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

  张玉梅

  (北京市平谷区图书馆 北京 101200

  

  [ ]  地方文献类型丰富,具有地方区域性和历史资料性两个主要特征,作用重大,是重要而特殊的文献信息源。开发利用,合理收集、科学管理、全面开发、情报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图书馆 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只有充分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资源,才能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1地方文献是特殊而重要的文献资源

  .1 正确理解地方文献的定义

  地方文献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地方性和资料性,这是广义的地方文献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了新的更为科学的定义,以中山大学骆伟为代表: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并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这一概念强调了在内容上涉及该地区的文献,从而排除了内容不涉及本地区的地方人士著述和本地出版物。这就是说,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只要具备以上两个特性,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应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属于我们征集的范围。国内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较出色的馆,如甘肃省馆、湖南省馆、首都图书馆均遵循这一原则。

  1.2 地方文献类型丰富多样

  地方文献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内容划分为:地方社会科学文献、地方自然科学文献、地方经济文献等等。按形式划分为:①载体形式甲骨地方文献、金石地方文献、手抄地方文献、刻印地方文献、印刷型地方文献、缩微地方文献、视听型地方文献等等。②文种形式:汉文地方文献、少数民族文地方文献、外文地方文献等等。③著述形式:地方志、地方谱谍、地方丛书、地方工具书、地方图录、地方笔记、日记、地方碑志、地方印章、票据和表格、地方信札、地方档案等等。④时代形式:古代地方文献、近代地方文献、现代地方文献等。

  1.3  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地方区域性,另一个是历史资料性。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部分,如湖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历史资料性,则是地方文献非本质的主要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遑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原主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

  1.4  地方文献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搞好地方文献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资料,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为地方各级各类领导决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地区经济提供重要信息资源,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为编史修志、文艺创作提供资料及素材,繁荣文化事业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材料,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存地方文献资料,弘扬地区民族文化。

  2  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合理收集是基础

  2.1.1  收集的原则

  依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确定收集范围,制订并遵循收集原则。①地域性原则。合理确定其地域范围,既要收集本地区地方文献,又要收集与本地相关的周边地区文献。②时效性原则。一方面,要合理确定时间范围,具体确定全面收集、重点收集、一般收集的时限;另一方面,抢时间收集古代地方文献,争时间收集近代地方文献,定时间收集现代地方文献。③系统性原则。收集地方文献要求做到全面、完整和连续。各学科地方文献全面收集;各载体类型地方文献完整收集;常规地方文献和灰色地方文献并重收集;重视收集零散于其他资料中的地方文献。④针对性原则。不同的图书馆,服务对象不同,地方文献的收集也就不一样,要求做到目的明确,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形成特色馆藏中特色。⑤协调性原则。馆际协调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收集地方文献的侧重点,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地方文献网络,为实现资源共享打好基础。⑥适效性原则。合理确定地方文献的收藏复份,避免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重复收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形成最佳收藏结构体系。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的载体日趋多样化。因此,除了继续做好纸质地方文献的收集外,不断扩展和补充缩微、视听、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的收集,已成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确保地方文献内容系统、完整的重要途径,尤其网上地方文献信息的搜集,它不仅需要有高新技术的硬件设备的支撑,更要求馆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技术素质。从网上全方位地搜索、下载本地区地方文献信息,可以说是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

  2.1.2  收集的方法

  广开收集渠道,拓宽收集途径,采取多种收集方法。①征订。与各类出版发行机构保持联系,通过文献征订单订购出版发行的地方文献。②现购。多渠道获取地方文献发行动态;定期到书店、书市、书摊,通过函购和现场采购收集。③缴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规定本地各单位公开出版发行、内部编印交流的地方文献,必须主动及时送交几份图书馆收藏。④索取。定期跟踪采访本地相关单位及地方名人,及时掌握有关地方文献信息,主动上门访求索取。⑤复制。通过各种目录,了解地方文献缺藏信息,在遵守版权和著作权的前提下,采取复制手段收集。⑥析出。许多地方文献收录于大型丛书、总集、文集、报刊等文献中,通过复印、扫描、摘抄、剪辑等手段收集。⑦交换。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定期交换地方文献。⑧捐赠。开展读者研究,倡导捐赠活动,接受个人、机构团体捐赠地方文献。⑨代集。利用上下级关系、协作关系,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为征集地方文献。

  2.2  科学管理是保障

  地方文献的管理主要有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形式,前者是依文献出版类型的不同划归不同部室管理,与非地方文献混杂排架;后者是设独立的地方文献部,将各类型地方文献集中于地方文献特藏库。实践证明,集中管理优于分散管理,既方便文献的补充与开发,又便于读者的检索与利用。集中管理由许多工作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很重要。①详细登录。地方文献按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分别进行财产登记。②科学分编。按地方文献学科内容分类,取著者号为书次号,集中同类同著者的不同著作,便于管理与利用。③标准著录。地方文献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标引著录,以“CNMARC”作为机读目录数据格式,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打好基础。④合理排架。地方文献应采用集中专藏、分类排架法。设立地方文献专用库,并划分若干区域,据不同载体类型、外型特征购置不同资料架,分门别类存放各类地方文献。

  .3 全面开发是核心

  地方文献得以充分被读者所利用全面开发是核心环节。根据读者各种需求,将地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整理、加工,活化为动态的信息情报源,开发程度越深,利用就越充分。

  2.3.1编制多种目录。首先,编制多套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按文献出版形式划分为古籍、普通图书、期刊、报纸、视听文献等种类,每类按学科、主题、题名、责任者等检索途径标引编排,分别编制分类目录、主题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含于其他资料中的地方文献应作参见款目析出,保证地方文献的完整性。其次,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专题目录,根据馆藏特色和读者实际需求,编制相应的专题性目录。再则,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图书馆纵横联合、合作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最后,编制地方文献待访目录。通过各地各馆多种目录的查检并编制缺藏待访地方文献目录,为收集者和读者提供参考线索。

  2.3.2编制各种索引。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零散,可见,编制各种索引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将分散的地方文献论文资料线索,分门别类编制专题索引;另一方面,将不同知识点从地方文献中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和位置,编制主题索引、地名索引、著者索引等,详尽揭示地方文献线索和内容特征。

  2.3.3编写摘要和提要。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内容提要和摘要,更加详尽地提示内容信息,便于读者充分检索利用。

  2.3.4汇编专题资料。地方文献分布零散,某一专题或主题文献分散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或综合性文献中,采用复制、摘抄、剪辑等手段将其抽取析出,集中汇编成册。

  2.3.5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地方文献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为此,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逐步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专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等,让地方文献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情报服务是关键

  收藏地方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开展情报服务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环节。根据图书馆具体情况和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地方文献情报服务。如借阅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跟踪服务、专题信息服务。针对读者特定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开展有关地方文献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与编制加工,从而提供专题书目索引、专题文献汇编一整套符合读者实际需求的信息产品,大大节省读者的时间,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开展有关地方文献方面的研究、拓宽地方文献搜集者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把握地方文献产生的渠道,可以更好地开发、研究、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青. 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 四川图书馆党报,1997(1)

  2. 王仁富,艾有义.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图书馆学研究,1993(6)

  3. 黄俊贵. 地方文献工作刍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4. 白皎皎. 我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管理.图书馆学研究,2003(5)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