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家。
湖南省邵阳人,1896年生于邵阳硖石山村,幼读私塾,后考入邵阳中学受到新式教育。1913年进入美国教会学校长沙雅礼学校学习英语、数学、自然科学。1919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波姆那学院毕业后,考入耶鲁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经济学,奠定了一生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基础。1926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后,立志回国报效祖国,旋被南开大学商学院聘请为财政学与统计学教授,月薪现洋180元。从此他与南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婉辞了不少大学及研究机构数倍于南开薪金的邀请。他致力于培养中国训练有素的经济学人才,把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并举、使年轻人在学业上和工作能力上都得到培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1927年7月,他提议设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并被聘为主任导师兼财政学与统计学教授。1930年他更兼主持商学院和文学院经济系的工作。为开创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事业,他提出把商学院和文学院经济系与社会经济委员会合并,成立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按精简课程、突出重点的要求改编经济学、商学教材;组织经济学院董事会以寻求赞助。1931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正式成立,他任院长,一方面推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人才,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群贤毕至、大师咸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与科研水平。1929年他与留美同学、同乡余舜芝结婚。婚后夫妻恩爱,生育了4个儿女。1934年,教育部强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改组,分为经济系和经济研究所。他不管当局如何干涉,仍全力以赴于教学科研工作,于1935年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10名,至全国解放前夕,共招收11届研究生,国内外培养了一批批经济学高级人才。南开大学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果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被誉为他在南开大学经济学教研上10年创业的第一个贡献。
他在南开大学经济学教研上的又一个贡献是提出和实践了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工作。他从美国留学回国未久,就考察了国内10多所高校,发现经济学教育十分落后,甚至照搬西方教材,教学与中国实际相去甚远,制度也相当陈旧,学生毕业后"鲜谙社会真正情状,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膜,诸事束手"。因此,他开始设想在南开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实行"中国化"。他从财政部、海关、政府机构收集大量现实材料,用于材料编写和学校教学。他编写《经济学原理》、《财政学》、《统计学》等教材,与人合编了《统计学之原理与方法》等教科书。在课程设置上,他反对过分专业化和过早分科,要求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学好中外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然后再逐步向专业课倾斜。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的作用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他带的研究生,注重实地调查,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高级经济学人才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他主持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开风气之先,被称为南开三宝之一,"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机构,其出版物驰名全球" ,这是何廉对南开大学的巨大贡献。他在耶鲁大学做过物价指数的研究,回国后研究的最早的研究课题是物价统计,编制各大城市的物价指数。1934年创刊的《南开指数》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28年以后,他开始注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他认识到农业农村问题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935年他担任数所高校组成的华北农村协会会长。他成为中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
1936年以后,他暂离南开,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经济部常务次长、农本局总经理、经济部政务次长、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建业银行总顾问、晨南企业董事长等职。国难当头,他竭力为国家服务,努力发展战时经济,多次提出得力建议,但很少被当局采纳。所以从政10年,他毫无成就。官场失意,他寄情于南开,一直关心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西南联大经济研究所的教研。1941年他为募集经费,曾深入香港,差点落入日军之手。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致力于南开大学复校,筹建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分支机构中国经济研究所。
1947年任中国驻联合国社会经济和人口两委员会代表,赴美国考察。期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访问学者。1948年曾被委任为南开大学代理校长。1949年南京解放,他滞留美国。1950年周恩来曾嘱人致函欢迎他回国,但是他已患严重的高血压病,难以成行。1961年退休。1975年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79岁。
在30年代、40年代,他与马寅初、刘大钧、方显廷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他一生的事业在南开,作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研究所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作为南开大学经济学大师,他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为南开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