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试论地方文献的私家收藏

  赵长海

                          (郑州大学图书馆 河南郑州 45002

  

  [ ] 本文通过对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对地方文献收藏史的考察,认为地方文献适宜私人收藏,可和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互为补充,并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文献 河南 网站 数据库 藏书

  

  1 “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其鲜明的地方性有别于其他文献。

      我国当代的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起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至50年代后期,杜定友先生在南京会议上宣讲《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以后,各地的地方文献工作出现了第一次较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部1982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已经包括了“搜集、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一条;关于藏书建设部分,也有“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的规定。此后,各地的地方文献工作出现了第二次较大的发展。

      自八十年代末,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及收藏市场的兴起,私人藏书队伍不断壮大,各地先后出现很多以收藏本地地方文献的藏书者,其中不乏很有特色和较具规模的收藏家。只是许多藏家不愿太彰显个人,故不为图书馆界所了解。其实在各地收藏圈内,收藏本地图书、报纸、门券、票证等很专门的藏家比比皆是。甚至许多藏家的特色性十分鲜明,资料的完备性甚至图书馆也相形见绌。如河南有专门收藏焦裕禄文献的藏家,收藏所有有关焦裕禄的文献、报道和照片甚至实物,并先后举办过多次展览,起到较大的反响。有专门收藏林州市红旗渠资料的藏书者,有专门收藏河南各个时期门票门券的收藏者,有专门收藏河南文革报纸的收藏者等。这些收藏者的专题文献收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性,且十分系统和齐全,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值得图书馆地方文献界所关注。

  笔者个人收藏河南地方文献,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渐具规模。现已经收藏有河南各类地方文献四万余种、五万余册。包含省志、县市志、旧志整理本、村镇乡志、厂矿企业志、各类专业志及各类统计资料,全省各类地方史、年鉴、党史资料、文史资料基本齐全;河南省家谱等近百种;各类名人手稿5000余种,达数百万页;建国后到八十年代的河南剪报资料数百本,主要是有关河南情况的剪报资料;各类解放区出版物400余种;解放前原始档案一批,如抗战期间焦作中福联合公司的各类档案,抗战期间河南各银行账目等;另外尚有辞源自1915年修订手稿数百本,修订卡片手稿50万张,其中仅河南参加者即有一百余位,有许多为语言文字界的著名人士;线装古籍有少量入藏,一些抄稿本为国内所仅有,如:咸丰年间手稿本《弹弓秘谱》,绘图甚多,很有价值;抄本《歧路灯》与通行本多有歧异之处,另外稿本及抄本家谱数种也很稀见。与此同时,现已经搜集到全国各省县市志三千余种。并建立了河南文献网站(http://www2.zzu.edu.cn/habook,在此基础上,与郑州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了河南地方文献阅览室,每天都有来馆查阅的研究人员,随着中原文化研究的兴起,许多研究者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主要依据我处馆藏资料。通过网站和电话咨询的更是比比皆是。基本上已成为河南地方文献的信息和研究中心。

      随着近几年中原文化研究的逐步开展,河南文献网站现已经链接到郑州大学网站,在郑州大学图书馆网站也有详细揭示和链接。20045月,河南地方文献专题特色数据库得到全国高校CALIS批准,正式作为CALIS“十五”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现准备录入数据近十万条,图片上万帧,全文资料600万字;目前正在和郑州大学联合筹办郑州大学河南文献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为国内外研究河南、了解河南的读者服务。

  私家收藏纂辑地方文献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数千年,历代对典籍的重视和编史修志的传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国家和政府在编史修志,许多大的家族也很重视出版编写本家族的著作,家谱的编修更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有的传统。“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①藏书史上收藏地方文献、乡梓文献的藏书家比比皆是。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是收藏明代地方志书的宝库,虽多次遭到侵吞和盗窃,现尚存明代志书271种,仍然是我国收藏明代地方志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其中164种为仅见之本。现在天一阁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著名学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的玉海楼藏书,由于受“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收藏大量浙江地方的文献。仅温州地区的乡贤先哲遗著就收藏460多种,内有明刊本32种,明写本2种,抄本210种,稿本10种,传抄本1种,日本刊1种。②孙衣言在《玉海楼藏记》中说:“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者,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无欲为一家之储也。”③又如清末盛宣怀,别号愚斋。藏有图书10万余卷,盛尤嗜乡帮文献,辑有《常州先哲遗书》,著《盛氏图书馆善本书目》等,其藏书其中有一部分最后入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仅地方志即达600余种。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张寿镛的约园藏书十六万卷,其中有为数众多的宁波地方文献和乡贤遗著,是其多年有计划地搜购、传抄、辑佚而得。并以之编刻了《四明丛书》八集,计187种,1172卷,自己著有《四明经籍志》、《四明经籍提要》,对浙江地方文献保存整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浔嘉业堂藏书楼收藏乡邦文献丰富。藏地方志约有四千种,除去复本,计有11583252215957册。其中海内珍本有62种,还有不少其他类型的地方文献,在此基础上,编著刊印有《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求恕斋丛书》、《留余草堂丛书》、《希古楼金石丛书》、《辽东三家诗钞》、《章氏遗书》等。嘉业堂藏书大部分于解放后归浙江省图书馆,现作为一个书库,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学者对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极为热心,成绩也很大,影响及于整个学术潮流。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五章里,提及清人之大规模网罗遗佚,往往从乡邦文献入手。至民国期间,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之“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曲实”,走的也是这条路。鲁迅在《杂集》序中说:“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创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累为一帙”。④由此可见鲁迅为编著此书搜罗了大量乡梓文献。周作人与乃兄具有同样的爱好,在其众多的书话作品中,有关乡贤的著作品评占有很大比例。

  现在许多收藏地方史志较为丰富的图书馆,多为私家藏书捐赠或转让。

  天津图书馆以地方志收藏丰富而著称。据《天津市图书馆志》记载,该馆馆藏志书3700余种、5300多部,约占全国保存志书总数的40%以上(不包含现代志书)。⑤天津图书馆之所以成为收藏地方志大户,缘于银行家任凤苞的无私捐献。任凤苞积三十多年之功,搜集方志2591种,1952年任凤苞毅然将天香园藏志全部捐献给天津市人民政府,收藏于天津人民图书馆(今天津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因拥有丰富的古代志书构成馆藏特色,任凤苞功不可没。⑥

  九峰旧庐楼主王绶珊,收藏方志2800余部,其中明代编印的《山东通志》、《八闽通志》、《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宁波府志》、《湖州府志》等为世所罕见。此批方志后归南京地理研究所,成为南京地理研究所的特色馆藏。

  河南著名藏书家李敏修后人在解放后将大量的中州文献捐赠新乡图书馆,计有:抄本671部、1408册;稿本67部、274册。其中不少的手稿、稿本、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甚少。有的已成为稀世孤本。这批藏书现为新乡图书馆的特藏。

  地方文献适宜于个人收藏

  地方文献大多为非正式出版物,有些方面的藏品甚至不能引起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但在民间和收藏界因市场作用,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文革小报、传单、连环画、电影海报;各类票证如门票、粮票、汽车票火车票、发票等;其中许多门类是和地方文献有关的,系统齐全的收藏对于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些资料因十分零碎繁杂,对此类藏文献的搜集除需要对藏品和市场有较深入研究外,尚需要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这均非图书馆等收藏机构所专长。就如古旧图书的经营,是一种个人色彩较浓的经济形式,如果非要国有化和规模化,反而阻碍了古旧书业的正常发展。与此相类,地方文献许多门类的收藏或许私家收藏更有其充分发展的余地。

  许多地方文献的搜集主要来自各类旧书市场及古玩市场,而这些市场的交易在大多在星期双休日或非上班时间。有些图书馆规定从事地方文献搜集的同志可以不正常上班,每年需要搜集若干品种的地方文献,但地方文献的数量虽然可以量化,但质量却难以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地方文献的搜集渠道方式多样复杂,交易多是现金即时结算,而且机会是稍纵即逝,所以对于图书馆的正规化管理来说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同时,随着国内各拍卖机构对古旧图书的拍卖,每年仅古旧图书的拍卖就有近万种,这其中不乏许多珍惜的地方文献,现在虽然也有图书馆参拍的,但可说是聊聊无几,大多流入了各私人藏家的手里,而这主要是因为古旧图书的买卖,随即性较强,不仅需要懂得版本知识,更要掌握市场的动向。这些在目前情况下,均非图书馆所长。

  私家收藏地方文献的功用

  41 私人收藏地方文献有培养人才、繁荣学术之功

  著名学者藏书家黄宗羲曾说过:“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⑦因地方文献载体多样、涉及学科广泛、时间延续较长,收藏者不仅需要对地方文化历史要有深厚的兴趣和研究,对文献学、版本学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外,尚需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对于收藏者本身学养素质要求较高。另外收藏地方文献不仅经常和各文献生产单位、出版部门、及众多学者的交流,甚至要不时和旧书商(摊)打交道,所以对于出版市场和旧书市场的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本地人从事收藏本地文献一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者因长期关注本地区地方文献的出版和交流,因“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也极易引起对本地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较长时间的收藏熏陶和研究可造就地方文献或某些学科方面的专家。这也是许多学人收藏地方文献的原因所在。还有,收藏者本人利用自己的收藏,编目整理,研究撰述,教育子女,推广使用,宣传家乡,表彰先进,均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学术研究。

  4私人收藏地方文献有利于社会良好的文献保存风尚

  地方文献对于许多部门生产及出版文献的部门来讲,因时效性强、个人色彩较浓、使用价值偏狭,很容易废弃。如许多交易会宣传材料、学术讨论会单篇论文、各类图书的初稿或送审稿、个人自费出版物、各时期的票证等等,随着较多私人对此类专题文献的收藏和市场的兴起,其价值将会逐渐受到重视,这对于地方文献的保存和整理都是十分有利的。正所谓古谚所云:“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捐细流。”随着私家对地方文献的热爱和收藏,对于社会读书藏书的良好风尚养成是积极有利的。

  43 私人收藏地方文献为热爱乡梓,热爱祖国提供生动、具体的乡土教材

  “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正是中国历来重视地方文献作用的生动写照。人类知识的增长多是从认识自己最直接最亲近的事务开始。地方文献为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所以最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供了最直接生动的教材。

  44 私人收藏地方文献有补益国家藏书,充实公共图书馆典藏之功

  中国文化历数千年而不衰,藏书家对于保存传播文化功不可没。其中私人藏书是历朝历代国家藏书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将进一步实现民主化、平等化、网络化,任何政府和藏书机构即使对于当今出版物也很难说收藏齐全,更不用说对于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资源,所以私人收藏地方文献在当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45 私人地方文献的收藏需要和图书馆合作与交流

  私人地方文献的收藏因受个人精力、财力和兴趣的影响,很难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长时期的延续,在利用上也因编目整理的难度和场地限制,很难为更广大的读者所利用。所以私人地方文献收藏需要加强和各类型图书馆的联系。同时社会需要提供私家藏书走向社会和广泛传播的法律保障和渠道。在这方面,200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对于私人博物馆及图书馆的兴建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学诚.修志十议.中华书局,1985

  2.夏桂廉,陆健.书香百年玉海楼.光明日报,2002.01.10

  3.鲁迅.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三卷,.会稽郡故书杂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4.天津市图书馆志编修委员会.天津图书馆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杨大辛..藏书献书任凤苞.《天津日报》专副刊-文史-14-2003.12.1

  6.黄宗羲.四部丛刊初编本南雷文案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