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学家。
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生。上初二时东北解放,考入东北大学政治学院,次年分配到东北有色金属局选矿科任技术员,开始了“选矿”生涯。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中南矿治学院(今中南大学)选矿专业学习,毕业后作为佼佼者留校任教,专门从事浮选和浮选药剂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61年起,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校长、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外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首批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国外院士。还是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选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学术顾问,美国矿冶学会会员。1989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他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1975年整顿时,把自己多年研究的心血写成《浮选药剂结构与活性定量关系》等数篇文章,在《有色金属》等刊物上发表,显示出在浮选药剂理论研究方面的功力和水平,引起有识之士的瞩目。在矿物浮选法领域的探索走在日、美、苏等国学者的前头,创立了完整系统的浮选剂结构理论。他综合运用表面化学、量子化学、化学热力学、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新成就,把影响浮选剂结构与性能因素分为键能、表面和空间三大类。率先在原子一一电子层次定量、半定量地讨论了浮选药剂作用机理,深入研究了药剂结构与性能关系规律,提出了浮选分子的“基团组装模型”及药剂分子设计判据系列和步骤,并利用浮选剂结构理论,对矿物浮选机理作出一系列新的解释,有助于新型浮选药剂的研究和开发。在矿冶、利废方面,从研究成果应用离子浮选、沉淀浮选技术,解决了铜镍冶炼厂镍、钴废水的净化及金属离子回收、工业含氟废水的净化等难题。在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浮选研究中三大争论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他提出的盐类矿物浮选四规则促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的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发展了分子载体浮选和开孔挡板搅拌器等技术。1982年的专著《浮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其后的10年在科技攻关中,撰写了《矿物浮选与浮选剂》等8本著作和300篇论文,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励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10余项省部级奖励。
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引起国内外矿冶界的重视。他多次应邀赴美、德、日、加等国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在国外矿冶学术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1981年当选为科学界的中共十三大代表。90年代以来,连获4顶院士桂冠,奠定了他在国内外选矿领域的重要地位。美国工程院院长在贺信中说,他的当选是由于其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他成功的主观因素是,富于理想的献身精神,博采众长、边缘交叉、创新突破的治学风格,团结协作、善用合力的领导水平。
他还是一位治校有方的大学校长和教书育才的教育家。1985年他由副校长升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使该校发展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为列入211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调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之后,仍然担任中南工大博士生导师,领导一个学术梯队开展科研工作,每年招收3名博士生。他的学生中有的担任了中南工大的副校长,有的成为科研成果奖的获得者,继续把选矿科研工作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