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刘新垣

(1927—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

    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27年11月7日出生于衡山县草市镇。1948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医学院任教。1957年进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63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一直从事核酸及有关问题的研究。通过艰辛的努力,60年代第一个发现了丝腺大分子RNA中含稀有碱基,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70年代,参加了世界瞩目的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在干扰素作用原理研究中,发现2'-5'三腺苷酸许多新的生物功能,并发现了它的受体,这是国际上的首次报道。接着,又组织领导了人工干扰素、人工天然白细胞介素-2(IL-2)的基因工程研究。基因工程г—干扰素的产率达菌体总蛋白60%-80%,这样高的表达与及其简单的纯化方法,为国际罕见,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七五"攻关重大成果,被评为中科院1990年十大成就之一,被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评为“七五”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863”高科技项目中,由于基因工程新型白细胞介素-2的研制,被评为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还发现白细胞介素-2对中枢及外周神经均有镇痛作用,为免疫系统对神经的调节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白细胞介素-2镇痛作用的分子机理以及白细胞介素-2的结构功能也作出详尽的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г—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风湿关节炎疗效可达60%。IL-2对肿瘤有良好的疗效。他在推进IL-2的局部应用中取得重要成果,IL-2局部介入与化疗合用,对肝癌也可达到38.5%-40%的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多年来,已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奖20余次,还在基因工程产品开发研究方面作出很重要的贡献。

    他的成功,来自倔强的性格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文革”中,正当r-干扰素的研究进入关键时刻,由于国家科研经费压缩,课题被取消,对他的打击极大,他毫不气馁,坚定地鼓励全组同事:“不管任何艰难险阻,我们要排除一切干扰,把干扰素科研搞上去,一定要争取创造第一流的成果来!”项目又重新得到肯定,并很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他深深懂得: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其自身价值,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90年代,他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亲自筹建开发科研成果的专业公司,几经辛苦与周折,于1993年2月8日正式成立了以他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沪港合资上海华新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他则成为中科院院士“下海"的第一人。华新公司成立时,资金只有560万元,经过两年努力,资金达到4000万元,堪称奇迹,因此,被上海市科委评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外经委评为先进技术企业,被上海市委推荐为20个科技进步优秀典型企业之一。此时,他又相继成立了另外3家子公司,4家公司在3年内的销售额近亿元,利润近4000万元。上海市科委制作了由江泽民题词的电视资料片《今日科学家》,以褒扬他们在产业化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央电视台和香港《文汇报》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他于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是波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干扰素研究会理事,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