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南岳人康和声为首倡议,以此处为五岳名山,应重文化,报告当时的湖南省政府,请求设“南岳图书馆”。1932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省务会议批准该项请求,并拨款筹办图书馆。同年,选定集贤书院旧址为馆舍,新建楼房五楹。,添置藏书设备和图书,南岳图书馆乃正式成立。图书馆费用由省政府直接划拨。当时这样属省立的图书馆只有两所,另一所为省会长沙的“中山图书馆”。
1944—1945年,南岳沦陷,图书馆房屋设备被焚掠一空,藏书幸事先迁移他处,始得保全。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南岳图书馆一度停办。1946年恢复,1947年年底仍由省政府拨款,于旧址新建图书馆馆舍一幢,为二层楼房的砖木结构,总面积两层共1700余平方米,可藏书40万册,初名“中正图书馆”,后仍称南岳图书馆。
南岳图书馆,自开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17年间,一直由康和声任馆长,藏书15万册,其馆藏书多为反映南岳地方文化的典籍,一小部分是组织人力缮写的手抄本,其中也有少数善本、孤本(如康熙版《南岳志》和《莲峰志》),对保存南岳地方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1950年,由南岳特别区人民政府接收改为湖南古籍书库,又增书30万册,因保管条件大差,书库于1955年撤销。库藏的线装古籍,全部移送长沙交省图书馆,近现代书籍,合并归入衡山县图书馆,馆舍拨归地方机关使用。
1984年,南岳设县级区后,恢复区图书馆,藏书与设备,均重新购置,馆址暂借北支街大善寺的旧址使用,并同时对外开放。1991年,该馆购进一套新印精装的《四库全书》。
1995年,为落实宗教政策,该馆从大善寺迁出,租借区政府一居民房使用(340平方米)。1996年3月对外开放。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大专以上2人,中专、高中以上文化3人,藏书4.2万册,馆藏书刊资料全部按《中图法》三版分类,依据《普通图书著录标准》著录。馆设外借室、期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参考咨询室5个服务窗口,实行免证阅览、代借代还、预约借书、电话借书等方便读者服务方式。1997年,年接待读者6万人次,在南岳区掀起读书新热潮。同时,该馆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知识工程”精神,在社会上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均取得了很好效果,在省、市“红读”活动中多次获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筹建村千册图书室5个,5千册图书室1个,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各中小学、基层图书室也在该馆的辅导下,业务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1998年,该馆接受了文化部的评估,馆内除硬件设施外,其它各项工作均受到好评,被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