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特色服务
程松全 方明
(渠县图书馆四川渠县邮编?)
[摘 要] 图书馆具有信息服务的优势,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必须加强地方文献特色服务建设。本文指出建立图书馆网站、开设多媒体阅览室、实施数字资源建设共享工程,是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特色服务数字资源地方文献
当今,以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英特网正在以年增百万用户的速度向全国推进,当人们手握鼠标找寻着各种信息的时候,已明显感觉到“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网络环境带来了人类交流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图书馆的变革。为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服务建设。图书馆特色化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保障基础,它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支撑,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图书馆特色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优势,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离不开图书馆特色服务。 1.21世纪图书馆网络环境
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这就是网络环境。网络图书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在某个地域或系统内,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将所辖图书馆联系一起,进行馆际间的协作与紧密联系互动的一种业务活动系统。其二:是指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图书馆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建成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用户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文献的远程存取和交换。 2.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的发展加速了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同时,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范畴和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
2.1形式多样。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存等,其中许多信息资源类型都是新生事物。
2.2数量大、内容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学科,多个领域,多种语言,涵盖了学术、商业、广告等各个门类。 2.3虚拟化。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数字化和传播的网络化,它不需要专门的存储建筑,以“无墙图书馆”的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体现出广阔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馆际之间形成联合优势。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馆与馆之间达到联合采购,联合存储,从而形成以有限的经费订购更多新品种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使知识信息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 3.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影响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正在形成,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国别限制,而共享全球信息资源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环境的形成对图书馆的影响及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图书馆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服务是全天候的“永不打烊”,而且网上图书馆不受地域、国家的限制,无论你要访问任何一所图书馆,都同样方便有效。只要遵守相关协议,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图书馆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3.2改革了文献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环境不仅提供文本与超文本,具体与抽象的知识信息,而且还提供各种模拟和虚拟能够表达与真实情况一样的事实,并以多媒体(包括图、文、声、像、动画等)非线性方式传递。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纸质载体的传播形式,使文献信息的传播更为方便、快捷。 3.3拓展了信息资源,更新了馆藏观念。网络环境将政府、学校、科研院所、医院、图书馆、家庭联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其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形成了一个新的信息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知识信息。 3.4转变服务手段。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采用了网络传输,计算机管理,声、光、电一体的多媒体服务,服务方式完全实现了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4.地方特色服务的必要性 4.1地方文献特色服务概念内涵
从目前众多的研究论文看,人们虽然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特色服务有一定的共识,但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我认为地方文献特色服务是指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收集、保存、利用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某一专题领域的文献、某一时代的文献、某一地域的文献、某一个人的文献等而专门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特色彩、风格的藏书体系的服务。特色服务,关键在于“特”就特在自己馆具备而别馆不具备的独特风格文献之上的服务。它可以是“独家特藏”的特殊的,超出一般的文献,如四川渠县图书馆的渠县汉阙资料馆藏服务,也可以是“人有我优”的文献服务。 4.2图书馆事业需要特色化服务
面对网络环境,图书馆无疑应加快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然而并非是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就能适应和满足网络环境的要求。网络环境提出的挑战,不仅仅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同时还给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特色化服务。传统图书馆由于受地域及载体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文献信息集散地或文献中心。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地域的限制已不复存在,传播的方式及途径也十分方便快捷,人们并不必非要就近到图书馆来获取文献,因而以地域形成的文献信息集散地已不存在,人们更愿意访问那些信息量大,能满足其需要、服务方便的图书馆。面对这一变革,图书馆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否则将无人问津。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发展图书馆事业就必须加强地方文献特色服务。
网络环境下,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实力,并不在于是否拥有庞大的馆藏,而在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对现代图书馆来说,它既有实际存在的馆藏,还有通过网络供读者使用的“虚拟馆藏”,而“虚拟馆藏”远远大于实际馆藏,图书馆往往要借助于“虚拟馆藏”来为读者服务。同时由于受到馆舍的制约、经费的限制,以及各类型出版物和信息量剧增,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献收藏齐全。这就使图书馆在采集、收藏实际馆藏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只有形成特色优势,才能立足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 5.网络环境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综观我国网络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 5.1搞好调研,确定特色馆藏服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图书馆确定特色服务的规划与决策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和相对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首先各馆应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人物、地理、民俗风情、科研水平、科技成果等情况要有较全面的了解;其次要摸清“家底”及所在地区、所在系统其它各图书馆藏书建设的一般情况,善于发现和确认自己馆藏优势,随后,要邀请社会有关方面专家参加论证。确定本馆特色馆藏的学科、地域、主题及其采集范围、完备级别,作为本馆的特色文献资源。特色馆藏确定后,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才能逐步形成本馆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藏书体系。 5.2互通信息,通过馆际协调确定特色服务
各图书馆要站在社会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高度来进行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特色文献资源中必须走出以往凭一己之力独家“占有”原始文献的认识误区,要破除本位主义,认清这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工程,图书馆必须建立横向联系,团结协作,携手共建,树立“拥有”优于“占有”的新理念,以形成社会文献资源建设的合力和避免重复浪费。至少应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搞好协调,以共建共知共享为目标,将各馆拟建的特色馆藏放到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大盘子里去衡量、裁夺。要保证重点,突出重点,以需定藏,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主动深入地开展工作,利用联合编目,馆际互借,有偿交换等手段广泛地去搜集获取利用相关单位的文献信息。 5.3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注重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开发
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信息技术可以用钱购买,而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资源是用钱买不到的,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信息资源,尤其是经过深加工的中文信息资源。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国信息占2%,中文信息只占千分之几。另外据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最近对中国文化领域的现状提出了“文化赤字”的说法;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的“入超”。统计数字也显示,2004年中国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的版权达4068种,进出比为290:1;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新加坡引进版权也达156种,而输出仅30种,进出比为5:1。这样严重的“文化赤字”与中国正在和平的崛起的大国形象极不相称,也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建立超大规模中文海量数据库,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开发数据库的同时,我们应注重地方文献数据的开发。 5.3.1 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地方文献的采集、收藏与利用在地方文献工作中也将处于首要地位。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网络带来的不仅是征集空间的扩大和征集手段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实质性变化。在征集方式上,从以往的上门征集、电话、书信征集扩展到网上征集。网上征集包括:①通过网络了解征集信息、宣传征集政策,建立网上征集渠道。如可在本馆网页设立“征集”栏目,包括“征集通告”、“征集动态”、“赠书目录”等内容。这样可与赠书者建立即时互动的联系,及时沟通征集情况,还可广泛宣传赠书者的德行,吸引更多人支持这项工作;②通过网上检索,直接下载所需信息,或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通过分类等处理后链接到网页上。 5.3.2 建立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在本馆主页上免费提供给网络用户使用,使互联网用户对各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信息得以知晓。这是实现馆际互借、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 5.3.3 建立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仅以书籍形式出现,而且更多的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式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他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的速度和醒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除了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在不出现或解决了著作权问题的前提下,转化为数字化的可检索的数据,建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以深入、广泛地反映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为网络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 5.3.4 建立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非书资料数字化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新技术,通过对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编辑、压缩等技术处理,把馆藏地方文献中的各种声像资料转换成电脑可识别的数字化资料,储存在电脑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录音、录像资料的网上视听阅览,建成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如上海图书馆的上图数字图书馆点曲台,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歌舞等建成多媒体数据库提供上网,读者无须直接到图书馆就能使用这部分文献资料。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既方便了用户,也有利于对非书资料类型的地方文献的保护,解决了长期以来这部分资料的使用与保管的矛盾。 5.3.5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普及,特别是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上反映地方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不断涌现,成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发对象。根据我国图书馆现有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对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参与网络信息组织,建立地方信息资源导航库。②筛选网上地方文献,建立网络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如深圳大学图书馆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以及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利用互联网上的地方文献资源,建立了特区大事记、特区法律法规、特区二十年专辑等专题数据库,以Web浏览形式供读者使用,受到学校师生和“中心”研究人员的好评。 5.4建立图书馆特色网站,开展特色服务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就是网站,图书馆对外服务大多可以通过网站来实现,因此,网络环境下开展特色服务,关键是建立好图书馆网站,设立专门的地方文献、新书推荐等栏目。网站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图书馆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创建自己的特色网站,将特色数据纳入网上,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创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网络时代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能。 5.5组建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实施数字资源共享工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图书馆应加大投入,组建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实施数字资源共享工程。据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有1.2亿,居世界第二位,未来几年人数还将成倍增加。针对如此众多的网民,图书馆应及时调整服务方式,采取主动出击,打好高科技品牌战略——电子阅览数字资源共享这张牌,引导青少年来馆阅览、上网、读书、畅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努力学习,拼搏向上。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特色服务是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从现在做起,把握未来,相信图书馆特色服务将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黄长伟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如何应对社会网吧的竞争图书馆建设 2004.1 2. 张宇峰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建设[J] 2003.2 3. 方 明关于21世纪现代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21世纪中国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20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