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
湖南省岳阳人,1903年12月25日生。1921年至1925年先后在雅礼、金陵大学和湘雅医学院读书。1933年上海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人上海雷德氏医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3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在细菌学和免疫学系搞医学研究工作。1939年回国,到昆明参加筹建中国第一个生物制品所,为抗日军民提供大批疫苗和血清。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大连医学院教授、系主任,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疾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他长期从事回归热螺旋体、支原体的研究,是中国人兽共患病和微生态学科的奠基人。3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琼体斜面组织培养法,可以用来大量生产疫苗,并对立克次体进行定量测定,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优于鼠肺法和虱肠法。因此,他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奖励。由于他的启发,美国科学家发明单层细胞培养法,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1954年获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科学家恩斯特说,这是他和中国科学家魏曦共同的大事。
4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发明恙虫病和钩端螺旋体,被邀参加美国斑疹伤寒考察团,到中缅边界查明美国专家久查不出的滇洒边境英军中流行的"不明热"是由恙虫传播的恙虫热,使"不明热"这种危害中美英抗日部队的流行性疫病很快得到控制。因此,获得哈佛大学考察团授予的战时学术性功勋章。1947年又获美国卫生部立克次体学术勋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国家卫生部指派,从侵朝美军投掷的细菌中分离出鼠疫和霍乱弧菌,向全世界揭露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罪行,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嘉奖。
他是第一个把悉生生物学术语和有关内容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卓有建树。他提出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率先开发了生态制剂,促进了"微生态学"学科的发展;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从事诸多动物源病的调查研究,在中国首次判明弯曲菌;指导驯化免化人虱虱种,并在大白鼠乳皮膜喂养获得成功,由此培养出来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试制的疫苗效果奇佳;提出菌群调整疗法,包括抗菌调整、营养调整、活菌制剂调整;活菌制剂"促菌生"对婴儿腹泻、羔羊疾病等有良好的疗效,1981年6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生物学讨论会上受到好评;首先用鸡蛋胚培养回归热螺旋体获得成功,为回归热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领导试制成功的钩体疫苗,为生产低价高效钩体疫苗打下基础;参与指导调查研究,发现了革氏阴性菌、阳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病毒等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数十种,为防治人民群众中普遍流行的疾病创造了前提条件。他主编和主译了《斑疹伤寒防治概要》、《医用立克次体学》、《钩端螺旋体病学》等学术著作,发表了《"促菌生"在菌群调整疗法中的作用》等100多篇论文,总结了微生物学科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1989年5月2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