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邹华享

  (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11

  

  [摘 要]  文章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图书馆要正确处理与所在地区档案馆、博物馆、音像资料馆等单位在收藏地方文献方面的工作关系,确定图书馆的定位形象,拓宽地方文献征集范围,保证收藏重点,逐步形成馆藏地方文献的保障体系。同时,对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建立和健全地方文献征集网络、加强网上资源搜索、有步骤地实现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

  

  引言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同范畴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工作对象。从图书馆层面上而言,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是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收集、科学整理、系统开发、有效利用全过程的研究,自然包括对地方文献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是地方文献工作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当然,也不排斥对地方文献的个体研究,如对方志的研究,对家谱的研究等等,但这种研究因受图书馆的性质和服务宗旨所决定,它是以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为先导,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文献工作,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图书馆界把地方文献研究与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混为一谈,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区别。20064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前言”中说:“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041012日—1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以‘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为主题,……,展示了近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与学术界的进一步联系与合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对话机会,对促进地方文献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前言”的叙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实际上是“地方文献工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名不副实。“论文集”所收文章和分类也值得商榷,一些内容不符合研讨会要求的文章也收到“论文集”中,即使是作为地方文献的代表文献地方志,其研究范围一般也只限定在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方面,至于方志思想、体例、类目设置、版本、价值述评等,那是方志学研究的范围。这样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尚且语义含混,概念不清,更何况下面召开的各类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了。有鉴于此,在条理、深化过去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现实考察,综合地思考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系统地谈几点个人意见,以教正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和学者。

  地方文献的概念和特征

  1.1 什么是地方文献?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后一种理解已经愈来愈被图书馆界所认同和接受,但仍然存在分歧。工欲善其事,先须正其名。要想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概念要标准、规范,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否则,各个公共图书馆就会各行其是,以致于出现地方文献工作大相径庭的局面。因此,首要的是给地方文献一个清晰、确切的定义,揭示其内涵。地方文献的属概念是文献。那么什么叫文献?《辞海》(1989年版):“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辞源》(修订本)“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19837月颁布的《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种定义已被国家权威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所采纳。《图书馆学百科全书》添足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4个要素组成:①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②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③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④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文献”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古今定义有数十种之多。我们给“文献”定义不应拘泥于古代学者对“文献”的诠释,而应该定位在当代认知的水平上。因此,“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定义而应该成为权威性的界说,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不要再穿凿附会,标新立异。玩概念游戏只会混淆视听,贻误工作。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在文献这一属概念下,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循此思路,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1.2 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的范畴,同样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而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1989年版“特征”条)。地方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地方区域性,另一个是历史资料性。

  地方区域性,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方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置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

  历史资料性,这是地方文献非本质的主要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悖离文献老化规律,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遑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但有一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会议交流材料等等。有的甚至是“文献垃圾”,如涉及地方的色情作品;严重歪曲现实的出版物;“文革”中诬陷当地党政领导的所谓“罪证材料”等等,都不宜不加选择地一律纳入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

  1.3 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不能笼统地视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是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内容上不具备地方性的,即使是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不能视为地方文献。但图书馆界还有不少学者有不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黄俊贵先生的观点。黄先生在《地方文献工作刍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1期)中开宗明义,“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文字简练,概念界定清晰,但他又说:“一个地域出版了什么书刊资料,拥有多少数量的登记、统计是某一地区社会进步的综合指数的重要方面,如进而对著作定位、对学术含量进行评估,就更能展示它的人文、思想倾向、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地方出版物不管其内容涉及的学科性质均属某一地域的精神产品,是出版史料、文化志的基础材料,是地域状况研究的一个具有价值的方面,属于地方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藏书建设考虑,建立地方出版物的保存本库是十分必要的。”“试想,不全面查阅近20年来湖南出版的图书,怎能了解湖南在全国出版行业中创造的辉煌,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诚然,一个地方的出版物可以反映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而地方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有纸质型的,也有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出版物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多数出版物在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等11家湖南地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图书1405种(不含合作出版),其中重版书555种。在新出的850种图书中,内容上反映湖南特色的不到10%,现在出版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更加不愿意出版发行量不大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图书。把90%左右不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版图书都作为地方文献,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其实,早在1982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就已经把“地方出版物”和“地方文献”作出了区别,第二章第三条讲省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就明确提出“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至于“建立地方出版物的保存本库”,的确是十分必要,绝大多数省级图书馆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之中。要想了解一个地方出版行业的情况,主要是查阅地方出版物书目和书评及其统计资料,不可能“全面查阅”所有的图书。要想评价一个省出版行业在全国出版业中的地位和影响,不仅要了解该省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还要了解全国其他省市出版物的数量、质量及整体水平。同时,黄先生在文中还说:对地方名人著作无论其祖籍或客籍,其内容也不论是否涉及某一地域,都应属地方文献之列。如果扩展为“地方人士著述,这就失之过滥了。”“之所以将名人著作、传记及其有关资料作为地方文献,是因为名人的业绩、成就、影响以及著作提供的知识,对于研究某一地域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不是仅仅以他们的祖籍或客籍为归属。”需要指出的是,“名人”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令名人辞典编纂者长期困惑的问题。黄先生说“地方名人是指革命活动、事业成就、学术成果在历史上被世人公认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当代“名人”的著作收不收呢?现在就着手收集不是更有利吗?那些现在是“人士”,可能以后是“名人”。因此,上述“名人”的说法是模糊而不确切的。“名人”的著作有的内容很广泛,有的内容专一、艰深,凡著作内容不涉及某一地方的,都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湖南图书馆入藏毛泽东著作2600多种、10000多册,毛泽东是最有名的名人,能否把这些著作一概作为湖南地方文献呢,显然是不恰当的。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清末重臣。1866年移督陕甘,1881年返京任军机大臣,在西北边陲10多年,卓著勋劳,彪炳青史,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中心收藏了很多“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的资料,并未全面收集左宗棠的“著作、传记及其有关资料”,应该肯定,这样的做法是正确可行的。

  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2.1 地方文献学术价值寓于史料价值之中

  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是合二为一的辩证依存关系。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文献,一般不涉及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科学是没有国界的,那就更没有省界、县界了。具有某些地方特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著作,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即使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一般都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只收藏反映某一地域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或者某一领域科研进展情况的史料。杂交水稻的科研基地在湖南,可以说杂交水稻是从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对杂交水稻的研制历史和现状,推广情况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资料应作为地方文献,至于杂交水稻的植种、栽培的理论和技术则不能视为地方文献。袁隆平主编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简明教材》就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又如,湖南省农业厅、林业厅分别主办两种刊物:《湖南农业》、《湖南林业》和《湖南农业科学》、《湖南林业科学》,前者主要是报道反映事业的发展,应视为地方文献,后者是学术性刊物,虽然冠有“湖南”,但不能考虑看作是湖南地方文献。有些文章说,地方病防治是地方文献,也不能一概而论。地方病的地理环境、疫情、防治历史和水平现状、防治机构等方面的资料是地方文献,防治技术就可以不算,如《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因此,地方文献着重文献的史料性,其学术价值是通过其史料价值的实现而显现出来的,并非文献本身的学术性。

  2.2 地方文献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记录,是地方文化的厚重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起着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存史是基础,资政和励志才是其价值的体现和升华。

  2.2.1 存史

  存史,就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这是当代图书馆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文献是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地方文献是对地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录。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有通过文献记录下来的历史轨迹,去了解过去、认识过去,从而把握现在,规划、建设未来。

  2.2.2 资政

  一是为地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时提供地方资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历来新到任的地方官员,上任初始,必先查阅地方志及有关地方文献,了解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资源分布情况以及风俗民情,再思考为官一任的施政方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更要注意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不能凭主观愿望搞什么“政绩工程”,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客观规律,必然会造成劳民伤财,群众怨声载道。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洞庭湖区大搞围湖造田,破坏了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给洞庭湖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决心综合治理洞庭湖,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学者查阅了洞庭湖区20多个县市的地方志以及该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料、水文资料、气象、气候资料、灾异资料、人口、物产资料,还有历代治理洞庭湖的资料等等,凡是有关洞庭湖的文献记载、考古资料等,进行了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反复论证,进一步明确了洞庭湖治理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综合治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方针和“南北兼顾、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工作方针,从湖区、四水和长江干流三个方面研究提出根治措施:上游要加强水土保持,中游要梯级建库拦洪,下游要进行清淤、疏浚、固堤。

  二是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进而发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各地在找矿、找水、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方面都在地方文献中得到了大量的线索和数据。现在,人们一提起湖南,就想到张家界,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及随后开发的杨家寨风景区组成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801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著名国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是一颗风景名珠》,称张家界是“绝代佳丽”,“比桂林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是美的“画章”。此文被多家报刊转载,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此后,才引起湖南省、大庸县、慈利县、桑植县的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出发展旅游业的方案。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清《永定卫志》、清乾隆《永定县志》、《续修永定县志》、《永定县乡土志》、《民国大庸史初稿》、民国《慈利县志》等志书对武陵源地域的行政位置、地形地貌、森林物产资源、风景名胜、人文景观、风俗民情都有很详细的叙述,历代文人墨客进入张家界、百丈峡等地,莫不惊叹“人游山峡里,宛在画图中”。武陵源风景区的建设者正是通过上述地方志提供的线索和资料,来划定旅游区的地域范围,调解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在开发中因争地域的矛盾和纠纷,“按图索骥”,不断扩大旅游景区和景点。

  三是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从事专业研究提供系统资料。有如家谱、族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可供相关学科研究利用。例如,关于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烈士的生年有5种说法,各持己见,都是秋瑾亲友的回忆,无足徵信的史料。前几年在湖南双峰发现了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字子芳)“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诰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在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即公元18771115日,这个日期应该是准确的。因为在光绪二十年,秋家与王家在湘潭联姻时,要互换双方的庚帖,上写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内容。是谱载有张翊六撰写的《子芳夫妇合传》,介绍了王子芳、秋瑾夫妇的情况。张翊六是他的儿女亲家,又与王在京共事多年,所书内容属实,朴素无华,可视为评介秋瑾、王子芳的权威性史料。

  2.2.3 励志

  首先是各地、各部门进行乡土教育、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历代政府都着重乡土教育,爱国爱乡,图强变革,不爱乡何以爱国?各地都编写了种类繁多的热爱乡邦的文献,诸如《可爱的××》等等,地方文献既是编辑乡邦文献的资料来源,又直接起到了爱国爱乡的作用。湖南图书馆参加编撰的《三湘院士风采录》,收录湘籍和长期在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多位,从不同侧面展现出院士的辉煌的人生风采。在湖南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彪炳当代中国史册的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艺术家,也涌现出了众多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作为湖南人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出建设好湖南的壮志豪情。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和收藏重点

  3.1 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内容三方面来确定。

  3.1.1 时间范围。地方文献包容古今,只要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载体,都在收集之列。严格地讲,不存在时间范围,只有时间范围的限定,有古代、近、现代、当代之分。

  3.1.2 空间范围。地方文献的空间范围是指地理空间,一般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不要割断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化比较大。如湖南湘乡,是清代大儒曾国藩的家乡,有“曾湘乡”之称。1949年以后,湘乡属地逐渐划出成立双峰县、娄底市,还析置出一部分给了涟源市、冷水江市。曾国藩的家乡富厚里已划为双峰县属地。杨沫、白杨是同胞姊妹,在一本权威性的人物工具书里,杨沫原籍湖南湘阴,白杨原籍湖南汩罗,如果是熟悉杨沫、白杨两姊妹的人看了这本工具书的介绍就会疑窦顿生,其实汩罗是1966年从湘阴分置出来的,杨沫、白杨原籍湖南湘阴(今汩罗)。由于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行政区划是可以变更的。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时,要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导致的行政区划的变化。同时,要考虑因为地理、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区划。如洞庭湖区,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河湖冲积平原与环湖丘岗低山地带,包括湘鄂两省23个县(市)及江陵、枝江两县各一小块,其中湖南省境内20个县(市)。搜集洞庭湖区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收集湘鄂两省23个县(市)的资料。湖南图书馆编印的《洞庭湖区史料汇编》就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洞庭湖区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用“行政区划”去肢解它们。又如,湖南的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湘南土话。在收集湘东、湘东南一带的赣语、客家话资料时,势必涉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

  3.1.3 内容范围。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知识记录,天、地、人、事、物,包罗无遗。地方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其他资料,如谱牒、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而从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方面:

  1)全面报导和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各个方面,如综合性志书、手册、年鉴、报纸、期刊、百科全书等;

  2)地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及其负责人活动的材料,如会议文件、公报、法规汇编、讲话稿等;

  3)考察和研究某一地方的资料,如调查报告、游记等;

  4)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和记述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包括通史、革命史料、党史资料、文史资料等;

  5)某一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置沿革、疆域变迁、人口增减的资料,如地图集、地形地貌图等;

  6)某一地域民族或家族起源、演变、繁衍生息,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的资料;

  7)某一地域的水文、气象、气候、灾异的资料;

  8)有关某一地域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9)有关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经济发展的资料;如资源分布图谱、统计资料、经济区划等;

  10)某一地域党政组织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化;

  11)某一地域历代各界人物(含长期在某一地域工作和生活过的有影响的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著作研究资料及其成名作、代表作;

  12)反映某一地域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新闻图片、风光图片、历史纪念地图等)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

  13)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

  14)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的口碑资料;

  15)能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

  16)其他具有地方特征的资料,如电话号码簿、企事业单位名录等。

  3.2 收藏重点

  在地方文献收藏上要突出重点,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地方文献藏书特色。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全馆藏书体系中,地方文献入藏丰富;其二,在馆藏地方文献中,某几个方面的资料,达到文献保障的研究级水平。各级公共图书馆都有收藏地方文献的任务,由于图书馆的级次不同,收藏地方文献的范围和重点也不相同。就省级图书馆而言,收藏地方文献的重点是:(1)地方志。地方志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性的。综合性志书是以某一地域范围,分类记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现状,谓之“地方百科全书”、“地方古今总览”;专门性志书是某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记述。要注意收集古旧方志,更要注意收集新编志书。现在很多新编志书不在本地出版社出版,而是买外地出版社的书号或采取交管理费的办法自办发行出版,出版社不可能缴送样本给地方图书馆,修志单位也没有意识到给图书馆收藏,收集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以避免遗漏。既要注意收集综合志,也要注意收集专门志,包括非正式出版的专门志。同时,也要注意收集企业志、学校志等等。(2)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词典、手册、图录。这些都是概述或者汇集地方知识的工具书,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又有检索地方文献的作用。如《长沙百科全书》、《湖南大辞典》、《湖南年鉴》、《湖南资料手册》、《湖南出土文物图录》等等。(3)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是专门记述某一地域或社会发展过程的文献,包括地方社会史、地方经济史、地方文化史、地方革命史等诸方面。如《湖南文史资料》(后改名《湖南文史》)以及地(市)、县(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内容涉及近百年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等,撰述者多为当事人或目击者,内容多涉及到亲自参加或亲自看见、亲自听到的事或人。已经整理出版的地方档案资料,如《辛亥革命在湖南》等。(4)地方人物资料,包括传记、评传、回忆录、文学作品、纪念文集、研究评论文集、哀挽录、年谱、照片、日记、信函、笔记、文集、著作目录等。湖南图书馆近几年加大了地方人物资料的征集、整理的力度,成立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广泛与湘籍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联系;建设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编辑出版《当代湖南人名辞典》;建立了若干个湖南名人专库。(5)地方报刊。地方报刊是某一地域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所编辑发行的,有很强的区域性、史料性,地方信息的密度最大。在地方报刊中,有一部分不能视为地方文献,但为了保持地方报刊的完整和系统,可以作为地方文献统一收藏,对地方报刊的处理要有别于地方版图书。至于在某地出版发行、而是外地编辑的报刊则另作他论,如在湖南省出版的、由海南省妇联主办的《东方女性》、湖北省沙市文联主办的《中华传奇》等。(6)地方家谱、族谱。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等,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可供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经济史、妇女史、人物传记、伦理学、民俗学等若干方面的研究利用,有着巨大的学术史料价值,正如梁启超指出的家谱是“重要史料之一”,“实可谓史界瑰宝”。长期以来,图书馆忽视了对家谱的收集,近几年来才开始重视起来。

  3.3 处理好收集和收藏的关系

  “收集”和“收藏”是两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区别的概念,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不可能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处理,这里有一个工作策略问题。在地方文献征集中,要尽量拓宽渠道,广泛收集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外籍人士)著述、地方史料,这是丰富馆藏、减少采购经费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51115日下发的“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征集范围是:“1.新闻、出版等单位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画报、音像制品、机读型文献等;2.各地、市、州、县党委、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和省直各单位编印的各类地方史志、史料、统计资料、水文资料、会议资料、气候灾异资料、内部出版物及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3.高等院校,地、市级以上的科研院所、公司,大中型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内部编印的学报、年报、会议资料、文集、资料汇编、手册和目录、索引及其它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文献资料;4. 地市级以上的社会群众团体编印的内部报刊、会议资料和其它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文献资料。”并指出“今后,凡属征集范围的地方文献,不论何种载体形式,何种出版、发行方式,编印单位均必须每种(每期)免费直接寄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征集组两份。”湖南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就是遵循上述“通知”精神。如果在地方文献收集中,拘泥于“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某一地域特色的文献,那么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势必难以进行下去,更不利于馆藏的增加。至于收藏,就必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整序、加工处理的功夫,使“地方文献”名实相副。湖南图书馆为了弘扬湖湘文化,专门建立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长期保持与海内外湘籍或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联系,已经收集到他们的著作及其藏书10余万册。如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湖南沅江人,生前致信湖南图书馆,意将个人著述及其藏书无偿捐赠,湖南图书馆派人办理了交接手续,事隔一天,张先生即遽然仙逝。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的黄少谷先生,湖南南县人,从台湾辗转托人将其著作赠给湖南图书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湖南图书馆采取设专室、专柜保管并向外提供服务。其中被视为“地方文献”的只是关于他们的传记、信札、研究、评论文集、著述书目等。

  地方文献工作与图书馆

  4.1 在地方文献工作中图书馆的定位

  地方文献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领域各个方面;载体形式复杂多样,有甲骨、皮革、缣帛、金石、木牍、竹简、纸张、胶卷、胶片、胶带、光盘等等,全面收集、系统保存地方文献不是图书馆所能承担的。具体到一个省来说,有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有的省还有方志馆、音像资料馆,这些“馆”都有收集、保存地方文献的任务,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一般来说,图书馆收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资料;博物馆收藏实物资料;档案馆收藏档案资料。但这些馆在文献收藏上究竟应该有些什么区别,可能是一个需要讨论而尚未开展讨论的世界性问题,他们都是各自为政,上面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馆与馆之间也没有横向的业务联系,以至在地方文献征集、收藏、利用上产生交错现象。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材料,地方档案无疑是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使用地方档案是地方档案馆的首要任务。但很多珍贵的地方档案资料却被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如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通电原稿、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为保卫湖南宣言等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民国时期一些县的人口、赋税资料保存在湖南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省委宣传部下令无偿调拨一批湖南省图书馆藏的地方报刊给湖南省档案馆。湖南图书馆藏湖南省古旧地方志400多种,离已掌握的古旧方志数只差10来种,均藏在国外图书馆、博物馆,新出版的方志,凡是已经出版的都已经入藏。省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又投资近千万元修建湖南省方志馆,纯属长官意志下的重复建设,给图书馆人增加了几分无奈。另外,有些文献同时具有地方区域性、原始记录性和历史文物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谁最先得到谁就获得了文献的所有权。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西汉长沙国地形图和驻军团,是稀世珍贵的地方文献,现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又如,199610月,在长沙市区走马楼出土了三国吴纪年简牍17万余片、100多万字,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可以和殷商甲骨、敦煌藏经、清朝内阁档案相提并论。三国时期,长沙郡属孙吴控制。这批简牍大致分奏书类、司法文书类、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名刺、官刺类、帐簿类,涉及三国时代吴国,特别是长沙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诸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和经济关系等等,有划时代的史料价值。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长沙市简牍博物馆。这批简牍是在基建时,从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据考察,这样的古井,就是当时长沙郡的“档案库”。因上所述,收藏地方文献是若干个单位的共同任务,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个单位,一个主要单位。而且,只有图书馆讲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工作成了图书馆界的专有名词。

  4.2 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的位置

  收集、保存地方文献是历史赋予各级公共图书馆神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特色建设和文献信息特色服务的主要内容,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如何,往往能反映一个图书馆的办馆方针、藏书质量和服务意识。实事求是地说,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举足轻重。各级公共图书馆要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立馆,要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强馆,凸现出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界的地位和影响。几十年来,全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地方文献工作,而各地、各馆在工作进行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就是省(自治区、市)级图书馆,能够把地方文献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上,并且持久地、卓有成效地把工作向纵深推进,如首都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还有浙江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这样的图书馆并不多,多数是在浅层面上做了一些工作。也有少数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地方文献工作无位置、无班子、无票子、无点子,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笔者曾到一个省馆参观,想了解该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情况,工作人员把笔者带到历史文献部书库的一个角落,看到那里杂乱地堆放着二三百本地方文献资料。湖南省有些市、县馆,也设立了地方文献专架,架上摆放的除了新版地方志,再就是一些当地文化部门编印的文艺演唱资料。像这样的地方文献工作局面,可以用得上四个字:惨不忍睹。

  要摆正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的位置,切实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其关键在于人,一是馆领导,二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人。馆领导的认识上去了,才会有地方文献工作的位置,才会出现新局面的端倪。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与图书馆相始终,不能因领导的更替或中断,或弱化,要持之以恒,萧规曹随,更要有所创新。再就是工作人员,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博,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献学方面的素养和掌握现代化手段的能力,而且要熟悉本地区天、地、人、事、物的情况,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归纳、整序、比较、分析、综合、演绎,更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湖南图书馆有一位业务骨干,为了收集湖南家谱,常年有针对性地向湖南各地有关家族发出征集家谱函,很有收获;同时,每个星期六凌晨到清水塘文物旧书市场收购湖南家谱,风雨无阻,近十年如一日,没有向馆方要过一分钱报酬,通过他的努力,湖南图书馆馆藏家谱数量很有可能已经超过国家图书馆,仅次于上海图书馆。湖南省临澧县图书馆原馆长史新林,高中毕业,从一个乡文化站站长调任县图书馆馆长,如何搞好图书馆工作,对他来说,非常陌生,在综合考察一些公共图书馆后,悟出一条门径:以抓地方文献(广义上的理解)建设为突破口,突出临澧本土特色,丰富临澧本土文化。10多年来,始终坚持着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办馆方略,一个是在临澧籍名人上做文章,另一个是在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上做文章,两篇文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和临澧籍名人的广泛联系,接受捐书捐刊3000多本,珍贵文献资料400多册(件)和捐款20万元,建立起临澧籍名人专室。编辑出版了《临澧名人传(19491999)》A卷和《临澧风物大观》,发行费一方面用来解决购书经费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增加职工的福利待遇。

  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5.1 新技术环境下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思想观念陈旧,信息通道狭窄,工作手段滞后,以致于造成文献载体单一,文献布局零散,文献资源建设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模式和格局,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当今时代,激光照排技术、缩微技术、影视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它包括文献规模、资源结构、时空容量、数据库建设、收藏重点和资源共享各个方面。

  5.1.1 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化。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文献信息载体除了纸质材料外,还有胶质材料、磁性材料和网上传输。从而,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从印刷型文献扩展到缩微文献(如缩微胶卷、胶片)、视听文献(如电影拷贝、电视录像带、录音带、电视直播节目等)、电子文献(如机器可读磁带、软磁盘、交互式光盘等)和网上信息资源。地方文献载体多样化,导致文献收集范围和渠道的拓展,增大了收集的难度。

  5.1.2 地方文献征集、整序手段的复杂化。在新技术环境下,文献采访、征集、加工、处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征集和分类、编目已经不完全适应工作要求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文献获取的纸质文献主要是通过购买、交换、复制和接受捐赠,为了增加文献数量,往往在谋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下文要求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将所出版的书刊资料向公共图书馆缴送,或者图书馆派人到各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征集。今后将不限于传统的获取模式,还要通过网上搜索、电视转录等形式,去广泛地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网上信息资源庞杂、分散、无序,瞬时性强,网上信息资源获取要与数据通信管理部门签定协议,办理有关数据使用手续后,再从网络下载。网络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必须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组,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利用的知识。将网络上的虚拟馆藏资源序化为本馆实体馆藏资源,完成载体转换。在网络、电视资源采集时,都必须使用高科技手段,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掌握高科技的能力,要求完善硬件设备环境。

  5.1.3 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宽泛化。纸质文献作为一种载体决定并影响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同样,文献信息贮存与传递和新系统的新载体也将极大地丰富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在“书本位”信息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重视静态的文献资料,忽视动态的信息,地方文献工作围绕纸质文献做文章。面对新的技术环境,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多彩。评价地方文献资源的质量标准也不只限于馆藏地方文献数量、结构和利用率,还要看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的能力。

  5.1.4 地方文献购置经费使用方向多元化。过去只是购买纸质文献,而且大多数是交换、接受缴送和捐赠的。如湖南图书馆每年地方文献入藏总价值在10万元码洋以上,90%以上是通过无偿征集获取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纸质文献无偿征集尚且步履惟艰,难以为继。而视听文献、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资源获取必须遵循市场法则。文献购置经费使用上要统筹兼顾,以内容为出发点进行文献载体的选择,非纸质文献的收集、加工、处理费用远远高于纸质文献的费用,必须造成地方文献购置费用成倍增长,给公共图书馆加大购书经费的压力。

  5.2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注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5.2.1 建立地方文献资源中心。所谓建立地方文献资源中心,界定范围是图书馆系统,虽然还存在纵横关系,但总是在一个系统内部。就一个省而言,地方文献资源中心的建设理所当然由省图书馆承担,这是由省图书馆在全省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中心”既是地方文献保障体系的核心,又是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控机构。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微观方面是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全面收集,突出重点,保持特色。在继续做好纸质文献的收集外,要注意胶质文献、电子文献的收集,开展网上信息查询。特别是在新的文献信息环境下,要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条件的支撑,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和提供服务,确立地方文献资源中心的定位形象。宏观方面是统筹规划,以“民间行为,政府推动”为主要形式,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全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步骤,协调组织地方文献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各有侧重、布局合理、职责明晰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协调组织地方文献目录体系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协调组织建立地方文献服务网络,弘扬服务宗旨,破除本位主义,在这方面,省馆要率先垂范,要以共享推动共建。同时,省图书馆要主动与档案馆、博物馆加强联系,协调地方文献收藏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努力避免重复、交叉收藏现象。

  5.2.2 建立和健全地方文献征集网络。为了有效地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不少省市建立了省、市(地)、县(市)三级地方文献征集网,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各级图书馆的义务和权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地域分散,缺乏约束力,成效不是很显著。今后仍然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个省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是有共同的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都要强化地方文献工作;二是联系比较密切,有纵向业务辅导关系;三是有统一的主管部门,便于发挥政府行为效力。关键是省图书馆的牵头组织,争取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根据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地理分布、读者需求的差异和文献资源的多寡的实际情况,落实任务,规范操作模式,明确上下左右之间实行有偿交换,调剂余缺,互利互惠的政策。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各级公共图书馆征集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纸质地方文献,其它载体文献信息只是一种补充,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地方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灰色文献(非正式出版物),出版单位众多,发行途径不畅,获取的难度很大。省图书馆意欲获取大量灰色地方文献,靠几个征集人员“跋山涉水”是难以奏效的,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征集各市(地)、县(市)的出版物(含音像资料),主要依靠征集网络,上一级图书馆采取论价购买,弥补下一级图书馆在征集中所花去的费用,调动其征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3 创新服务意识,增设服务窗口,用服务带动资源建设。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三方面的作用都要发挥,不仅仅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更重要地是提供良好的服务,起“资政、励志”的作用。提供服务与资源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深化服务可以拉动资源建设的速度,资源的不断丰富可以提高服务档次。一个省图书馆,除了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文献阅览室外,还可以建立若干个有特色的阅览室。不仅是提供书刊借阅,还要提供缩微品阅读、音像资料服务、计算机浏览、网上查询等方面的服务。如湖南图书馆拟建湖南人物资料阅览室,既有书刊资料的提供,又可以进行人物数据库检索和网上人物资料查询,设有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阅览系统,并且提供与各方面名人及名人亲属联系的电话服务等,多形式、多角度、高科技、全方位提供湖南人物资料查询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促使工作人员加速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改善技术手段和硬件环境。同时,读者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物资料线索,为人物资料的搜集、整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

  5.2.4 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和进行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也适用公共图书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建设。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是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这是基础性建设,恰恰又缺乏基础。据了解,大多数省馆没有馆藏地方文献书目,即使一些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图书馆,也没有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地方文献书目体系,遑论全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因此要把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同时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地建设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好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如湖南图书馆已建和拟建的项目有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湖南地方法规数据库、湖南旅游数据库、湖南名优产品数据库、洞庭湖资料数据库等。另外还应该积极配合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存在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不管是建立文摘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都必须高起点,在应用软件的选择上,最好选用那些技术成熟、标准化程度高的软件。在本馆技术力量不足的状况下,不要盲目去搞自行开发,避免走弯路。近年来,建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呼声日高,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都已经启动并投入正式运行。对此公共图书馆界反映并不热烈,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从公共图书馆界整体而言,在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一窝蜂地去搞数字化图书馆是非常不现实的。但作为省市图书馆,也不能漠然视之,闻风而不动,思想上要积极,行动上要稳妥,可以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如湖南图书馆馆藏的湖南地方志、湘军史料(包括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将领的诗文、日记、奏折、信札等)。

  并非结束语

  地方文献工作已经受到公共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工作进展很不平衡,还有不少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尚未取得共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目前仍处于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是由于全国对地方文献工作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标准所导致的。走笔至此,笔者建议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除了组织地方文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以外,还应该牵头制订地方文献收集的标准,明确收录范围;编制地方文献分类(主题)表;协调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和文献共建共享。惟其如此,才会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邹华享.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纵横谈.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4

  2.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3.邹华享. 地方文献工作发展思考.见跨世纪思考——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邹华享.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2

  5.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6.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7.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19892

  8.雷树德.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津图学刊,19973

  9.邹华享.湖南方志通论.图书馆,200123

  10.邹华享.湖南家谱简论.图书馆,200156),20021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