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湘阴县教育局设立图书室,1930 年并入县民众教育馆,图书室设在县城文庙,全县农村设阅报处800多处。1937年,图书室因战乱停办。1946年,民众教育馆恢复,图书馆迁至马号坪桑树园和八甲文襄公祠等处。1949年8月湘阴解放,民众教育馆停办,遗留图书不足一千册。1951年7月,湘阴县文化馆建立,在弼时街设立图书室,收藏报刊30余种,并在农村设立图书室1个。到1965年截止,县文化馆藏书达5万册。1966年后,图书室藏书损失达3.8万册,少量重要藏书在文化馆干部的保护下幸免于难。自1970年至1978年,县文化馆图书室因无固定馆舍,先后从先锋路人民俱乐部迁至北正街县人民委员会、社队企业局等处。
1978年6月,县文化馆图书室与文化馆分家,在县北正街社队企业局内设立县图书馆。1979年图书馆随文化馆迁至弼时街大成殿前。1980年元月,图书馆与文化馆在事业经费上正式分开。
县新馆于1982年11月20 日正式落成并同时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为1170平方米,是目前全市最小的馆舍。馆内设有外借室、报刊室、过刊室、咨询室、采编室、书库等多功能服务项目。现有藏书 8 .61万册。
县图书馆重视以文、史、哲为重点的工具书收藏,多年来,对我国的重要史书、类书、丛书、韵书、诗文集及中外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较为系统的采集,共收藏古今重要文史工具书299种688册,外文工具书44种52册。现有线装古籍268种1856册,其中有清代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刊行的《古今解汇函》66册,同治九年三元堂藏书版《渊鉴类函》133册等,还有昭和五年十月日本凡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36册,《古今图书集成》82册,“十通”20册等重点藏书。
该馆人员由1978年的4人增加到1999年的19人,事业费由 1980年的 8千元增加到 1999年的 6. 5万元。购书费由1980年的2千元增加到1998年的1万元。
该馆在努力搞好阵地服务工作的同时,深入农村、学校、机关、工矿进行业务辅导。1996年县人民医院达二甲医院,该馆组织业务人员对该院的图书室人员进行业培训,在人民医院辅导了7天,使该院圆满地达标。从1987年起,为广大农户提供致富信息1800余条,无偿发放《致富门路》小刊140多期,如洞庭围乡的政协代表邓永初利用该馆的资料发展庭院生产,年平均收入2万多元,南湖的省人大代表张莉莉用我馆提供的资料饲养瘦肉型猪,一年生产出栏 200余头,年收入 1.5万元等,为此,《致富门路》小刊1996年度评为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多年来,县图书馆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少儿读书活动。1986年的“点燃理想之火”征文活动;1987年的“理想、信念、攀登”的征文活动;1991年的“学雷锋、学赖宁”演讲活动;1992年的“小记者”编报活动;1993年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征文”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讲比赛”;1996年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青少年征文竞赛”以及1997年的“迎香港回归书画大赛”等大型的活动,全县有1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参加,历次活动都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及先进集体,每次活动都编有读书心得选,发到全县学生的手中,提高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因此,该馆于1983、1984年被评为“全国读书读报活动”的先进集体,并有18位同学被评为“全国读书读报活动”的积极份子,馆内一同志被评为全国的先进个人,1985—1987年被评为全省的“读书读报活动”的优胜单位。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少儿图苑》、《图书馆》等杂志上。其中有《县馆为星火计划服务之我见》收于中国科学院知识文库集中,《回眸过去,希冀未来》收录于湖南少儿出版社编印的《爱国主义交响曲》一书中。
到目前为止,该馆发放借书证近3万个,每年向读者开放近2000小时,图书流通量18143册,年解答咨询500人次,少儿读者万余人次,建立农村图书馆3个。1998年,该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