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
(1890-1978)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语言学家。
湖南省湘潭县人,1890年2月2日出生于湘潭县晓霞乡石潭坝一个书香之家。“黎氏八骏”的长兄。自幼熟读古典名著,学会作诗、绘画、刻印、吹箫。从12岁起记日记,70余年从未间断。1905年,院试入学为秀才。1906年,入湖南省立一中。考加民主革命运动,组织德育会。1907年,入北京铁路学校专修科。1908年,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1911年毕业后,任《长沙日报》总编辑。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2年,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后改名《湖南大公报》),任总编辑。他撰写了大量社论与时评,博得读者好评,名播三湘。
1912年任湖南省立编译局编译员。在编辑教科书时,将《西游记》选作课文,时属创举,引起教育界惊骇。1913年、1914年,任湖南省立四师、一师历史教员,与正在该校读书的毛泽东、蔡和森过从甚密。1915年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处编审员及文科主任。他力主改国文科为国语科,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反对小学读“经”,开始向封建文化宣战。1916年,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积极宣传“国语统一”(指推广普通话)、“言文一致”(指普及白话文),为中国国语运动之开始,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此,白话文在中国逐步取得文体正宗地位。1918年,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任常委。他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并去全国各地巡视调查,亲自讲课,推行国语。1919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办国语讲习所,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任干事。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国语文法课教员。后任北京高师、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他归纳中国白话文与国语的法则,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出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首创讲授国语文法及音韵学、修辞学、目录学、近代语研究、文学史、宋元思想史等课。1923年,与钱玄同创办《国语周刊》,提出“汉字革命”的响亮口号。该刊“欢迎技稿,不取文言”,与“布告征文,不收白话”的《甲寅》杂志针锋相对。接着,首创并领导国语会设立国语辞典编篡处。1924年,兼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临时所长,出版《新著国语文法》。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为探索白话文规律而撰写的第一部有创造性、有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被学者誉为“顶天立地的创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鸣钟之一”,曾轰动全国,大中小学全都采用。后修订4次,重版22次,传译到许多国家。日译本名曰“黎氏支那语文法”。1926年,与同人促成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作了题为《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演讲。大会通过《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后由国语会两次公布,决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出版《国语四千年变化潮流图》,作为当年举办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教育陈列品之一,获该博览会颁发之奖状与奖章。1928年,任北大师院院长,出版《国语罗马字国语模范读本》,流传至南洋华侨中。所领导的辞典编篡处改名为中国大辞典编篡处,与钱玄同同任总编寨。先后剪录书报440种,搜集、整理资料卡片350万张,后增至500余万张,为中国现代大型辞书的编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宝贵的经验。1930年至1935年,与同人商订公布改“注音字母”为“注音符号”,由国语会选定公布324个简化汉字,出版《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汉字新部首》等书。《比较文法》是研究中国古汉语语法的一部重要著作。1937年至1939年,相继任西安临时大学、陕南西北联合大学、兰州西北师院国文系教授、系主任,经教育部核定为部聘16名教授之一。他主编的《国语辞典》出版,是最大的白话词典。1944年到1945年,他与许德珩、涂长望、方亮等发起组建民主科学社,后改名九三学社,把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界知名人士团结在中共周围。后任西北师院院长。1946年至1948年,先后任北京师大与湖南大学国文系主征、文学院教授、院长。当选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第一任中国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他为中国社会主义语言科学诸如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等再建功勋,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开拓者。经毛泽东指定,他与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7人,共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后改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任副主席兼方案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1950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出版《国语新文字论》,为50年来文字改革运动作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任辞典计划委员会委员。1957年,与吴玉章合写《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字拼音字母的总结》,在《人民日报》发表。与刘世儒合编《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150万字)陆续出版。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实施。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在制定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文化大革命”开始遭冲击。毛泽东、周恩来指示对其加以保护。他继续从事语言研究,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学部会议上提出“各种辞典资料搜集整理大协作”的建议;与丁西林合拟“笔形查字法”,写成黎氏语法体系的总结《文字改革总评鉴和新进程》(两种八册)等。1972年,将《文字改革概说》、《汉字双拼草案》面呈周恩来总理。他将解放前冒着危险收藏的1915年至1920年毛泽东亲笔写给自己的6封书信,进行校补。后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成为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1978年初,他上书党中央,提出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尽快发展社会科学的建议,向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书面汇报汉字和机器翻译相结合的具体方案。同年2月18日,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仍惦念着中国社会主义语言科学的发展。
他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有“语言大师”之称。在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词典学、目录学及教育学、文学、哲学、史地学、方志学、佛学等学科领域,博蓄兼采,独具创见。特别是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法、词典编篡等方面,成绩卓著。他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届委员,丸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执教60余年,弟子遍及海内外。其翰墨真迹,气力道劲秀拔,收藏者视为“墨宝”。一生服膺勤、恒二字,甘于淡泊,不慕荣利。其著述甚丰,专著30余部,论文400多篇。他为中国现代语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