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举行
2014年11月18-21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少数民族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联合主办,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湖南省图书馆协办,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图书馆承办的“第十三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隆重召开。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钟兴奎,中国图书馆学会少数民族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吉首大学副校长赵敏,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图书馆馆长张勇、湘西州民委副主任黄天勤、湘西州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麻老先、吉首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泳洁等领导出席会议。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广西、宁夏、吉林、辽宁、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山东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个图书馆,有汉、蒙古、藏、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土家、苗、畲、布依、侗、水、仫佬、纳西、白等16个民族成分,共120余人。
会议主要由以下五部分内容组成:
首先是开幕式。由刘泳洁同志主持,吴贵飙同志致开幕词,张勇同志致欢迎词,钟兴奎和赵敏同志讲话。之后观看吉首大学专题纪录片《使命》。
其次是专题报告。本次会议以“民族地方文献保护与研究”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吉首大学教授、副校长龙先琼作了“地域文化的文本视角——以湘西为个案”的专题报告,他从历史建构中的地域(或区域)、地域(或区域)文化的存续形态、地域(或区域)文化的历史叙述价值、地域(或区域)文化的认知特点及地域(或区域)文化的文本形式五个方面论述了“地域文化的文本”不论是对地域文化的记述、传承和发展,还是与其他领域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到会人员进行了一次理论性的指导。湖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馆长张勇作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发展”专题报告,他首先强调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认为地方文献建设有两项主要工作:采购征集和发掘整理。对于以往“收集整理——功在当代、发掘使用——利在千秋”的观点,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当是“收集整理——利在千秋、发掘使用——功在当代”,应当注重流通,注重读者深层次服务。他认为“没有用户就没有馆藏”、“没有现在的读者很可能也会失去未来的读者”、“一个没有读者的工作和事业,会被社会遗忘”。就读者服务的具体操作,他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资源要开放、有具体岗位人员负责以及经费支持。两个专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参会人员提供了参考,之后参会人员纷纷提问,就一些相关问题充分展开学术讨论。
第三是学术论坛。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馆长安才旦、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袁琳蓉、贵州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韦建丽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图书馆馆长张承宏分别介绍了本馆得意之作二三事。有的体现在文种特藏及相关项目方面,有的体现在特色民族文献数据库方面,有的体现在馆藏特色服务方面,有的体现在特色民族文献建设方面等等。这为参会的其他馆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学习的范例,对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榜样。之后还就各馆建设经费来源做了交流与探讨,为参会各馆提供了参考。
第四是学术交流。本次会议围绕“民族地方文献保护与研究”专题共收到论文183篇,评选出57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26篇,入选论文集《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七)》共123篇。本次会议从中选取6篇具有代表性的获奖论文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分别是:杨昌斌、欧阳佩瑾的《从文献资源主题特征视角探讨民族文献资源收集与保护——以贵州民族文献资源为例》,文章通过对三十年(1980——2010)贵州民族文献资源的学科主题统计、民族主题统计及作者分布统计进行分析,概括出贵州民族文献资源的七个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点,对进一步开展好民族文献资源收集与保护工作做了五点定位。彭燕、李小丽、朱慧玲的《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研究》,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采用先进、成熟的建库技术,对收集到的口述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该库具有历史再现、个性化推荐、手机客户端等特色,可为读者探寻武陵山区历史提供翔实的数据,对填补民族史料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赵春玲的《从评估指标看红河州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基于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数据的分析》,文章通过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涉及的地方文献工作的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了全州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张筠、李鸿雁的《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民族地方文献协作收集构思——以武陵山片连片特困区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武陵山片区大多数图书馆在民族地方文献收集方面缺乏系统性,特色不突出,且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区域的发展给民族地方文献协作收集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建立一个以中心馆为龙头,成员馆各司其职的协作收集网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色和共有的优势,是民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发展方向。孙沁南的《古籍地方文献保护发展观重构》,文章对云南省政府加强古籍地方文献保护的文本,站在图书馆发展观的立场,做了分析解读,并提出构建古籍地方文献与保护具体的对策及路径。张任跃的《党项释义及党项族族源研究成果的梳理》,文中介绍了西夏党项族源的归属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依据隋唐等《党项传》记载认为党项系羌人之遗种或别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党项源于建立北魏或比北魏更早的鲜卑族,作者逐篇对涉及党项族源问题的三百多篇学术论文进行了研读,并摘录了九位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论据,以期对热爱西夏研究的学者有所裨益。这6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发展”做了深刻的阐释,让到会人员受益匪浅。
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博士生导师、原《情报资料工作》主编孟广均教授对获奖论文做精彩点评,这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孟先生首先充分肯定了这次论文集的水平,认为无论是在宽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是相当不错的,然后就一些具体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详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孟先生为我们规范了论文写作要求,要“方向——正确、内容——厚重、写作——有功力、提出建议”。最后孟老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作为图书馆员,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成为让人民放心的接班人。
第五是闭幕式。由吴贵飙同志主持。向获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证书、向获优秀组织奖单位颁发奖牌。最后由刘泳洁同志致闭幕词。研讨会在热烈、欢乐和团结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得到参会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反响比较热烈。总结其特点如下:
第一、参会代表多,地域分布广阔。来自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参会代表有120多人,比上一次学术研讨会多出20多位代表,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从人员结构讲,出席会议人员大多为分管图书馆的领导、图书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一线业务骨干,本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会议汇集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中坚力量,这为谋划民族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人员基础。
第二、论文数量增加,研究领域广泛,立意新颖。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83篇,评选出57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26篇,入选论文集《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七)》共123篇,比上一次学术研讨会多收到论文63篇,多入论文集29篇。论文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宽度和深度方面都拓展了图书馆员的视野,为以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借鉴。
第三、特邀请孟广均先生对获奖论文进行现场点评。孟先生作为老一辈学者的代表,对做学问的严谨,对问题把握的精准,对工作的负责与热爱等,这些都为参会人员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对于图书馆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经过31年的风风雨雨,一共召开了13次会议。这13次会议已经让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员进行学术交流平台与桥梁,它已经成为深受各族代表信赖和喜爱的高端学术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