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学院院长,生物学家,古农史学家。
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人,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为人放牛,9岁读私塾,13岁考入县立小学,16岁考入常德西路师范,21岁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高师毕业后,曾在长沙明德中学、湖南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4年自费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等地学习。在柏林大学植物分类学博士笛尔斯的提示下,他决心填补中国两广动植物研究在分类学上的空白。1927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他带领考察采集队,深入广东、贵州、广西、湖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开国内大规模科学考察和生物采集之先河。共采集6万号动植物标本,其中由他首次发现、以辛氏命名的动植物新属新种20多个;首次发现60多种新鸟类,揭示了中国南部的动植物宝藏;建立了中山大学比较完整的动植物标本室,整理出版数十册丛书,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生物学界的影响。
1933年,他到南京国立编译馆任馆长,负责审查发行中小学教材,统一整理科学名词,主持编篡出版中国第一部《教育年鉴》,主编《黄河志》、《图书评论》等。1936年,主动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大西北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大学前身),任校长。1938年,该校与迁陕的北平大学农学院、河南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农学院,任院长。抗战胜利后,又深入大西北腹地兰州筹建国立兰州大学,办成有文、理、法、医、兽医5大学院26个系科的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克服千难万险,广置图书、仪器,广泛延揽人才。他热情、诚恳,用才有道,无官僚作风,无市侩习气,以炽热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吸引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专家教授来到这片黄土地上合作共事。
1949年兰州解放后,他重返西北农学院工作,至1966年长达17年。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担任了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他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振兴,兼任全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植物学会理事等,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委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为创建大西北的科研机构付出了心血。
在大半生的农业教育工作中,他深感整理祖国农学遗产的重要意义。1955年,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西北农学院成立了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出版了20多种古农学研究专著,共约500多万字。其中《〈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等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1957年,他应邀参加最高国务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盛赞他在水土保持、古农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毛泽东说他人如其名:“辛辛苦苦,独树一帜。”
他出版的研究著作有《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易传分析》、《我国水土保持历史的研究》、《〈农政全书〉159种栽培植物的初步探讨》、《禹贡新解》等。1976年,82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带队前往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考察,组织编写了《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他甘为人后,亲自整理和出版了石声汉教授遗稿《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农学评价》等3部著作。他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在海内外的影响,多次致信台湾友人,撰写对台宣传广播稿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祖国统一尽心尽力。
“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屡遭人身侮辱,其夫人康成懿被迫害而逝。他虽身处逆境,仍对科学、教育事业执着追求。1977年10月24日逝世,终年83岁。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国内知名学者纷纷致电悼念。“辛辛苦苦,独树一帜”,毛泽东的赞语,是他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