数字形态为前提。

  2004年开始,我馆就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搜集、抢救工作,配备设备和指派专人与地方电视台、地方艺术剧院、文化单位合作收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工作人员甚至到民间艺术传人家中抢救性地拍摄、录制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创作内容和实物资料,尽量完整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原始形态。将相关主题资料变成数字化电磁信号建库。

  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同时也记载在相关的地方文献中,我们计划逐步将相关主题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有价值的纸本文献、图片资料用扫描、识别等方法转换成数字符号存储,并添加到相关主题库中。

  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已是数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促使出现大量相关“博客”,同时Web资源本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长期保存,避免丢失。我们采用人工采集和TRS自动搜索站点采集的方式相结合,采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价值的Web数据资料,进行相关主题建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存在与表现的形式多样,因而产生大量的音频资源和视频资源,如蜀派古琴、四川荷叶、金钱板等,我馆在收集这些多媒体资源的同时,也在研究探索保持数字对象寿命的最佳方法。

  3.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深层次加工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利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停留在数字化加工和内容揭示上,立足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的特点进行资源集合元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的深层次揭示,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类聚、组合、标引、建库,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科学、系统的收集、整序、分解、重组的方法。

  为支持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我们一方面尽量保存它的原生态,探索合理的方法记录和保存,同时又考虑利用和展示的方便性,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资源间的链接。我馆自行开发数据库后台管理系统,工作人员能很便捷的将经过数字化加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添加到各主题文、图、音、影数据库中,并能及时更改和维护,增添新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因为内容繁多,可以有计划,分主题逐步实施。我馆今年计划完成10个主题内容建设。

  3.3      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应以网络化信息集成服务为目标,力求建成能面向用户的高效能、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集成的服务体系,打破部门之间的分离,突破“信息孤岛”,最终形成统一检索平台、一次性用户认证、不同系统之间同一主题的无缝链接和完整的集成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服务综合平台。

  我馆在今年建成“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并在雅虎先后注册了“www.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cn的中文域名和“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实名。网站分三个板块: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大厅。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是我馆以文字资料、图像资料、音像多媒体资料链接的多媒体数据库,以成都图书馆网站为载体,文图音影并茂展示,能以动画的方式和读者互动,方便的检索手段,使公众能公平、最大限度的享有原生态的成都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宣传与展示,制作完成的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尚属首家。“蜀风雅韵”网站的建设和开放,也意味着成都地方文献和文化信息资源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建成互联网上独特的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化传播。我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链接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成都分中心中,配合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和成都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70多个基层站点工作相互动,在农村社区、学校、街道传播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一是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去传承的土壤,同时也是实现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一种可行模式。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4.1公共图书馆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储和传播必须坚持公益性。

  公共图书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列入特色数据库建设,应争取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显得尤为重要。

  4.2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空间,具有地方文献的所有特征,又具有公开性和开发性特征,因而呈缴制度在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数字化加工存储、网络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网络化传播中,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也是十分必要的。

  4.3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的保护和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除建立保护名录和传承认定机制外,还需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网络化传播、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有法律许可和保证的范围内进行。                                

                                                                                                                                                                                                                                                                                                                                                                                                                                                                                                                                                                                                  

  参考文献:

  1.徐嵩龄,张晓明,掌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3120

  2.郭家义,吴振新. 基于资源类型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3.郭海明,邓灵斌.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

  4.刘毓华.图书馆与网络文化建设.图书馆学研究,20063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