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论信息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对策

  刘朝

  (首都图书馆 北京 100021)

  

  [ 本文对网络地方文献信息可用性进行了论证,对网络对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府网站评估 网络 地方文献采访

  

  地方文献记录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地方文献因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正成为当今公共图书馆的收藏和利用的重点。为使地方文献工作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必须要与时俱进。拓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新路子,激发地方文献工作的活力,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由于地方文献对于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发展,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大大增加,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转化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的—部分,并提供给包括非网络利用者在内的广大读者,已成为—个有待地方文献工作者特别是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从文献的出版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特种文献。由于公开出版物的采访方法相对固定,受网络影响较少,所以本文对于采访工作的探讨多指非公开出版物和特种文献。笔者作为北京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人员,下文所述也多从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出发。

  网络地方文献资源可用性论证

  网络自其产生以来就以其庞大的信息容量和极快的更新速度闻名于世。然而它的缺点也是同样明显,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其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直到今天仍受到质疑。我们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者一直关注着网络资源采集的可行性,为保证北京地方文献收藏的学术水平,我们对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的可用性做了大量的论证。

  北京市政府的门户网站“首都之窗”于199871日开始运行,属于国内比较早的政府门户网站。2002年中国IT产业调研和咨询机构计世资讯(CCWResearch)把政府公报、政策法规、导航服务、办事指南、网上调查等25项评估指标,划分成三大类、九小类,即网站内容服务指标、网站功能服务指标和网站建设质量指标三个一级指标,政务公开、特色内容、网上办公办事、网上监督、公众反馈、特色功能、设计特性、信息特性和网络特性九个二级指标。对北京、昆明、上海、重庆等36个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评估,满分10分,发现36个城市政府网站平均分仅为4.96分,主要是网站易用性、条理性、时效性等比较差。所以当时的网络地方文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具有可用性。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的普及率上升,但是绩效水平仍然较低。中国76个国务院部委、直属单位、办事机构及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共有73个单位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部委单位网站的拥有率达到96.1%,比2004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81.3%的地方政府拥有网站,比2004年上升8.4个百分点。根据评估结果,31个省级政府中28个省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拥有率为90.3%,与2004年保持不变。333个地市级政府中已有316个拥有门户网站,拥有率为94.9%,比2004年增长1.8个百分点,没有政府网站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计世资讯发布的《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评估研究报告》,项目组对69个国务院组成部门、31个省级政府、32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201个地级政府和129个县级政府网站进行了综合评估。

  2004年相比中国政府网站建设质量稳中有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69个国务院组成部门网站平均分和去年持平,仍然是5.4分。31个省级政府网站平均分比2004年高出0.4分,达到6.1分。不过,北京市和上海市史无前例地达到优秀水平,分别为8.3分和8.0分,也是所有被评估政府网站中得分最高的网站。

  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其发布的地方文献资源也趋于规范化,时效性也很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对于网络上北京地方文献资源我们采取了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各大综合网站为辅的原则。

  网络对于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影响

  采访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为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因而也是最值得研究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地方文献采访工作中,不掌握文献信息来源便会山穷水尽,一筹莫展;而掌握了文献信息来源则可登堂入室,左右逢源。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环境为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创造了空前复杂又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为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如何在大量的信息源中发现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2. 1地方上文献生产系统

  2.1.1党政机关

  一般指地方党委、地方政府的各级职能机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和地方政

  协,另外也应包括各民主党派的地方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要产生大量与地方事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决定、指示、规定、办法、报告、规划、会议录、统计数据等各种文件。

  2.1.2科研教育机构

  一般指地方上的社会科学研究院所、一部分地域性较强的自然科技研究机构,以及高等

  院校等科研教育机构。社科研究机构除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外,也要注意诸如社会学、城市学、法学、教育学以及文艺、体育、民族、宗教等与地方事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地质、水文、气象、农林畜牧、生态、勘探测绘等部门。这些研究机构所产生的科学论文和科技报告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产生这些科学文献的基础材料是一个更广大的文献群。

  2.1.3地方企事业单位

  比较全面的了解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是对于党政机关的统计数据、文件的有益补充。

  2.1.4地方群众团体

  主要指工会、青年团、妇联、以及地方一级的各种学会和协会。地方工、青、妇组织是

  政治性的群众团体,其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都不容忽视,省、地以上的工、青、妇组织还设有各自的专业研究机构,往往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些还搞得很正规,是比较重要的地方文献源。

  2.2传统采访工作信息来源的不足

  以上所述是地方文献重要的文献生产系统,传统的采访方法大都通过地方报社、杂

  志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些传统媒体被动获取信息。同时,通过采访人员长期工作的人际网络关系也能够获得一些信息源。但是,这两种获得信息源的方法都有着其明显的不足。

  2.2.1通过报纸电视等获得信息源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些传布信息的部门由于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并不能给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者带来系统的信息源,随意性很强。采访人员只能全面关注,很难根据馆藏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检索。这就给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并且无形中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采访的工作效率。当然,在早期采访工作中,我们虽然知道这些问题所在,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2.2 通过报纸电视等获得信息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报纸电视这些媒体有着多项职能,所以这些传播信息的部门给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者带来的信息源极为有限。在早期采访工作中,虽然收听、收看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地方新闻是地方文献采访人员每日不可间断的功课。可以通过这些延伸到地方社会各个角落的新闻去联想、去追踪。但是所得的信息源仍然是相对有限的、零落的。

  2.2.3 人际网络关系的不可预知性

  和各个文献生产系统建立各种人际网络关系是采访人员获得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方法有其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人员的变更。无论是文献生产系统的人员变更、联系方式的变更,还是采访人员本身的工作变动,都会不可避免的直接影响这种人际网络关系,从而导致信息源的直接减少。

  2. 3网络对于采访信息源的丰富与发展

  2.3.1 .信息来源的拓宽

  相对于传统的获取信息源的方法,通过网络获得地方文献信息源,用时短、针对性强。

  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上,地方文献的信息源是极为丰富的,由于这类政府网站所发信息针对性强,消息极为可靠。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采访人员的视野,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3.2采访人际网络的相对固定

  通过采访人员的人际网络关系,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系统保持相对固定的文献交流联系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联系非常有可能因某种不可预测的原因而中断。

  基于我们对于网络资源可用性的论证,发现网络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这些文献生产系统在地方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其本身的门户网站大都很受重视,这就为采访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论对方的人员、联系方式还是采访人员本身的变更,我们都能够很快捷的在这些门户网站上找到准确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这就使得整个采访工作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对固定。

  同时,对比于传统的采访工作有时候只能用专业电话查询台来查找联系人的方法,通过网络我们能够直接命中目标,这就极大的提高了采访人员的工作效率。

  2. 4 网络上地方文献的编辑与制作

  文献的编辑与制作,是指地方文献采访人员将零散的地方文献信息按专题加以编辑、复制加工,装订成册,系统入藏的方法。

  网络上除了给采访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来源以外,还有着众多的网络地方文献资源信息。有些单位特别是党政机关,他们的大量文献、资料、公报、统计报表等由于其工作人员地方文献意识不强,数量有限等原因,传统方法很难收集。而通过网络下载,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馆同时也重视特种地方文献如音像资料、光盘、图片、缩微胶片等的收集。分类后编辑制作成各种资料汇编或将之复制后进入北京地方文献数据库。

  2. 5小结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者应该何去何从呢?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能够更具体更清晰地认识到网络这个高科技的产物给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所带来的益处。只有明确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采访人员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这个全新平台的优势,弥补传统采访工作的不足,结合传统采访工作的精髓,进一步去完善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

  结语

  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网络环境又为其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采访工作作为整个地方文献工作的源头,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将技术手段的革新转变为工作方法的合理创新,多形式、多途径、深层次的开展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才能使地方文献应有的价值充分体现,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静.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模式的探讨..图书馆论坛100期纪念刊,2002

  2.邹华享,张勇.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中国IT产业调研和咨询机构.中国政府网站评估研究报告,2002-2005

  4.王 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

  5.陈小敦.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