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阳明珠

(1933-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数学家。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33年4月出生于小学教师家庭。抗日战争中家园遭到日本军队轰炸,被迫随父母过上流亡生活,在6所小学读过书。1946年考入湘东中学。1952年以优良成绩考取武汉大学数学系,对数学产生了终生兴趣,专攻“函数论”。1956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协助数学家关肇直等研究“泛函分析”理论与应用,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62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两年,后回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从事研究工作。他潜心于学术研究,致力于科学探索。可时运不佳,被下放到河南搞了两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湖北中国科学院干校劳动3年。1972年方安排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

    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克服许多困难,继续研究数学课题,在“线性积分、微分"、"抽象边值问题”、“解的构造理论”、“逆问题和求解法”等项目的研究上,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迁移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迁移理论是研究在大块物质中,由于特定基本粒子运动所产生的微观效应综合所致的某种宏观迁移现象规律的一种理论,具有多学科、边缘学科、应用学科的特殊性,当时中国比国外落后20年。70年代,由于中国发展核工业的需要,专家提出了核反应理论中“脉冲子实验”的理论基础的数学论证任务,正好他已调来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便开始钻研这一尖端科技项目。经过数年艰苦的攻关,1975年首先解决了国际迁移理论界21个难题中的1个,后又连续攻克6个重大课题,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他应邀在第七届国际迁移理论大会上作学术报告,发表了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科研见解,令国外学者感到震惊和钦佩。

    在科研实践中,他获得了丰硕果实。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被聘为美国《数学评论》的评论员。1979年,他提出的“中子迁移的定性理论”获得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1981年到国际讲坛发表学术报告,被聘为权威刊物《迁移理论与统计物理》的编委。1989年代表亚洲在第十一届国际迁移理论大会上发表学术评论,后来还出席了第十三届大会。1982年,他主持的“中子迁移算子的占优本征值问题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2年又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任《应用泛函分析》系列丛书的主编。1995年,作为主席在北京成功地主持了第十四届国际迁移理论大会,让世界各国对中国数学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他注重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坚持培养新人,做到双丰收。80年代初,他提出了“六五培养、七五深造、八五成才”的教书育人规划,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他的30多个研究生都学有所长、干有所成。1995年12月,他又向院党委和院长建议“必须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面向21世纪的挑战”。并表示自己虽届退休,也将尽心尽力为之奋斗不止。

    他的科研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他和妻子顾秀莲1962年结婚,当时他在北京搞科研,妻子在甘肃搞工业,两地分居,互相勉励,共同进步。70年代以后,妻子从事领导工作,先后任计委副主任、江苏省省长、化工部部长。他在科研上屡获成就,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心相印,比翼齐飞,传为佳话。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