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门口是隶书对联“书林漫步,学海遨游”迎八方来客,屋内琳琅满目的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廖老不无遗憾地说道:“当时正是农忙下种时节,我毕竟是个农民,干农活才是我的正事,只能放弃去外边见大世面的机会了。
门口是隶书对联“书林漫步,学海遨游”迎八方来客,屋内琳琅满目的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或蹲坐静思的孩童,或掩卷思想的老者,都沉醉在书的海洋里。这是9月8日,记者在宁乡县道林镇沈家巷图书馆里所看到的一幕。
背着麻袋去购书
虽还不到七十,但记者眼前的廖老满头银发,略显苍老。据他介绍,这个图书馆是他和老伴陶楚宜通过自费采购、社会捐助、朋友扶助等多种途径,投资10余万元开办的农民“图书馆”,每周三天对外开放,且读书、借书一律免费。
记者看到,2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有一个阅览大厅和三间书房,细数了一下,总共有34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有六层,跟一般的图书馆并无区别。大厅的正中央墙上醒目地挂着周恩来总理秘书林丽韫的题词“沈家巷图书文化室”,旁边也挂着或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或古韵十足的国画作品,俨然像一个“书香门第”。廖老说:“现在藏书有6万多册,12年来大概接待了读者10多万人,光是登记簿就有20多本了。”
“我背着个大麻袋,经常去长沙定王台买书,那里卖书的都和我很熟了,每次一进门,大老远地就向我打招呼。我坐公交车到镇上,再从镇上到村里还要步行5里路。去长沙一次一般花费两千多块钱,尽管费力费钱,但读者的收获是我最大的快乐。”廖老心满意足地对记者说道。
“买盐的钱买不得米”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他和老伴将所有书籍分类编号,建立了书目索引;为了照顾村民看书,夫妻俩还免费提供茶水;炎热的夏天,二老会借来几台电风扇,点上蚊香,为读者驱蚊纳凉。他们的这些爱心奉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馈,国家图书馆、省妇联、宁乡县关协、宁乡县文化馆等部门都相继送来了书籍,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参观的游客也捐款、捐书、捐作品。
廖老现在还种有5亩田,加上养老费,一年的纯收入不足1万元。廖老设立了“图书馆基金”,他在深圳打工的儿子提供了5000元,两个远在北京的侄女也捐助了15000元,当地的村民也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为这个真正意义上让农民得实惠的图书馆,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每次他都将款项及其捐助人详细记录在册,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买盐的钱买不得米”,这些钱是坚决动不得的。离退休总支书记贺自立捐了500块钱后,曾打趣道:“你记住啊!莫自己用了啊!”廖老一脸正经道:“你放心咯!帮你记录在册啦!”
“学生给我送来红领巾”
图书馆每年都购买农业、科技、医学类的书刊,最受农民朋友的欢迎,通过书里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带动了当地很多种植户养殖户的发家致富,真正实现了廖老开办图书馆“全免费为父老乡亲服务,为广大读者服务,为科技兴农和新农村贡献力量”的初衷。
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年“六一”,夫妻俩都会从养老费中挤出上千元来买学习用品,奖励经常来图书馆借书且成绩优异的学生。从去年的汤家塘小学,到今年新增的两所学校,虽然奖品价值不高,一支笔和一个硬皮本,但学生们都以得到这个奖励为荣。廖老欣慰地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周边几个乡镇近10所中小学校的德育基地,多年来,村里的孩子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升学率稳居全镇第一;去年受惠的读者中,还有三个学生鲤鱼跃龙门,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学生们也给我送来红领巾,去年送的我挂在图书馆的墙上,已经褪色了,今年的我得好好保管着。”
“配备电脑”的心愿
记者问廖老,对于图书馆还有什么心愿未了的?廖老憨憨地一笑:“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几万册的书籍每次靠手写太累了,希望有一台电脑,顺便学学网络知识。”镇党委书记听罢后当即表态,月底就会给他配备电脑,廖老长满皱纹的脸笑开了一朵花。
采访即将结束时,廖老还向记者透露了最近发生的一件趣事。他从背后拿出一个已有些泛白的布袋,说这是他倍加珍视的礼物,一般重要场合才会带出来。今年的6月份,他收到了去北戴河参加“民间图书馆论坛”的邀请函,主办方还附寄了一个出入证、一个印有“北戴河民间图书馆论坛”字样的布袋、几本实用的农业科技书,并报销往返的一切费用。“当时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高兴极了,但最终还是没去成。”廖老不无遗憾地说道:“当时正是农忙下种时节,我毕竟是个农民,干农活才是我的正事,只能放弃去外边见大世面的机会了。”
(来源:湖南日报2011-09-10 作者:陶小爱 张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