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县立图书馆,始建于民国19年(1930),县政府在城东青云山梯云阁办图书阅览室,藏书有《皇清经解》一部,县人袁家普捐赠《万有文库》2千册,陶广捐赠《四部备要》336种,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捐赠《四部丛刊》504种,宋版藏经殿版《图书集成》及杂志千余册,报纸4种,向社会开放。1935年,省政府拨款购《万有文库》一套,同年在关岳庙后建藏书楼,1936年,县立图书馆迁入。1939年,民众教育馆成立,兼理图书馆事务,1944年,日军侵陷醴陵,民众教育馆停办,图书基本毁损殆尽,1946年,恢复民众教育馆,购置少量图书供阅览。
1949年7月25 日,醴陵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受民众教育馆,拨款添置图书。1956年3月,于状元洲成立县图书馆,文化馆藏书、设备并入县图书馆。文革期间,图书馆几度搬迁,图书散失,业务停止。1972年,县图书馆恢复活动,藏书增至3.3万册,当时,该馆工作人员常年坚持在农村,送书下乡、办农村图书室,做出了出色业绩。1973年,由中共酸陵县委撰写的《我们是怎样办好农村图书室的》经验介绍,在中央《红旗》杂志刊载,在全国影响较大,十几个省市上百个图书馆来醴陵学习指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醴拍摄反映农村图书室建设的新闻纪录片。此后,省文化局在醴陵召开全省图书工作现场会。省图书馆也将醴陵列为业务辅导联系点,常年在醴陵指导工作。
1979年,省地文化局拨款10万元,县财政拨款5万元,新建图书馆,历时一年半,1981年元旦,新馆开放,建筑面积 1489平方米,藏书 7. 5万册。1985年 5月,醴陵由县改市,1987年,市政府拨出专款 5. 5万元,为该馆购置《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各一套。
该馆现有工作人员10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大专以上文化 5人。至 1998年止,该馆总藏书 14. 7万册。业务部门设置有采编、借阅、辅导、地方文献、参考咨询组室。在藏书建设中,突出反映该市陶瓷、烟花、鞭炮特色,充分利用馆藏图书文献资料,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该市是全省“星火计划密集区”,乡镇企业发达,为促进科技进步发展,该馆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市百家百万元产值乡镇企业振兴经济读书活动。全市青年“学经济,学管理,学技术,走成材之路,开致富之门”读书演讲赛。在全市各乡镇举办科技致富巡展,做好科研课题跟踪服务,在历次省文化厅科技服务成果评奖中,获得较好成果,获省文化厅颁发的“星火计划”服务组织奖。
该馆在业务辅导工作中,注重抓好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在株洲市政府创建合格乡镇文化站工作中,1996年至1998年三年时间,建立健全全市37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图书室。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并相继建立浦口、石亭、渌江三个乡镇万册图书馆。1992年,成立了全市科技情报图书资料联合会,开展各馆(室)之间协作协调、业务交流、图书互借业务。
1981年新馆开放后,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 1.1万元,购进少儿读物近万册,扩充少儿阅览室,举办红读活动,九次向公安局看守所送去《向昨天告别》等青少年教育图书,供青少年犯阅读,并协助看守所建立一个千册图书室,被省文化厅评为“少图工作先进集体”,1982年底,该馆出席“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文化部嘉奖。
该馆注重地方文献建设,做好醴籍人士著作征集工作。1995年,利用建市十周年契机,向各地醴陵人士征集个人著作著述,近几年来,陆续收到海内外醴陵人士个人著作著作520册(件),其他捐赠图书3000余册,丰富了地方文献入藏,为宣传醴陵、推介醴陵产生较好社会影响。
该馆从80年代末起,相继开办了少儿乐园,露天舞厅、旱冰场、图书快借部,举办各类型培训班和打字、复印等补文活动,创收50余万元,其中纯收人24万元。
该馆曾连续四届被省文化厅评为“文明图书馆”。在1994年和1998年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二度被评为“二级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