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网络信息增加地方文献收集新途径
周众喜 张宁梅
(海宁市图书馆 浙江海宁 314400)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网络文摘编辑方法,从网络文摘的编辑实践中谈了网络文摘著作权的法律问题,呼吁早日制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提供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搞好地方文献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利用工作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 地方文献收集 网络文摘 著作权
二十世纪末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遍及全球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正在形成。网络化的出现,在给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目前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给县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家知道,文献是记录信息的载体,地方文献就是文献载体中记录某一特定区域相关的人、事、物等信息的那一部分。图书资料的典藏与利用即是图书馆工作,图书资料的典藏是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一般服务部门是这样,地方文献和参考咨询部门更是这样。但是,有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不难体会到,地方文献的收藏较之普通图书的收集就其难度而言却要大许多。
过去,关于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我们的先辈和同行已经有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实践、经验和建议。在这里,本文想就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采集——网络文摘的编辑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 选编网络文摘的缘起
我们有一段时间,在读者服务部门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介绍馆藏,指导阅读,也把引导读者如何搜集资料作为一项工作。
海宁是花灯的故乡,它的针刺制作花灯片的精致工艺使海宁花灯名扬海内外。李善兰是近代杰出的科学家、翻译家,在晚清的西学东渐中,与传教士利玛窦等合作将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引进中国,使中国的传统科学逐渐汇入世界的发展的洪流中。李善兰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但在这位近代科学先驱的家乡的图书馆,无论是李善兰的著作还是他的生平资料都非常残缺。我们在为“絮说花灯”选题搜集资料时,同时采用了网络文献检索与书本文献检索的途径,当时搜索到一篇名为《灯》的短文,署名李善兰,由于保管不善,用后丢失了,后来笔者有机会到地方文献部门工作,与共事的老师说起李善兰的《灯》来,大家不禁一动,可是当重新在网上搜寻《灯》时却没有能再找到,大家都为之深感惋惜。至此,我们就萌生了下载网络文选的设想。
因特网上的环境是变化的,任何网站资源都有在短时间内建立、更新、更换地址或消失的可能,网上的信息资源也是瞬息万变的,捕捉网上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并将其以纸质的形式定格保存下来补充馆藏,也许可以弥补一下目前地方文献出版物数量少、收集难的缺陷。这就是当时决定选编地方文献网络文摘的缘起。
2 网络文摘的定义和定位
文摘一词源于拉丁语abstractus,意为“抽取”。文摘原是指对文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浓缩提炼而成的短小精悍的一种特殊文体[i]。是指一份文献内容的缩短了的精确的表达,无须补充解释和评论。网络文摘是指将网络上检索到的某一专题下载、保存起来的文献资料。
县市公共图书馆是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其读者构成、读者需求都有它“基层”的一面,读者中缺乏专业的文史研究工作者,从事地方文史研究的人员少、文化水准起点不一,基层图书馆需要在它的读者中选择、培养自己的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
古籍地方文献零星地散落在各个不同的文献单元之中,阅读的不方便和文言文的障碍让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望而却步。用方便的、基础性的地方文史读物来普及海宁文史知识,让我们的读者一册在手就可以大致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主题,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史研究的兴趣,在阅读中更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或者进而由此成为地方文史研究的爱好者,这就是当时我们对网络文摘的大致定位。这样的读物也能让基层的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由冷僻变得通俗起来,发挥地方文献部门在普及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中的更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想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的网络文摘从无到有逐渐地被读者所知,被读者肯定和需要。
3 网络文摘资料的选择及编辑
我们在网络上选择哪能些内容作为我们网络文摘的备选内容?如何对它们进行编辑的呢?
一般地我们利用在GOOGLE搜索引擎页面输入主题词的方法进行检索。只要键入一个关键词和词组,系统就提供一个符合需要的站点的列表,这个主题词我们一般选择的是人物的姓名,这样就有了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的检索。然后视情况对人物涉及的人、物、事件作专指性较强的进一步检索,用最基本的技术方法复制在写字板上备用,但对无法用最基本的技术方法复制下来的资料,绝对不用其它的技术手段,一般我们只复制站点列表上的提示。
这是备料阶段,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能收集到的最多的信息。
在完成了信息的捕捉以后,接着就是对拥有的信息进行取舍:一方面对信息进行归类,将相同的、相近或相联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另一方面对重复的,比较零乱或相对不合适的内容进行删除;其次是精选,对粗选信息(全文下载或部份节选)进行留有余地的切割:首先对粗选下来的信息再进一步地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保留下最核心或是本馆纸质文献中没有保存或有保存但资料比较单薄的那一部份内容,其次对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作出初步的搭配。
这就是筛选,是第二步的工作。
接下来就是第三部份的工作——加工,在地方人物资料的编辑中我们主要对上述精选部份分别剪辑编排,在操作时,我们注意保留题名、作者、网址,以备读者使用时作进一步的查询;同时在照录、保存信息的原始性的前提下,对明显错误的人名、地名、错字等进行订正。这样,网络文摘就做好了,然后复印几份给读者使用。
网络文摘的编辑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和编辑经验,同时要求编辑者了解有关地方历史文化,以避免下载的网络信息中留下明显的纰漏。在编辑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权威性、准确性、目的性、时效性和全面性。
我们目前选择的是地方人物的专题资料,这只是网络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的极小一部分,更多其它的信息有待于我们以及我们广大的同行们根据需要去发现、发掘、选取和利用。
4 我们对网络文摘编辑与著作权的一点认识
从编辑网络文摘之初起,有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图书馆从网络上下载数字资源是不是形成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侵犯?怎么做才能在网络文摘的编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总则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作品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著作权:(五)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
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先例前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效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目前缺乏图书馆法对图书馆工作者工作范围和内容作出允许和限制的具体界定的情况下,网络文摘的编辑似乎会走在侵权的边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的环境并不宽松。
但是,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著作权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另一方面,在维护作者利益及公共利益的平衡上,最终的目的也是促进全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而这个目的与图书馆以自身的努力为建设学习型的和谐社会,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的目的是一致的。
提倡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个终身学习不仅仅是指公民接受学校教育,而且还包括业余的或其它形式的社会教育,县市图书馆有必要以充分的努力拥有尽可能充分的馆藏信息资源,为读者创造学习的条件,提高全民素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节权利的限制中允许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该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受的其他权利。
从制作网络文摘的经历来说,编者遇到的、大多数是连“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提示也没有的网络信息,从其注来看,作品大多已在其他出版物上公开过,这种情况即使首次进入互联网络,也不应视为发表。也许还可以认为信息提供方已经为这些信息的可能利用者解决了版权问题。
图书馆是一个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益性机构,将复制成电子版本的信息再一次复制(还原)成文本的形式,这是对作品的再一次复制使用,无论是作为人类信息的保存者还是一个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机构,图书馆都有这样的义务:将信息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根据义务和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图书馆员的职责使我们应该具备“向社会公众或者特定对象开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在网络环境下,所称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指纸质、声像、胶片、电子、网络等一切载体形式的知识或信息的记录”的权利。“图书馆应当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科学合理地确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方针,形成完整、系统、有特色的馆藏体系”的权利(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送审稿)》)。
这样看来,网络文摘是可以制作的。但从笔者内心来说,真希望作为母法的宪法能有更实际的权威;真希望图书馆界的根本大法能早日颁布实施,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因特网日渐发展的今天,仅仅依据馆藏有限的纸质的文献信息,很难满足读者的需要。网络文摘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更好、更全地保存地方文献、为读者服务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5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的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给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将已有的信息制作上传或做好各网址间的链接,以此方便读者查阅。就各县市图书馆而言,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读者群的需要、根据各图书馆的自身的定位,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以一定的形式选择下载各自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以弥补当前馆藏的不足,为读者服务,为当地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服务。
网络文摘的制作是一个很小的行为,但如果大家都各取所需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利用起来,使网络上的那部分资源的潜在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充分的利用。相信一定会给我们整个社会创造较大的效益,这也正是我把网络文摘编辑实践写出来的真正的目的。
采集网络文献,增加地方文献采集的新途径是一件值得尝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晨雁.对知识产权概念的质疑与反思.福建论坛,2005(9)
2.匡文波.与网络媒体发展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思考.著作权,2001(2)
3.薛虹.网络环境下知产法的新发展.http://www.nurule.org.cn/symposium/c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