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郑洞国

(1903—1991)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湖南省石门县人,1903年1月13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4岁起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8岁读私塾,17岁中学毕业后考入长沙商专。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考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5年毕业后分配到军官教导团二营任连党代表,参与了东征和北伐战争。在淡水北之惠州攻城战中,作战勇敢,率先入城,在黄埔学生军中崭露头角,被提升为营长。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八团团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将自己的命运与蒋介石连在一起,走上了背向人民的道路。

    他是一位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八年抗战中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战役,先后任第二师少将师长、九十八军副军长、十一军军长、八军军长、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他治军有方,战功卓著,国民政府曾授予他最高军功勋章,被誉为国民党军中的抗日名将。1943年春,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军部从昆明乘飞机抵达印度兰姆珈营地。为争得盟军援助,他耐心地同美、英盟军将领打交道,既维护了民族尊严,又搞好了与美、英盟军的关系,稳定了驻印军内部的团结,使部队很快适应了国外战斗生活。新一军在兰姆珈受训半年后开赴前线,投入反攻缅北日军的战役。首战攻克日军占领的于邦,打破了号称“亚热带丛林之王”的日军第十八师团不可战胜的神话。1944年攻克缅北密支纳战略重镇,完成了反攻缅北战役的前期任务,被提升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总指挥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4月,驻印军攻占曼德勒东北之乔梅,与英军会师。至此,中国驻印部队反攻缅北战役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后,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授中将军衔。蒋介石大肆调兵遣将、全面发动内战后,他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去东北参与内战。人民解放军打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主力损失惨重,他看到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覆亡命运已不可挽回,请假去北京治病,想脱离东北战区。蒋介石却令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组织部队去守长春。1948年6月起,解放军围困长春5个月.他率部突围,出城后遭到解放军猛烈截击,又退回孤城死守。所部第六十六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后,他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10月19日凌晨,解放军攻入中央银行,他率部放下武器投诚。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东北局的电文中指出:“郑洞国为黄埔高级军官,此次又率部投降”,“应给以礼遇”。
1950年,他去上海治病路过北京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萧劲光和萧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他目睹人民政府管理上海的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安居乐业的情景,受到深刻教育,后来在自传上写道:“在事实面前,我真是叹服了。”1952年春节后,他到北京,坦诚地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新认识,表示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受到周恩来的嘉勉。6月举家迁往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他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