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徐梵澄

(1909-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家、翻译家。

    湖南省长沙人,1909年10月生于长沙东乡。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接触到许多西学知识,上小学时毛泽东教过他几年地理。后入雅礼中学。1926年考入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次年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1928年5月15日听鲁迅演讲受到教益,开始同鲁迅建立联系。1929年8月赴德国留学。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攻读艺术史专业,研究美术史,练习木刻艺术。代鲁迅购买文学和版画作品,并创作一幅中年鲁迅像,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第一人。做完博士论文答辩时,因父丧,1932年8月回国,在上海从事写作,经鲁迅推荐,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写杂文,出版了《泥沙杂拾》,并于1934年翻译出版了尼采的《苏鲁支语录》、《朝霞》、《快乐的知识》、《尼采自传》和《歌德论自著之浮士德》等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尼采研究专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他牢记鲁迅关于青年应“稍自足于其春华”的教诲,脚踏实地走着自己的学术和人生之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执教于中央艺专,辗转于滇、渝等地。1940年任重庆中央图书馆《图书月刊》编辑,兼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5年初,他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参与中印文化交流,到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任教,并研究古印度哲学,译成《安慧三十唯识疏释》。1950年在贝纳尼斯学习梵文,译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迦里大萨《行云使者》。1951年任南印度捧地舍里的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华文部主任。执教之余,他致力于研究精神哲学,注重探讨法相唯识之学,著书立说,很有成就。1978年底回国,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回到祖国后的20年,是他学术生命的又一高峰,对丰富中国现当代学术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被誉为著名的东方哲学大家。他是系统地把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典籍《奥义书》介绍到中国来的先驱者。早在南印度任教时,他就利用室利阿罗频多学院丰富的藏书,遍识《奥义书》百余种,陆续择译成中文,1984年出版。他也是印度精神哲学大师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和著述的研究者和传播者。1954年出版《室利阿罗频多事略》,1959年出版译著《综合瑜伽论》三部,1973年出版译著《玄理参同》,1984年出版译著《神圣人生论》,1987年出版译著《综合瑜伽论》第四部,1991年出版《周天集》。他的另一翻译成就是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法国院母密那氏有关瑜伽等问题的答问和释义,共6辑,题为《母亲的话》。

    他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哲学和宗教。曾出版多种英文著作,如1966年的《孔学古微》,1976年的《小学菁华》,1978年的《周子通书》,1985年的《肇论》,1990年的《唯识菁华》。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介绍具有深刻与独到之处。1988年即由中华书局出版《老子臆解》一书,是根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吊书二种,斟酌其他诸本完成的,在文字、句读上有异于别人。在思想内容上,参以《周易》及先秦古说和古、近印度与西方哲学家的见解,疏释疑难,寓以新意,抽发理隐,大畅玄风。1994年出版的《陆王学术》亦与前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存世的著作还有文艺评论和诗歌,集有《异学杂著》、《蓬屋诗存》等书。

    2000年3月逝世,终年90岁。可惜他正在进行的从古梵文译注的《佛教密乘研究一一摄真言义释》一书终未完成。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