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
(1895-1965)
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历史学家。
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1895年12月出生于邵阳县东乡黄阪桥一个小康之家。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长沙明德小学。同年秋转入湘潭益智中学。1912年自费赴美求学,人密苏里州派克学院预科。1914年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主修历史。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同情协约国,加入奥柏林后备军训练团。1917年毕业后赴法国一年。1919年夏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近代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29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教授,主讲中国外交史及法国革命史。1932年春,他与胡适等人创办《独立评论》,在该刊及《大公报》、《北京晨报》等刊物上发表60余篇时事述评,阐述对时局的主张。他在政治上支持蒋介石实行的“先安内而后攘外”政策,反对当时国人要求武装抗日、收复失地的正义呼声,在外交上支持南京政府与苏联恢复外交,因而深受蒋介石的关注与赏识。1934年8月,他奉蒋介石之命赴苏联考察,以蒋介石“极为信赖”的私人代表身份与苏联当局接洽会谈。10月16日,负责中国和远东事务的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科夫会见了他。这次会谈,对中苏复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很有意义。他向蒋介石“提出详细报告,并建议仔细开创将来的局面”。蒋介石由此知道了苏联当局的态度,很快采取措施,实施联苏对日方针。蒋介石对他的莫斯科之行十分满意,复电“甚表嘉许”。1935年冬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协助院长蒋介石拟定政策,并负责秘书工作。其时,行政院对与日本和战问题展开争论,他主张“光荣的和平”,并提出一项修建铁路、发展工业、改良农业的发展计划,以为国力增强之后方可言战,受到实业界的激烈反对,计划流产。1936年10月,他出任驻苏大使,在随后发生的西安事变中,他主张用和平方法救蒋,并根据南京政府指示,多次与苏联当局会谈,希望苏方对中共和张、杨施加影响,迅速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又与苏方交涉,帮助和安排蒋经国于1937年3月返回中国。1945年,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兼联合国救济总部中方代表。在分配联合国救济物资时,不顾国民党方面反对,力主国民党统治区与共产党占领区一视同仁进行分配。1946年,他利用救援物资和设备,在邵阳市设立乡村工业示范处,兴办了机械、铸造、制革、农药、硫酸、水泥、粮油加工、肥料、自来水等小型工厂,为邵阳现代工业之始。在邵阳东乡宋家塘设立“华中农业技术推广站”,开邵阳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农业机械耕作之先河。
1947年12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代表。此后从事职业外交生涯,长达15年。1961年任“台湾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仍兼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他主张中国统一,反对台湾独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却持敌视态度,在联合国提出《控苏案》,指斥苏联是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掺和起来的共产帝国主义。因此,倍受西方赏识。1949年底,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提出《中国代表权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指派的代表任之》草案,他串联西方国家代表极力阻挠这一草案在联合国大会上付诸讨论。
他学贯中西,前期治学编著有《清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两卷)、《最近三百年东北外交史》、《中国近代史大纲》;后期从政,不置产业,不任用私人。其子侄辈与乡人,多人求其提携,均因才不及任而斥退。
1965年10月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70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