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余永富

(1932—   )
 

    

    
    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专家。

    河南省南召人,1932年10月1日生于农民家庭。1952年考取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第一届大学生,攻读地下资源开发与经营专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今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历任选矿室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难选红铁矿、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选矿研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矿山生产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有一个包钢,包钢矿藏来源于内蒙白云鄂博山。白云鄂博山蕴藏着中国特大的多金属共生矿,铁矿储量大,稀土储量为世界第一,铌储量为世界第二。但由于矿石性质复杂,矿物嵌布粒度细,选矿难度极高,一直没有找到好的选矿方法。他经过长期设计、试验,根据包钢技术、设备、生产实际,提出了“弱磁一一强磁一一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铌”的新工艺流程,用10年时间完成了科研实验,1988年通过国家冶金部鉴定,确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他大胆改革,开拓新路,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长沙矿冶研究院与包钢签订了“包钢选矿厂一、三系列弱磁一一强磁一一浮选技术共同开发合同”,有奖有罚,各承担250万元的责任。新的科研体制产生了高速度的生产效率,一年以后全流程工业试生产开始。这项课题及配套项目的成功,使铁精矿品位>60%、回收率>70%,每年多回收铁精矿50万吨,年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白云鄂博中贫氧化矿选矿取得重大突破,几代选矿人的梦想终于成真。这一科研成果获冶金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2年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主持的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投产的弱磁一一强磁选新工艺及新型工业用强磁选机,流程设计简单,选矿效率高效果好,社会经济效益巨大,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红铁矿、共生矿、稀有矿等选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矿业科研和生产作出了贡献。他参与主持研究成功的“包钢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项目,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学研究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任何成功和进步都建立在超过常人十倍、百倍的艰苦奋斗之上。他在选矿科技领域中的突破和创新,来自对事业的元限热爱、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从事选矿科研,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坐而论道,必须深入矿区和矿业生产第一线,既要取精用宏动脑筋想方设法,又要奋力拼搏、吃苦耐劳、现场跋涉。他和同事们一起坚持战斗,一起挨冻受饿,一起长途奔波,也曾累倒在工地,还难以顾及家庭、妻子、子女,但元怨无悔。献身于中国选矿科学,是他青少年时代的选择,也是他一生的寄托和乐趣所在。正是有了这种忘我的奋斗精神,他才能取得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发表数10篇论文、报告。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没有止步,继续坚守在选矿试验现场参加和指导攻关,在“双提一降”(即提高铁精矿品位、提高回收率、降低杂质含量)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被人们誉为“选矿王”。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