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钟  掘

(1936—   )
 

    

    
    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机械专家。

    河北省献县人,女,1936年9月1日生。50年代初,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深为新中国宏伟的工业化建设所鼓舞。她牢记钢铁工业是国家的基础、机械工业又是基础的基础,立志为基础工业而奋斗。1955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1960业后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工业大学),如愿以偿地投身冶金机械事业,经常活跃在鞍钢、太钢、武钢和洛阳铜加工厂等国营大型重工业企业,成为钢铁战线的一员矫健的女将。

    在中南工业大学机械系、机电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冶金机械研究所所长、机电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成为中国冶金机械科技领域的第一位女院士。从一个女大学生到工程院院士的跨越,她付出了比男同志更多的辛勤汗水,做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发明创新。注重实践,深入本质,敢于向传统理论挑战,是其显著特点。锲而不舍,知难而上,奋力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其乐趣所在。她长期从事冶金机械与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于轧制机械、锻压机械、挤压机械、塑性加工摩擦与润滑等方面研究,发现并论证高速轧机中存在机电耦合振荡系统和极限轧制中存在附加封闭流变驱动,分别用于解决轧机振动与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对武钢引进的一米七轧机等10种机组的故障诊断、调控和新机型的研制,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的“铝带热轧、热精轧设备与新技术”成果获得两项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性能优质铝板新技术开发”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著有《冶金机械数理基础与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管理》等科技专著共4部,发表学术论文210多篇。

    1984年,她担负国家重点工程二米八热轧线改造的技术研究和优化设计任务。这条热轧线是有色冶金系统最大的轧机,国家计委立项批准将其原来8万吨生产能力提高到27万吨。几位德国专家提出了费用高达几千万马克的更换全部辊系的方案,显然是国家和企业都难以承受的。她经过反复认真的科学测试,否定了德国人的方案,而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既能提高产量、保证技术水平,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投入的优秀设计方案,获得通过。这项技术改造工程于90年代初完成并全面投产,年生产能力27万吨水平,节省资金一亿多元,还解决了生产高性能特薄优质铝带材等技术难题。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现代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拥有的亚洲唯一的三万吨水压机亟须扩大锻造能力。她再次领受重任,完成了将其增压为四万吨的改造工程研究与优化设计方案。其中对设备潜能提高控制精度的有效测算,为制造捆绑式火箭、波音飞机等重要锻件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国家增强国防工业投资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一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湘潭钢铁公司的咽喉设备一一大型开坯轧机故障和寿命的准确预报,使该厂在缺少关键备件的情况下争取了一年的正常运转时间,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她还培养了20多名博士、50多名硕士,科研事业后继有人。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有色金属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