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7年(1928年)秋,该县始设民众图书馆,图书很少,时开时关。民国27年(1938年)改为民众教育馆,图书工作只是馆务活动的一部分。解放后至1979年初,图书工作在该县文化馆内设组管理,1966年时藏书近万册,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全部流失。
1976年3月6 日,省文化局批准成立攸县图书馆,同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当时仅有图书4600余册,工作人员3人。1979年10月,该县县委将原县展览馆房子划归该馆使用,至此,该馆有了正式的办公服务场所。1984年后该馆工作人员也从原来4人增至5人,并设采编、外借、报刊阅览、少儿阅览、农村辅导等五个服务窗口,年接待读者达2万人次。次年3月,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动工兴建新馆舍。1989年6月新馆竣工并对外开放,馆舍总面积达2326平方米。
近几年来,该馆逐步调整服务项目,馆内开设了小说外借、综合外借、地方文献工具书阅览(科技阅览)、成人阅览、过刊查阅、少儿阅览、辅导部等七个对外服务窗口。1991年首次参加全省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活动,经验收为合格馆,1994年经文化部批准,该馆被授予国家三级馆荣誉称号。在199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二次评估定级活动中,该馆荣升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到1998年为止,馆内在编人员13人(其中在职10人,离退休3人),拥有藏书7万余册,持证读者4300多人。
该馆根据县情和读者需要,制定了中、长、短期藏书规划,明确了以农业科普书籍为主,文学为辅的藏书体系。自1991年以来,该县对图书馆购书经费单列,并由最初的1万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2万元,再增加到1998 年的4万元,并保证了专款专用。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要求,该馆采取了自购、选购、邮购、订购、收集、接收捐赠等方式来收集图书,特别是县委宣传部还专门下达了收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的地方文献必须无偿捐给县图书馆,该馆设专柜专架和专门目录,并由专人保管。到1998年为止,累计工具书达402种。
为达到藏书体系的连贯性、科学性,该馆自开馆以来就制定了目录组织规则,现设置目录4套,即公务分类目录和公务书名目录、读者分类目录和读者书名目录,并按《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标引和著录图书。文献的加工整理则按照《县图书馆业务工作规范》统一书标、登录号、馆藏章位置。馆内制定了书库保管制度和藏书保护制度、读者借阅制度,规范书刊出入库手续。
该馆采取了预约借书、代借代还、送书上门、流动书站等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到去年为止,该馆共设立11个服务联系点,为他们进行统一购书、定期轮换图书,并进行业务辅导,使图书馆1997年总外借达到80662册次,流通总人次达到9万多人次。
该馆还每年利用板报、专栏进行新书宣传达400种以上;利用图书宣传周,开展“一帮一”、送资料下乡、板报展览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馆办活动来吸引读者,如 1997年全馆共开展英语、书法培训班、故事会、画册展、座谈会等共14项,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该馆信息服务起步晚,但起点高,每年编辑了《科技小知识》、《攸图通讯》等,还不定期地编印一些诸如《杂交油菜栽培》、《娃娃鱼养殖》等农村实用科技资料。结合馆藏,每年选择20户科技示范户或科研项目进行专题跟踪服务,同时,还针对农村图书工作的现状,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业务辅导。服务窗口还直接接受读者科技咨询,1997年共解答咨询400余条。
该县有30个乡镇文化站,其中万册图书馆4个。该馆现已建立一整套业务辅导档案,并配备了一名专职辅导员,1997、1998年对皇图岭、湖南拗等22个基层图书馆(室)进行下乡辅导。为帮助基层图书管理员提高业务水平,该馆举办了八期培训班,全县有300余人参加了培训。
该馆创办了打字复印、租书、录像、图书用品零售为主要服务项目的新潮图书服务中心,加上办班培训、房子出租等,1997年补文纯收入达5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