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萧纪美

(1920-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

    湖南省凤凰县人,1920年12月7日生。1933年凤凰县立小学毕业。12岁至17岁在长
沙明德中学寄读,3次获得数学比赛冠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曾在凤凰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43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获学士学位。历任湘西国立八中、湖南省立十三中教员,重庆兵工厂技术员,经济部标准局技士。1948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1951年准备回国,由于美国当局阻挠不能成行。曾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柯产品公司、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在美国10年,积累了金属材料理论与实践的学识和经验,进一步熟悉了金属材料质量、工艺、合金钢基础研究与应用,培养了在工程技术上动手的本领。

    1957年,他放弃国外工作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环境,毅然冲破美国政府的干涉,并被迫放弃全部旅行支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防腐蚀及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天学会材料与工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所主持的断裂研究项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是中国材料学界著名的科学家。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开设了金属材料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腐蚀金属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断裂力学、合金能量学和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他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钦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过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他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开展材料的应力腐蚀及氢开裂机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他强调综合应用金属物理、断裂力学和腐蚀科学,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许多严重的断裂问题和材料质量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50多年如一日,始终在材料学领域学习和工作,从事科学探索和创新;包括以教学、科研、生产、咨询、评议、规划等各种形式,为中国材料学科的发展和材料工业的繁荣而呕心沥血。

    他倾一生心血和精力,研究解决材料科学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发表了《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专业论文200多篇,出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材料学的方法论》、《合金能量学》、《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16本专著,所反映的科研新成果在国内外材料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有4本专著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写作《材料学海拾贝》,提炼了12条切身体会,可谓从事材料学研究的经验之谈和理论概括。他直言自己受益于逻辑学和系统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帮助他做到概念明确而不僵化,判断恰当而不绝对,推理正确;应用系统论的概念和技术帮助他有效地系统地分析材料问题,因而提出了微观材料学及其5个组元一一性能、结构、环境、过程、能量和宏观材料学及其两个分支,促进了材料学的研究与分析。他用演绎、归纳、类比三种推理方法,分别导出自然过程的方向、路线和结果,认为自然过程总是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遵循阻力最小的路线、达到适者生存的结果。他采用类比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类比材料与系统、材料与人才、材料与经济形势,深化认识。他自觉地运用交叉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发断裂化学、合金能量学、宏观材料学等领域并取得了进展。在总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理时,他引用中国古代名言哲理,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要求从事科研事业要学而思,学且问,勤学,慎思,善间,积累和提炼,达到浓化、饱和和创新。争取在材料学领域里做学问、成事业达到三境界:怀大志,追求;勇献身,拚搏;终成就,喜悦。他在为一本书题词中写道:人的生命在于新陈代谢;学科的发展在于交叉结合。因此,他以诗言志和抒怀:
"勤学复善问,苦思后追寻;
攀登上台阶,机遇来垂青。
哲理化情韵,真善依美撑;
残途追境界,同饭何需分?"

    他已届80高龄,仍然老骥伏橱,志在千里,豪迈地宣称:"我是湘人,愿引屈原《离骚》作为追求互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是教师,愿引孔子《论语·述而》中一句话自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