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袁任远
 
(1898-1986)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

    湖南省慈利县人,又名袁明濂、袁思质,1898年生于一地主家庭。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热爱学习,同情穷苦大众,追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参加过五四运动。在南洋一带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大革命时期参加湖南农民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毅然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1928年5月参与领导石门南乡起义,任湘西红军第四支队党代表。改名袁任远,取革命任重道远之意以自励。党派他到广西,跟邓小平一道工作。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红七军千里转战到湘赣苏区以后,他历任红军独立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独立第十二师政委、红八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军团六师政委、红六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十二军政委,率部参加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从湘西突围北上时,他带上17岁的儿子袁意奋一起爬雪山过草地。父子长征传为佳话。1964年他的儿子晋升少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参加华北抗战。回陕甘宁边区以后,任绥德地区专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进军东北,任旅政委。建国以后,奉命转入地方工作,曾任青海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被党内同志们称为“袁老”。这不仅是因为其长征到陕北的儿子结了婚,更因为他年过不惑,为人老成持重,沉着冷静,处理事情头脑清醒、原则性强。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性坚强,实事求是。无论是在对敌斗争的复杂环境中,还是在党内斗争的曲折形势下,他都能够站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一边。在湘赣苏区工作时,他积极参加纠正王明“左”倾错误倾向的斗争,坚决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50年代末期,他在青海省工作时,因为反对虚报浮夸被视为右倾,坐了好几年冷板凳不受重用,仍毫不妥协。老战友王震对他有一句评语:“袁老很自尊,过火的事他不跟,他不是顺风倒的人。”因为他不干过火的事,不做顺风倒的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时候,便很受压抑。几十年能够坚持不改初衷,确实难能可贵。“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经过半个世纪的考验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他的忠诚品德和高尚人格。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当选为中央纪委常委、副书记,力主严肃党纪,反对特殊化,反对摆老资格。有人摆老资格向党伸手,他批评起来非常厉害,不讲情面。人们又不能不服他,因为在党风廉政方面,他自身是一个长久的表率。红军时期,他曾由军政委降到师部当秘书,从未有过怨言,而且工作得很自觉、很出色。建国初期干部评定级别,毛泽东曾批评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的人和事,他却主动要求把自己从七级降到八级。许多部下的级别、职务都超过了他,他却安之若素,表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他是人民军队的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从百色起义时期就开始担任政治部主任、政委的领导工作,而且有个人的鲜明风格。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干部,在红军时期是凤毛麟角。他文质彬彬,口无鄙语,却与工农出身的干部战士毫无隔离疏远的感觉。他也不像某些喝过“洋墨水”的人那样张口必称马列主义辞藻,却做不来实际工作。而他打起仗来可以拿起驳壳枪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性格朴实、厚道、谦和、诚恳,善于与同事团结合作。熟悉他的人都说:“如果有谁和袁老搞不好团结,那责任一定是在对方。”他也有慷慨激昂义愤难平的时候,但决不计私怨,这是政治工作领导干部最可贵的素质,最令人称道折服。

    1986年1月2日不幸病逝,终年88岁。3个月前,即1985年10月1日,他还奉命参加中央代表团,飞赴乌鲁木齐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他去世后,党和人民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和老革命家。他平生很少谈及个人,只有一本不厚的革命回忆录存世,记载着他朴实无华又光采夺目的战斗生涯。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