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翦伯赞
                        (1898-1968)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学家。

    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898年3月14日出生于桃源县枫树蔚家岗。1910年桃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就读。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入学一个月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立志走实业救国之路。1919年毕业即失业,无路可走。1920年秋到常德中学任英语教员。1924年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1926年回到北京,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以历史著作为武器,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中国农村社会》、《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与现在》等文章,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义愤填膺,铁笔撰文,发表了《世界资本主义最高发展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走到反帝国主义的最前列》等文章,还与吕振羽合著《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日军侵略中国的血腥罪行及其反动本性。因此,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异常仇恨。1933年春,他被意大利天津使馆逮捕并驱逐出“境”。1934年赴欧美考察司法,游历亚非欧美20个国家。1935年后潜往上海,积极做覃振及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37年5月,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他任民国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奉党组织之命回到长沙,利用主编的《中苏》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全面抗战主张。1938年夏,他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一书出版。,这是30年代一本比较系统地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专著,也是一本宣传中国革命的好书。在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他在重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勤业、勤学、勤交友”的指示,在积极做统战工作的同时,还撰写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第二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秦汉的中国社会,成为全国最早的观点基本正确的中国通史之一。还发表史学论文60多篇,在进步的学术界中产生了极好的影响。1942年秋,他根据周恩来的安排,动员国民党上层人物营救在广西被捕的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他积极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关心毛泽东在重庆的安全。他主编《大学》月刊,任大夏大学教授、香港达德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身兼数职,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改造旧史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为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地工作。50年代后期,在史学界、文化界刮起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虚无主义等极“左”之风。针对这些错误倾向,他撰写了《关于打破王朝体系的问题》、《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他一生著述400多种,约300余万字,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特别是其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印行30多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人才,1987年荣获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特等奖。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的迫害。1968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讲到他时说:“这些人都是有用的”,“要解放历史学家翦伯赞,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安排他的工作。”其处境稍有改善,随即又遭沉重打击。1968年12月18日,他与夫人戴淑婉一同含冤离世,终年70岁。

    他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在美留学时读完《共产党宣言》后写下这样一则日记:“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1944年2月15日在《中国史纲》第二卷《序》中写道:“不管时代如何苦难,我总是走自己的路。”1963年12月21日又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在真理的问题上,不能让步,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他的一生,忠于自己的信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78年9月1日北京大学召开全校大会,他的沉冤彻底昭雪,他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被重新承认,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声誉得到恢复。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