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图书馆1917年由衡阳文化界人士集资倡办,1918年将原县署模范小学校舍改建为图书馆馆舍,1921年元月正式开放,名为“衡阳县公立图书馆”,曾邦彦任第一任馆长。1931年11月,在县署左侧(现衡南县礼堂)新建馆舍,1932年11月竣工,1933年3月对外开放,更名为“衡阳图书馆”。1944年5月,日军进犯衡阳,战乱中图书馆迁徙衡阳县板桥,是年,市内馆舍被炸。1945年衡阳光复后,该馆迁回市内私立陶淑小学。1949年10月,衡阳市解放,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作为衡阳人民文化宫的一部分,对外仍沿用原名,馆址在现雁城宾馆。1955年2月,更名为“衡阳市船山图书馆”,迁至岳屏公园原二完小分部。1966年冬,更名为“衡阳市图书馆"。1974年2月迁至先锋路49号。1982年2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先锋路(现址)新建阅览大楼和书库。1985年12月新阅览大楼竣工,1986年5月1日对外开放,1997年新书库竣工,并投入使用。
该图书馆占地面积5334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11090.9平方米,工作人员5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 55.7%,中级以上职称占 53.8%。机构设置为六部三室,即:办公室、计算机室、公关经营办、辅导部、采编部、信息参考部、保管部、阅览部、报刊部。该馆有阅览座席430个,书架长度 12702.6米,并拥有复印机、录像机、发电机、彩电、空调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UPS、奔腾200品牌机、打印机等设备。该图书馆现有藏书53.7万册,其中收藏地方文献共29521册(件),包括曾熙、彭玉麟、王棋、谢彬等衡阳历史名人的著作、字画,尤以收藏完整的王船山著作及其研究资料,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该图书馆有馆藏珍善本120余部2500余册,其中以明刻本居多,如明嘉靖刻本《书传会选》、万历刻本《朱翼》等;另外,清乾隆抄本《兰山集》、《兰涧集》亦属罕见;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馆藏两部,各10000卷)、《四库全书》(书刊3461种,79000余卷),是馆藏古籍的重要部分。1994年该图书馆在全国首届评估定级工作中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馆,并被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同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在全国第二届评估定级工作中,被评为一级馆。
该图书馆馆内设服务窗口 10个,馆外服务点8个,持证读者达19018人。为不断提高读者服务工作水平,该馆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和读者座谈会。该馆信息参考部接受和解答读者咨询,编辑专题索引和《雁城信息》、《参考文献》,每年以服务农村、服务基层为宗旨,组织“送图书、送科技、送信息”的“三送”活动,为企业和农村专业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1997年完成跟踪服务课题20余项,其中“为振兴衡阳市郊区进行文献跟踪服务”和“为玻璃钢防火板材的工艺与质量及产品销售服务”2项分别获得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成果一、二等奖。该馆编辑的《参考文摘》,为市党政领导提供各种决策信息,受到市党政领导好评。
该馆辅导部承担对七县五区公共图书馆和市直机关、厂矿、学校、医院、街道、乡镇等图书馆(室)的业务研究辅导与协作协调方面的工作,组建城区基层图书馆(室)协作网片10个,网络建设规模触及到市区各个居委会图书室,网片成员单位达400余个。五年来,帮助组建农村、街道万册图书馆25个,五千册图书室8个,千册图书室59个。实现了卫生网片医药期刊采购协调和馆际互借,编制了《中文科技期刊联合目录一医药、卫生》。近年来,该馆开办了大、中专教学班和中、短期专业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图书馆专业骨干队伍,同时,在馆内连年开展职工业务培训。组织本地区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应知应会考试竞赛,使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竞赛也名列前茅。
该馆负责本地区图书馆学会日常工作,每年开展2次以上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图书工作》、《衡阳图书馆工作通讯》刊物,汇编《衡阳图书馆学论文选》等,并与邵阳市图书馆、郴州市图书馆、永州市图书馆、娄底市图书馆联合成立了湘南片图书馆协作网,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1998年,该馆已建立馆藏机读书目总数据库,已输书目数据49998条,同时开通编目、流通两个子系统。
该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档案管理、统计工作齐全,环境管理良好。为弥补经费不足,该馆积极开展以文补文工作,年创收纯收入30万元,为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