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桃江县)人,1925年8月5日生于桃花江畔一个农民家庭。5岁读私塾,9岁入小学,后考入教会学校益阳信义中学初中部,1940年考取迁入蓝田镇的长沙长郡中学高中部。长沙的长郡中学是一所名校,出了一大批政界、军界、科技界、文化界的精英。他深受《地理概论》等课程的影响,确立了献身水利事业的志向。1943年高中毕业后,毅然报考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从此与中国的水利建设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从事长江流域水利规划、设计与施工。从此,他在长江水利建设战线奋斗了半个世纪,几乎参加了新中国长江流域所有的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论证、设计、施工质检和管理,长期负责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质量检查;历任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办设计科、水工室、设计室、施工处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科长、副处长、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核心组组长及现场设计代表组组长、长江葛洲坝工程指挥部设计团参谋长、设计局局长、长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补充报告”项目经理、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等重要专业领导职务。他还是中国水利研究会理事、水利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三峡工程论证施工专家组专家、三峡工程重大科技研究“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专家,对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有权威的发言权。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首届院士,成为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50年来,他为治理长江、根除长江水患而惮精竭虑、无私奉献,足迹踏遍大江上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他两次常驻水利建设工地均长达12年,一次是在丹江口工地,一次是在葛洲坝工地,24年时间在水利建设工地上度过,这是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卓绝的奉献和科学精神的写照。从1949年参加工作到1986年退休的37年中,70%的日子是在工地现场办公。家在武汉,离工地千里之遥,每年只有12天探亲假,还经常被工作所占用。为了国家的水利工程事业,舍小家为国家,忘我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参与了设计著名的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方设计负责人,组织领导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负责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补充报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参与主持设计的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二江工程等项目获得1981年、1984年国家优质工程优秀设计金质奖、银质奖。特别是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重大成果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0年代中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继续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科技攻关、施工等项目的专家,为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出谋划策。在三峡工程开工后,他参与技术设计、关键问题的咨询工作,作为长江老水利专家发挥余热。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规划报告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50多年的水利建设实践中,他结合项目科研技术工作,撰写发表了《葛洲坝水利枢纽一一三峡的实战准备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葛洲坝水利枢纽修改设计报告》、《关于三峡决策中的科学论证》、《长江流域规划编制简史以《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水北调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论文和研究报告,总结科研设计成果和经验,是长江水利建设的重要科技文献。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