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书馆的前身是华容县文化馆图书室。1976年4月正式成立华容县图书馆,该馆于1979年才从文化馆分离出来,当时只有4名工作人员,藏书仅3万册。直到1989年该馆另建新馆于迎宾南路。
该图书馆的新馆座落在县城繁华地段——迎宾南路,占地10亩,馆舍主体四层,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有家属楼两栋,2200平方米,每位职工都有一套住房。总藏书量102800册,586电脑3台。馆名由原省委书记熊清泉题写。该馆院内有花园、停车坪、单车棚、宣传窗等配套设施,整体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该图书馆现有在编人员16人,其中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6人。设有外借处、特别借阅处、综合阅览室、少儿阅览室、采编室、参考咨询部。地方文献库、古籍报纸库、东海文库、电脑室10个部门。该馆在1998年的评估中,硬软件建设得到了省市评估组的领导和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同时被评为省级文明图书馆。
为了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献,突出地方特色,该馆十分重视地方资料收集整理与利用。1990年开辟了专门的地方文献库,即“华容籍名人文库”,添置文献陈列架50多个;征集反映当地乡土人情的文献资料,在外地工作的华容籍名人的作品、著作、手稿、日记、金石、字画、各行各业的发展史志、年鉴等。共征集行业志47种,征集收藏著书、文学作品、文艺作品700多件,共62人。地方文献库的建立发展,得到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方之中将军、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家人们的有力配合。该库于1994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读者15000多人次。
该图书馆为了缓解购书经费不足的因难,采取多种渠道增加馆藏。首先利用地方文献库的优势,向在外地的华容籍名人,港澳台胞寄发倡议书,号召他们支持家乡图书馆事业。1994年华容籍台胞徐光中先生曾两次向该馆捐书521册,全部是大部头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一套74册。该馆将这批捐书已设专库保存,库名为“东海文库”。
1998年,县委县政府正式下文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该图书馆捐资捐书,共捐可入藏图书23000余册。最大限度的增加了馆藏。该馆为了解决经费严重不足,又要增加阅览室报刊数量的这一矛盾,开展了报刊“代收代存”工作。一是将各部门单位的行业报刊安排专人收集,二是对可读性强的报刊及时收集投放到阅览室。共收集报刊72种。
该馆在业务活动开展方面以乡镇图书馆为网络,以学校厂矿图书馆为依托,每年对乡镇、厂矿图书管理员培训四次,进行上门辅导,赠发业务资料。编印“科技信息快报”专刊。同科委、科协开展跟踪服务。坚持开展“知识工程”的系列活动。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科技跟踪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业务辅导对乡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该馆努力开辟第三产业,于1996年成立“华容县少儿艺术学校”,开辟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器乐等5个班,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年创收达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