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彭泽湘

(1899-1970)

 

     中共湖北区委书记,人民出版社翻译。

    湖南省岳阳县人,1899年11月5日生。1919年1月中学毕业后到北京。6月,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并受十月革命影响,“醉心于社会主义运动”。不久,他参加了当时左派人士发起组织的“共产主义同盟"。1921年6月,从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肆业后,从事宣传赈济俄灾的工作。7月,参加中国人民赴俄赈灾代表团。12月,经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维经斯基介绍,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东大学习期间,他追求进步,表现突出。1922年12月,经罗亦农和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旅莫支部发展的少数早期党员之一。1923年秋,任中共东大支部宣传训练委员。1924年任中共东大支部书记。
1924年秋,他奉调回国,出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他大力整顿党的组织,恢复工人运动,推动国共合作,为实现党从研究团体到领导实际运动的转变做了不少工作。1925年8月,接替王若飞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长兼军事特派员,主要从事军事统战工作,直属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领导。1926年9月,奉中共中央命离京赴沪,出任中共鄂区区委书记。不久,为了争取唐生智,他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出任唐生智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成为北伐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他是大会代表,却因身在北伐前线而未能与会。随着形势的急变,唐生智也开始向右转,决定“分共”。他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暂时隐蔽,离开唐部,从上海转道苏联学习。

     1927年10月,他入苏联莫斯科共产国际直辖的列宁学院学习。1928年7月参加中共六大。1930年秋回国,先后任上海中共沪中区委委员、宣传部长、区委书记。他和前任何孟雄、蔡博真一样,坚决反对“立三路线”。因他不接受由王明主持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招来王明对他的打击。1931年1月被开除党籍。虽然蒙冤受屈,但未失去对党的信仰,他表示愿“作为党的一个游击小卒”。成为非党人士后,被蒋介石通缉,一直在上海过着地下隐蔽的艰苦生活。后来,他与武汉大革命时期认识的后来逃到上海避难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来往,从事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活动。他通过关系设法劝说十九路军蔡廷错联共反蒋抗日。福建事变后,他担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秘书长,主持政府秘书处工作。1934年1月,他再次遭到蒋介石通缉,被迫逃往香港。在香港,他与李济深等一起继续为反蒋抗日进行活动,并与人一起恢复建立第三党。他认为,第三党党纲应突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删除其中批评中共的全部内容。他承担了起草《临时行动纲领》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该党的指导思想,并主张响应中共“八一”宣言,同共产党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抗日、反蒋的总方针,将党的名称改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他在香港召开的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委员会书记。

    1937年春,华北告急。他到北平从事抗日联合战线工作。6月,赴延安会见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6月12日,毛泽东致电中共北方局王世英:“己与彭泽湘在延安谈好我们同第三党合作问题,他们同意我们的做法,并愿回北平指示第三党同我们合作。”1940年秋,彭泽湘因内部人事不合宣布退出第三党,专门担任主张抗日反蒋的李济深的顾问,继续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奔波劳顿。1947年2月,第三党召开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正式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他被特别邀请出席会议,并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抗战胜利后,他又致力于反对内战。1948年11月专程从香港赴北平为争取傅作义起义做工作。11月7日、8日,接连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他为促成傅作义起义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2年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他翻译的著作有:《伟大的列宁》、《美帝国主义与慕尼黑政策》等。1962年列席全国政协会议。1970年1月2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