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罗市图书馆建于1979年2月,原址在汩罗市体育巷文化馆内,前身为1974年组建的县文化馆图书室,现址在人民路17号,馆舍面积2700平方米,设有外借、报刊阅览、少儿阅览、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等5个读者服务窗口。
该馆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1人,大专学历4人,初级职称9人。总文献藏量11万册,其中图书9万余册。年征订报纸34种、期刊126种,收藏工具书933种,地方文献374册。配有电脑采编系统一套,流动书车一辆,设馆外图书流通点10处。
有持证读者1546个。该馆每周开放56小时。服务方式包括持证外借,集体外借,预约借书,代借代还,免证外借,免证阅览,书车定点流通,送书上门及参考咨询,资料代查,信息服务,定题服务,少图服务等。常规性服务面向一般市民;重点服务面向农民和科研人员。
该馆重视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2名业务骨干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有4人先后在省图书馆学会组织的业务比赛中获奖10余项。单位3次获全国红读活动集体奖,4次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奖,有1人两次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
该馆自1980年来,就开始面向基层,开展农村基层图书室组建与业务辅导工作。1983年辅导人员下乡时间达100天以上,在弼时公社发展公社、大队、个体图书室15个,形成三级网络。90年代后期,汩罗市学校图书馆(室)迅速发展。据1998年统计,全市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发展到74个,其中万册馆有35个。该馆为了提高基层图书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曾于1982年10月举办全县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班,培训学员74人。1998年7月,又与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配合,举办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培训班,培训学员150人。两个班均编印了《基层图书馆业务讲义》,学员均能独立完成基层馆(室)基础业务工作。
1982年以来,举办中、小学生“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点燃理想之火”等读书活动,参加活动的学校达47所,学生1961人。城关完小学生宋丹的读书心得在省编心得选上发表;学生彭雪花获“点燃理想之火”比赛一等奖,参加了庐山夏令营活动。1987年以来,该馆利用暑假和双休日,举办少儿特长培训活动,每期培训美术、书法、舞蹈、英语等特长生80余名。多名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1997年市实验学校学生赵碧的儿童画《游览新香港》获岳阳市铜奖,并在省文化厅所编《湖南省少儿书画选》中发表。1998年市实验学校学生孟珍珍的《赈灾义演献爱心》在“小学生学习报”美术比赛中获一等奖。
该馆十分重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与文史研究定题服务工作,1982年9月创办图书馆信息刊物《图书园地》,后更名为《知识信息》、《市长文摘》、《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快报》。由每年4期油印本,增加到每年12期电脑打印本。免费邮寄到全市29个乡镇的农技站和科技户农民手中。对促进汩罗市的种植、养殖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市科协的肯定和农户的好评。对于从事文史研究的读者,该馆长期提供书刊资料代查服务。服务过的较有影响的读者有甘征文、胡锡龙、曾维刚、任国瑞、胡启良、张伦笃、任建云等,其主要作品有《任弼时》、《喜庆对联》、《书画题词撷英》、《屈原年谱》、《中华龙舟专辑》、《屈原在汩罗》。《汩罗市志》等。
该馆1989—1996年度被评为全省文明图书馆,1987、1996年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被文化部授牌为“国家二级图书馆”。1998年经市委研究批准报省文化厅批复,将该馆更名为“任弼时图书馆”;同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