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杂文作家,新闻工作者。
湖南省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军人家庭。后全家迁回湖南。5岁上私塾。1919年入长沙县立高小读书。在湖南省立一师附小完成小学学业。受到五四时期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教育,也受到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后考入长沙师范预科、本科,读书5年。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拚命读书,拚命写作,达到发狂的地步。1927年长沙师范毕业后,到湖南省学联工作。长沙马日事变后,他的一位女同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他义愤填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通过田汉的关系,开始给《南国月刊》投稿,并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33年到华艺电影公司编辑部当秘书,帮助田汉写电影梗概,并为报刊写稿。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写作战斗性的杂文,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矛头所向,直指国民党官僚和阔老爷的胡作非为,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还撰文《人间何世》,批评林语堂创办的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人间世》。林语堂著文反击,掀起一场笔战。他得到进步文化界的了解和支持。
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他从事编辑工作,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有杂文、新闻、社论、评论、诗歌、剧本、小说。职业革命者的生活极其清苦。他不但常为饥寒所困,而且难以养家糊口。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女儿,因为生活所迫而自杀,对他的打击极大。他战胜了这一切,为革命奋斗不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笔作刀枪,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他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编辑。还任过桂林《救亡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香港《华商报》编辑、主笔、主编,发表了大量的政论、评论、杂文,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8年,在丧偶10多年之后,与《华商报》记者陈海云结婚。1949年5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他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从1956年起,他在《新观察》、《前线》、《人民日报》辟专栏发表杂文,影响较大。主要著作有《鹿马传》、《分阴集》、《纸上谈兵录》、《廖沫沙杂文集》、《余烬集》、《廖沫沙文集》。他和邓拓、吴晗合著《三家村札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他和邓拓、吴晗三人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三家村”罪名,罢官撤职,关押审查,受到残酷的迫害。“三家村”的文字狱只有他一人幸存。他深信三人都是无辜的,听到吴晗夫妇含冤去世的消息,他不惧淫威,写诗悼念。在10年关押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1978年3月,他回到北京,重返文学界,1979年获得平反。他潜心创作,并整理大量旧作,由北京出版社、三联书店先后出版。
1990年12月27日病逝,终年83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