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周立波
(1908—1978)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文学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 原名绍仪,笔名立波,1908年出生于益阳县邓石桥乡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益阳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上海劳动大学。1932年2月因积极宣传鼓动罢工而被监禁两年。1934年10月回到上海后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审查和编辑左联的内部刊物《每周文学》。他广泛阅读各种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报刊上发表大量阐述文学理论问题和评价中国左翼作家及其作品、外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文章,还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翻译了苏联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俄国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捷克作家基希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以及美国、巴西、爱尔兰等外国作家的一些小说,被誉为“青年翻译家”。在左翼文艺队伍内,他是“国防文学”口号最早的介绍者之一和积极的宣传者。在左联解散后,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并参加了《文学界》月刊和《光明》半月刊的编辑工作。1937年参加郭沫若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文艺界战时服务团,进行抗日救亡文艺宣传工作。

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从事教学、翻译,并进行文学创作,撰有长篇论文《论阿Q》,创作了小说《纪念》、《夏天的晚上》、《麻雀》等。1944年秋,他主动请缨,随南下支队挺进华南,到湘粤赣边建立抗日根据地。南下支队回中原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副社长。撰写了10多篇报告文学,汇编成《南下记》一书,生动地记述了南下支队的斗争历程。

1946年8月,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深入基层,先后任松江省珠河县元宝区委委员、副书记、书记,领导土地改革。1948年5月调松江省委宣传部工作,12月写成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同时还负责编辑松江省委主办的《松江农民报》和《文学战线》月刊。1949年3月任鲁迅文艺学院研究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描写新生活。1955年至1965年,先后两次深入到家乡益阳市桃花乡竹山湾体验生活。1958年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深刻变化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还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作背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片断,从侧面反映社会主义农村新人新气象,创作了《禾场上》、《桐花没有开》、《扫盲志异》等25篇短篇小说。在体验生活时,他参加劳动,自食其力,并关心民情,与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昭雪,他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创作之中。1978年以南下支队为题材创作的《湘江一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

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在50年的文学生涯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先后两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他著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山那边人家》,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深受中外读者欢迎。

1978年8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有《周立波选集》存世。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