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任邦哲

(1909—   )
 

    

    
    生物化学专家。

    湖南省湘阴县(今汩罗市)人,1909年11月1日出生于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多次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2年赴美国留学深造,1933年获美国西南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理科硕士,1938年获密西根大学研究院生物化学科学博士。1938年回国后,历任成都中大医学院、重庆上海医学院、国立药专、长沙湘雅医学院等校生物及有机化学教授,兼任上海医学院训导长、湘雅医学院教务长等职。1954年湘雅医学院改名湖南医学院,任基础部主任兼学术委员20年。1979年冬奉调支援暨南大学新建医学院,任生物化学教授,负责创建生化教研室,主持生化教学科研工作。

    他自幼养成勤学习惯,中学和大学时代深知唯有勤奋好学、成绩优良才有出路。在美国留学的6年中,坚持课余做工,仍以优秀成绩获得奖学金,是科学博士和ΣX荣誉学会会员。他不顾美国导师的一再挽留,仍坚持回来报效祖国。在湖南医学院基础部任主任时,坚持教学改革,事业蒸蒸日上,1960年荣获优秀教师称号,并出席湖南省先代会。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尤其善于抓住机会,紧密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深受学生欢迎。

    60年代,他对湖南铅铸工人情况作过周密调查研究,提出对工人生活、工作环境加以改善,使中毒状况逐渐消失。1963年,从湖南300多种水稻中,筛选出10余种含蛋白质11-13%的良种,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作出了贡献。1964年,组织中国第一个异常血红蛋白( Hb)调研小组,发现第一个异常Hb新品种一一Hb武鸣,成为中国异常Hb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者。1978年,卫生部在科学大会上授予该成果科技进步奖。1979年调广东后,继续开展异常Hb研究,共调查约30万人,发现26个品种,其中有4个为国际新品种。他锲而不舍,并运用新技术快原子冲击质谱仪测Hb结构,用穆斯堡尔谱测Hb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均获得满意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研究异常血红蛋白的10年中,在国内发表卧论文30篇,其他论文数十篇,获广东省科委、高教局、卫生厅等颁发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1990年被国家教委授予"科技工作40年成绩卓著"奖状。1991年获国务院医卫工作突出成就奖及津贴。1994年获国务院侨办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与人合编著作9部,其中1959年、1981年参加卫生部组织编写的《生物化学》两部,1981年主译《生物化学》原著一部,1994年主编《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以及《血液生理学》专辑、《医学百科全书·生化分册》、《汉英医学大辞典》等。曾先后赴澳洲佩斯、泰国曼谷、美国纽约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了有关中国异常陆及中国生化教育的学术报告;应香港大学邀请作短期讲学,应澳门政府邀请在华南血液病研讨会上作了广东省异常Hb分布及其特点的报告。

    1960年任湖南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1978年后,任卫生部生化专题委员、医卫科研八年规划生化组组长、学位授予资格评审委员、中国生化学会常务理事及名誉理事、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国际生化协会(IUB)生化教育杂志编委。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