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谈
赵淑琴
(吉林省图书馆 吉林长春 130021)
[摘 要] 本文回顾了吉林省图书馆建馆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介绍了收集地方文献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本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成果;提出了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吉林省图书馆 地方文献 收集 开发利用 工作展望
1 关于地方文献
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收集范围问题始终是一个难点,收藏范围过小,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本地区社会的发展历程;范围过大,又会使文献内容过于庞杂,失去其真实价值。要想科学地把握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首先要弄清地方文献的概念。近年来,我国报刊刊载了大量有关地方文献的论文,论者们对地方文献的界定尽管表述各异,但在实际内容上并无大的差别。主要定义有:地方文献是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区的一切资料;反映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发展状况的文献资料;地方文献是指反映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料的总称;所有概念的结尾,几乎都要加一个“等”字。这个“等”字特别重要,因为每个定义者都知道:地方文献所包括的内容绝对不是短短几十个字、上百个字所能概括的,如果没有“等”,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所有地方文献都包括进来,可见地方文献涵盖内容之丰富。
在笔者看来,地方文献的真正内容,要远远超过其定义本身的范畴。它是一个个体,又是一个变量。说它是个个体是因为,无论是哪个地区,其历史发展、社会条件、自然环境,以及它所形成的地方文献的载体与内容,都与其他地区地方文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说它是个变量是因为,每个地区的历史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着的,它的疆域、环境、人文条件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然,笔者是从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角度来谈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并不是为了否定专家学者的定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诠释,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用特定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收集地方文献,否则难以形成地方文献完整、科学的收藏体系。
2 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收藏
吉林省图书馆于1954年随省会迁至长春市,1958年新馆开馆时的60万册藏书,全部是新收集来的。在这过程中,我馆一直比较重视地方文献的收藏。此后的几十年至今,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不断地推出一些办法,做了大量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此,愿与各位同行交流:
2.1 方志文献的补充收藏工作。在我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当属吉林省地方志,包括解放前的古籍线装地方志和解放后编纂的史志文献,其中古籍线装地方志是收藏的重点,共有173种。80年代中期,借出版《吉林方志大全》的契机,我馆用整整三年的时间,核对了20多种有关吉林省地方志目录,拟出本馆的缺藏细目,对缺藏部分派人赴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全国十多个城市的图书馆进行复制补藏,共购回复制本文献132种,228册。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馆将吉林省方志基本收集齐全,现存本省方志文献268种。
2.2 为了使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章可循,80年代末期,我馆制定了《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细则》,其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办法、范围、途径以及收集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工作要求与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使文献收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3 设专人负责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不设专人负责,采购人员很容易由于工作忙碌,而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忽略掉。地方文献的收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更不能搞突击。它要靠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来积淀。我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从未间断过。
2.4 每年定期到新闻出版局抄写内部出版图书目录。为了多途径了解地方文献的出版情况,每年年初,我们都到新闻出版局将内部出版的图书目录抄写下来,依此跟踪收集。如不掌握这方面的出版动态,就会失去一些地方文献的获得机会。这种做法我馆已经坚持了20多年。
2.5 到旧书市场收集地方文献。旧书里藏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方志、人物传记、历史文化、图片资料等。目前,旧书市场已经成为我馆地方文献的重要来源。由于旧书市场只限双休日开放,几年来我馆的地方文献收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旧书市场收集和补充了地方文献数千种,有的极具史料价值。如《吉林省解放区银行史料》、《吉林省西南部的燕秦汉文化》、《东北革命根据地钞票》、《吉林省古迹古物调查书》等。最近,我们在旧书市场联系到一位专为我馆收集地方文献的人员,他将收集到的大量地方文献定期送到我馆,我们从中择取需要的部分。
2.6 想方设法收集本省地市县出版的地方文献。本省地市县出版的地方文献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尽力将这部分文献收集到。但由于受地域和条件的限制,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实地去各地收集。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定期到各市县馆,在当地图书馆的带领下,有目的地去收集;(2)委托各地市县图书馆代为收集;(3)馆领导和学会工作人员利用下去考察与开会的机会随时随地收集。利用以上办法,每年我们都能收集到一些从正规渠道获取不到的地方文献。
3 地方文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3.1 地方文献的精细收藏,是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这些文献奠定基础。多年来,我馆在研究和利用地方文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0年馆里正式成立了“地方史志研究组”,自1981年起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志总论》、《中国地方志分论》、《中国地方志详论》、《地方志论文集》、《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吉林方志大全》、《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等。其中《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分上、中、下三册,原吉林省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金恩辉先生和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胡述兆博士任主编。这部著作是两岸图书馆学者共同合作的结晶。它作为整理研究中国地方志遗产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方志做了精心订正和补充,同时进行了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研究。
3.2 《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的发现。金恩辉先生在未经整理的馆藏线装书中发现了《打牲乌拉志典全书》,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部新发现的地方志是吉林省的一部很重要的志书。该志所提供的关于打牲乌拉地方历史资料的系统性,取自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有清以来二百多年册报、文书和档案等第一手材料,其叙述政治、经济、军事、外事各方面活动情况的可信度,远远超过吉林省其它史书、志书中关于清代打牲乌拉地方的记载。
3.3 编辑地方文献资料。为了开发地方文献这座知识宝库,方便读者利用,我馆组织或参与编辑出版了一些大型的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多年来我馆先后出版了数十余种较大规模的书目索引。如:《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共三辑,其中第二辑中文图书部分,第三辑东北抗日联军及抗日武装斗争史料索引,由吉林省图书馆主编;《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吉林卷》;《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全书四册,吉林省图书馆参与编辑。这些重要的文献资料索引,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其中的很多内容成为我馆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素材。
3.4 完成了吉林省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任务。为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我馆按照国图缩微中心的要求,积极进行地方(包括东北地区)文献的缩微复制工作。1989年以前完成对地方文献12万拍缩微复制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又完成了地方文献301种,93万拍,其中地方志196种、14万拍,期刊47种、37万拍,报纸58种(包括建国前38种、建国后20种)97万拍,占整个缩微文献量的70%。
3.5 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随着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是地方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图书馆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我馆的自动化建设2000年才刚刚起步,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并未落伍,在此之前就成立了数据库课题组,进行建库前的调研、论证和方案编制工作。因为有前期的充分准备,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我馆的数据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我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数据库有:《吉林省地方文献提要数据库》、《吉林省游旅资源数据库》、《东北抗联数据库》、《杨靖宇将军专题数据库》、《溥仪专题数据库》、《吉林省图书馆馆藏伪满洲国文献图片数据库》、《中国长春农业博览会数据库》、《吉林二人转数据库》、《吉林方志大全全文数据库》等等。这些专题库的建设基本上是以馆藏资源为主,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地方文献资源做基础,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6 成立地方文献阅览室。我馆的地方文献没有专藏,所有的文献自建馆至今,一直混藏在全部馆藏中。 2002年,我馆在建设地方文献提要数据库的同时,将这部分文献提取出来,2003年成立了地方文献阅览室,实现了我们多年来的愿望。几年来,接待专家、学者和地方文献研究人员近万人。
4 地方文献工作展望
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这其中饱含着几代采购人员的艰辛和汗水,积淀了较好的馆藏基础,在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尽管如此,回顾以往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出努力:
4.1 培养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首先,要求地方文献工作者要有奉献敬业和任劳任怨的精神,比如为了得到一本文献,要多次登门拜访,甚至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对外协调能力,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第三,从事此项工者,必须善于捕捉信息,要时刻关注出版发行动态和新闻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第四,了解本馆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对哪些文献该收藏、不该收藏,做到胸中有数;第五,要求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对本省的历史、行政区划,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要有所了解。地方文献工作者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才会能游刃有余。
4.2 应扩大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目前,吉林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集基本限于纸质文献,从积累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角度来看,这远远不够,今后应注重印刷型文献之外的其他载体文献的收藏。另外,随着国家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图书馆也应该对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真实、全面纪录有关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满族说部、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东北二人转等)的其它载体进行收集。
4.3 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受馆舍条件限制,吉林省馆目前还没有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这无论是从管理角度,还是从读者利用方面来看都是不科学的。在我馆的未来发展中,应该将馆藏文献(包括古籍、民国文献、伪满文献、当代出版的图书、期刊和报纸)中属于地方内容的文献全部提取出来,集中到专门的库房进行管理,并按照文献的载体或者学科体系进行分类排序,使地方文献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便于专家、学者研究和利用。
4.4 把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放在数字化建设的首位。我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对已经建设的数据库要不断进行新信息的补充,使其更加完善;二是要抓紧待建库的启动,如本省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有关汽车、化工、药业等;反映农业大省特点的有关三农问题、玉米深加工等;有关吉林省环境及生态省建设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三是由于基层馆人力和技术资源有限,可以联合他们开发建设一些反映地域特色的,如人参、长白山土特产等专题库;四是对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民画、剪纸等专题库的建设;五是吉林省部分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但无论是专题库还是全文库,建库前的论证和选题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4.5 与地方出版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获得更多的呈缴本文献。地方出版单位呈缴的样本是图书馆补充藏书的来源之一,这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而且可以节省购书经费。所以,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做好这项工作。当然,要使这项工作进展顺利,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袁逸.关于地方文献的搜集.福建图书馆论坛,2005(9)
3.李秀梅,张 琦.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视野与技艺.济南大学学报,2002(5)
4.刘红伟.图书馆应加大征集地方文献的力度.图书管理,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