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
湖南省郴县(今郴州市苏仙区)人,1902年1月生于书香世家。7岁入学读书。1922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本科地质系。从李四光教授习岩石学与地质构造学,从葛利普教授习古生物学和地史学,深得李四光教授赏识。大学三年级时,利用暑假回乡作野外地质调查,写成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上古代地层及动物群》,刊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不久升任研究员,从事地质考察,足迹遍及中国东部10余省,6年内发表专著20余种。1930年问世的《秦岭中段南部地质》一书的《地层》章,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看法,使对此区地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解决"南岭何在"这个问题,1932年11月至1933年6月,经半年的艰苦跋涉调查,写成《自湖南武冈至广西柳州之地质》一文,并绘制一幅精细的《南岭中、西段地质图》,李四光称之为“南岭地质了解的起点"。与李四光等合作完成的《栖霞灰岩层及关系地层》、《黄龙石岩与其所含生物群》、《龙潭地质指南》及个人专著《金陵灰岩的珊珊及腕足化石》,为长江下游地质发展史和相关地层古生物研究做了奠基工作。中国地质界广泛应用的"朱森廷"、"朱森珊湖"、"朱森华夏木"等古生物属种名称,均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而命名。
1934年获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耶鲁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1936年9月离美赴欧考察。1937年夏,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地质大会,宣读在旅欧期间撰写的《中国造山运动》论文,获国际同行学者们的赞扬。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赴国难返回祖国,任重庆大学新设立的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一丝不苟,爱生如子。主持系务后,为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从中英庚款董事会及其他地方求得资助,向国内外搜集不少图书仪器,自编教材20余万字。他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研讨的作风,在课堂上诲人不倦,在学术上与学生互相研讨切磋,虚怀若谷,常请学者名流来系讲课,开拓学生的思路。重庆大学地质系一时成为全国地质院系的后起之秀,为高校和地质界所瞩目。
1941年8月,应聘中央大学地质系,率学生在北碚考察,但仍在重庆任课。因胃病骤发,溃殇穿孔,后转腹膜炎,辗转病榻近一年。病重期间,思及两校四年级学生毕业在即,古生物一课耽误太多,乃约学生在病榻前补课。终因心力衰竭,1942年7月6日去世,年仅41岁。《新华日报》于1942年7月16日发表《朱森教授之死》的社论。李四光教授写《悼子元》一诗,深切悼念他。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