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地质力学专家。
湖南省临湘县(今临湘市)人,1914年生于临湘县长塘镇一个书香世家。1931年岳郡联合中学毕业后,考入长沙省立一中,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爱国学生运动。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5月以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任北京大学中共支部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长沙临时大学的抗日救亡工作,任《民族呼声》编辑、《观察日报》记者,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后复学,1938年9月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进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历任研究生、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多次随同李四光、张文佑等地质专家,去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广东、四川、福建等地调查地质构造、金属矿藏、煤矿的分布等情况,收集资料,撰写了一批地质调查材料和地质学术论文,在中国首先发现铀矿,证明中国是铀矿富藏国。同时,与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在白区积极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1946年随地质所到南京,继续从事地质研究工作,并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南京科学时代社。
1949年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中国科学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北地质学院教授、中央地质部资料局编译室主任、地质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实地调查,先后考察了广西大埔的白云岩、富贺钟区的铀矿床、象县的重晶石矿床、花山花岗岩脉排列,广东南岭地区铀矿、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地质、海南岛的铁矿和水晶矿,安徽大别山地质构造,湖南湘南区域地质大义山系构造,福建厦门、金门列岛的地质构造,浙江北部火山岩发生方式,山东青岛地质构造,北京西山砾石层等。他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学论文和著作。主要有《广西富贺钟区铀矿之发现》、《对于湘南山系构造的几点意见》、《湖南大义山系构造并略述中国南部走向北偏西十度至二十度之构造关系》、《中国显著的经向构造带及有关的磁力重力异常》、《长期重力下岩石的非弹性变形》、《地质力学简介》等,发表了近百篇地质考察报告和科研论文。
60年代,多次出国考察,进行学术交流。1963年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罗兰大学考察并参加匈牙利地球物理学家罗兰逝世100周年纪念会,宣读了《中国显著的经向构造带及有关的磁力重力异常》(英文)的论文,受到国外学者的好评。1964年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考察,参加国际岩石力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宣读长篇论文《长期重力下岩石的非弹性变形》(德文)。1965年,再赴民主德国出席福来堡矿业学院200周年纪念会,介绍地质力学,并提交《地质力学简介》(英文)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他在小型构造研究上有很深造诣,是中国岩组学及砾组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科研工作难以为继。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仍坚持努力工作,撰写了《一门诞生在我国的地质学科一一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的发展和探索中的问题》、《北京西门砾石层》等论著。他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质力学分刊》编委会主任。
1984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